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

2021-12-02 07:15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张謇学校徐春花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做数学旗杆大树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张謇学校 徐春花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因此,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理论,认为没有“做”,没有行动,就不会获得真知。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我们的数学学习是不是也是如此?

一、构建“做数学”的平台

1.寻找生活中数学元素

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学生之所以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惧怕数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感觉数学离自己太遥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数学”并不仅仅存在于数学书里,它更在我们身边。如校园里的柱子,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就是数学书本上的“数数一共有多少根”“它的面是长方形”,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它就是书本上的“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占地面积有多大,所占空间是多少”的具体问题的呈现。

2.创造生活中直观数学

我们的教学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事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防止死记硬背,注重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比如“认识方向”一直是一些没有方向感的低年级孩子的难题。其实也难为这些小朋友了,平时坐在教室里,知道了面向黑板的方向是东,可是走出教室,黑板不在了,怎么判断呢?我们在校园里小朋友们课间游戏的地方画上了方向标,让他们把认识方向当成一种游戏,体会即使参照物不断变化,方向也不会改变。

二、激发“做数学”的愿望

1.问题引领

问,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一个提问可以引领学生去思考,带动学生去发现,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的兴趣。比如,学生在学了比例之后,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知道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吗?你能测量操场边大树的高度吗?旗杆和大树是孩子们校园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可是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却是他们不曾思考过的。孩子们听了之后肯定会产生疑问:“旗杆和大树那么高,怎么测量啊?”老师再继续引导:“我们一起去量量大树有多高吧!”学生“做数学”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

2.兴趣激发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我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型各一个以及一盆水,并在上课前拿到了教室里。孩子们很好奇。我乘机提出问题:“如果把圆锥形状的容器里装满水,再倒入圆柱形容器里,需要倒几次?”学生的兴趣来了,三四个学生开始操作起来,旁边的学生也开始猜测。通过一段时间的“做”的过程,孩子们很兴奋地告诉我:“老师,需要倒3次能把圆柱形容器倒满。”我立即表示赞叹:“是的,你们这个发现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呢。”

三、展示“做数学”的成果

1.撰写数学日记

通过让孩子撰写数学日记,孩子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在“做”数学过程中的困惑,反思自己“做”的得失,抒发自己的学习情感,而且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记中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困惑,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以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2.绘制思维导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较多,思维导图恰恰是梳理知识点最好的载体。在进行每个单元复习时,我会鼓励孩子们边回忆边用画图的形式自行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在展示的过程中相互点评、相互补充。孩子们对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了主动的重塑,挖掘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建构者”。

每一个重要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既需要人们依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归纳、猜想等理性思考的过程,更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只有在“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才能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驾驭数学。

猜你喜欢
做数学旗杆大树
迎接新学期
旗杆到底有多长
大树的日常
老战士
大树
探索“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大树的梦
在“做数学”中建立数学概念
换旗窃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