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增强学生能力

2021-12-02 07:15南京市六合区冶山中心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乘法算式例题

南京市六合区冶山中心小学 王 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能力,让学生体会相关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学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以及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以教材内容为本,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综合算式在二年级就有接触,本节课的教学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时,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一位特级教师曾说过,计算教学有三个操作层次,即行为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本节内容正好可以利用符号操作归纳计算方法,达到通过理解算理形成算法的状态。具体操作是在讲解完算法之后,出示一组综合算式,不计算,直接说说先算什么即可。

首先,出示一组已学的题目:

7+5+8= 2×5×5= 7×5+5=

10-5-2= 40÷2÷5= 4×8-2=

7+5-8= 7×5÷5= 30÷5×5=

通过旧知的复习,让学生回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以及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引出新知。

然后,创设生活情境,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对生活的经验以及上一单元刚刚学习过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很轻松地列出购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由分步列式过渡到列综合算式,而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由学生自己来讲解,借助生活中的购物经验,学生自然能理解这一运算顺序。

其次,用递等式表达混合运算题目的计算过程。

接着就是减法和乘法的混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再小组讨论运算顺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购物经验,应该会有学生理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由教师引导比较这两题的异同,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含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总结方法后,再次出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的题目:

38+4×15= 16×6+9= 80-23×3= 90+7×8=

4×15-38= 17+3×20= 23×3+80= 30×5-67=

学生只需要说出第一步先算什么,不需要计算结果,通过这样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在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一次强化先算乘法的思想。

二、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本,调整课本例题

再次研究课本中关于本节课的内容,例题做了如下调整:把“3本笔记本”放在后面,“1个书包”放在前面。虽然题目作了调整,但是本质是一样的,还是求一共用去的钱。按照这样的顺序,可能会有个别学生把求“3本笔记本”的钱的乘法算式放在后面了吧?改变条件后,如果有学生列出算式20+5×3,就让学生说说这样列的理由,如果没有学生列出这样的算式,那么教师在根据条件来解释“20在前,5×3在后”时,学生也能很容易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全面掌握运算顺序

例题处理完,下面就该是练习题的选择了。练习要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来出,还要考虑学生会出现的典型错误。一是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遇到的两步计算都是同级运算或是乘加、乘减的计算,这两种计算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所以学生在碰到这样的计算时的第一反应是从左往右算。二是若加减法在前而且计算结果正好是整十数或整百数时,学生也会先尝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算。三是书写格式上的错误,如果是加法在前,乘除法在后,不影响结果,但若是减法在前,乘除法在后,比如“40-7×4”,知道第一步先算7×4,但在表示结果时,把28写在前面,写成28-40。针对以上典型错误,我觉得首先要训练学生对运算顺序的辨析,还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步骤,先画再算,也就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算式先用尺子画上横线,再计算。

本节课我就是利用课本所给的生活情境学习新知,只是把条件稍加修改,以便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再根据学生的典型错误对课后的习题加以筛选,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体会相关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学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猜你喜欢
乘法算式例题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怎么写算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乘法猪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