指导解决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2021-12-02 07:15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长征校区任卫华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故事书条件解决问题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长征校区 任卫华

“解决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关注解决问题的指导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其内在逻辑,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模拟生活情境,梳理关系

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指导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模拟超市购物、时间计算等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树立逻辑关系,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我设计了一个“植物园买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自主梳理相关条件。我说道:“十一期间,植物园有‘买五赠一’的优惠活动(单人门票20元/人),假如老师和咱们班同学一起去植物园,大家算一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买票呢(班级一共31人)?”学生一听到“植物园”,顿时激动了起来,积极地展开了讨论,力争将这一问题解决。我引导学生尝试梳理情境中的逻辑关系,学生A提出:“买5张票赠1张票,那我们就看看咱班有多少个‘5’,31÷5-6……1,所以应该少买6张票,每5人少买一张。”话音刚落,就有学生B反驳道:“买五赠一是每买5张多给咱们1张,所以应该看看咱们班有多少个‘6’。”“别忘了还有老师!”学生C提醒说。就这样,学生在情境中热烈地讨论,有效地梳理了条件。

创设生活情境指导解决问题教学,一来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二来可以引导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乐学、愿学、善学,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分析各项条件,判断推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知识点尚且有难度,分析文字语言中各项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则更具挑战性。因此,教师在指导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分析条件的指导教学。

例如,在“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我班现有40本故事书,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出11本,剩下的故事书分发给班级共31名同学每人一本,请问40本故事书够不够?”给出问题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列出算式计算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条件的含义,“40本”为故事书的“总数”,“山区11本”和“班级31本”分别是故事书的两项用途。当将这些条件的逻辑关系分析清楚之后,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合理判断40本故事书是否足够。

小学阶段的学生记忆力较强,但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耐心地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内在逻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鼓励一题多解,发散迁移

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一题多解入手,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散与迁移。

还是在上例“40本故事书够不够”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在我指导学生分析透彻每个条件的内在含义与逻辑关系之后,我让学生自主进行判断,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学生A先计算捐给山区和分给班级学生一共需要11+31=42(本),而故事书只有40本,42>40,由此判断出故事书的数量是不够的。学生B则先计算40-11=29本,得出捐给山区后,故事书的数量还剩下29本,而我班共有31人,29<31,所以得出故事书不够的结论。学生C与学生A思路相似,但解法略有差别,通过列出综合算式:11+31-40=2>0,说明需求大于总数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在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数学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契合小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采用贴近小学生喜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突破按部就班的例题步骤,寓算于理,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总而言之,解决问题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教师在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一题多解,为学生搭建放飞思维的平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既收获新知,又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故事书条件解决问题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小松鼠的故事书
天边的故事书
小林读书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