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呃逆经验探析

2021-12-02 08:04曹文晶田克臣谢晶日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焦胃气脾胃

曹文晶,田克臣,谢晶日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肝脾胃病科,黑龙江 哈尔滨150036)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快速冲击声门,使之连续发出短频的呃呃声,令人难以自止的一种病证[1]。相当于西医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以及各种消化系统病变引起的膈肌痉挛。

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第二批名老中医,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从事临床工作近40年,主攻消化及内分泌代谢方向的研究,现将谢教授治疗呃逆病经验介绍如下。

1 呃逆之因,非独在胃

呃逆表现为胃气上逆,发病之地在胃膈,但是临床上谢教授发现如果见呃治呃,单从脾胃论治效果往往欠佳。经过多年经验总结,谢教授提出“呃逆之因,皆聚于胃,而关乎五脏三焦”,因此在辨治之时,切要审察根本病源,治病求本,本标兼治,方能有的放矢,应手而愈。

1.1 上焦心肺令人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君主之官,若心神失养,君主不明,则五脏六腑势必都会受其影响,影响及胃,则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令人作呃。中医的心包括现代解剖中的脑、神经系统,临床上常见的属于胃神经官能症的呃逆即是佐证。肺主气、主宣发肃降,肺胃同以降为顺,生理上,肺太阴之脉还循胃口,因此肺气不降易引起胃气上逆,呃逆由此而生。《临证指南医案·呃》有云:“肺气郁痹及阳虚浊阴上逆,亦能为呃。每以开上焦之痹,及理阳驱阴,从中调治为法。”[2]吴瑭于《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有“宣痹汤”治疗湿热病邪侵犯手太阴肺经所致的呃逆的记载,可见肺令人呃古已早有认知。

1.2 中焦脾胃令人呃

脾胃同居中焦,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联络,功能也互相为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为阴土,其清宜升;胃为阳土,其浊宜降。二者同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共主纳运,升降相因,“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因此如若脾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势必影响胃气的下降,反而冲逆喉间,则呃声乃作。《医方考·呃逆门第二十四》[3]中“中焦呃逆其声短,水谷之病也”,就体现了病从中焦脾胃的呃逆,多与饮食不当有关。

1.3 下焦肝肾令人呃

肝从解剖位置上来说属于中焦,但是虑其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似更加符合下焦概念,因此谢教授常把肝、肾二脏同归属于下焦,这与吴瑭先生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中三焦划分亦不谋而合。《医方考·呃逆门第二十四》[3]中有载“下焦呃逆其声长,虚邪相搏也”,此即指出下焦致呃之人多本虚。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癸水沃养乙木,乙木茂盛亦可防止癸水流失,肝血虚或阴虚日久则肾精亦亏,肾精不足,则肝血及阴亦无以滋养。所以,肝血虚或肝阴虚或肾阴虚之人,加之外感之邪,虚邪相搏,戊土受累,气机不降反升发为呃逆。肾主纳气,气虚不摄则呃逆声缓而长。此外,肾阳衰惫,无以温煦戊土,胃生内寒,再遇外邪引动,冲气动膈者有之,且不可不考肾本之虚,只从胃论治;肝素阴虚,肝阳相对亢盛,化火动风,横逆犯胃者亦有之,但究其阴虚之本,在治疗上除了疏肝泄肝,亦必注意滋阴柔肝,勿犯虚虚实实之诫。

2 呃逆之辨,当察虚实寒热

根据呃逆的成因,《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将其分为寒呃、实热呃和虚热呃3种[4]。而谢教授根据多年总结,把呃逆分为寒呃、热呃、虚瘀之呃,以下分而论之。

2.1 寒呃

正如《丹溪心法·咳逆》[5]:“咳逆为患,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谢教授认为寒呃之由,必有胃寒一环,其寒或来自于饮食:贪凉饮冷使胃阳无力温化,气逆而上;或来自于外感:外感风寒湿胃阳被遏,气失和降。其病机均体现出虚的一面,因此谢教授治疗寒呃,除降逆止呃药外,常用温中补虚之品辅佐,如丁香、小茴香、桂枝、干姜、吴茱萸、党参、黄芪等。

2.2 热呃

热呃根据虚实又可分为实热呃和虚热呃。实热呃多由肠胃素有积热,胃火易于上逆,每于嗜食辛辣厚味后引动伏火而生,可见呃声响亮,口气臭秽,口干口渴,大便秘结[6]。谢教授喜用凉膈散、三承气汤类方通腑泄热,下实得通,上呃自止。虚热呃多因脾胃亏虚,气阴两虚,胃气不足,无力推动肠胃蠕动;胃阴不足,无力腐熟水谷,阴虚生内热,虚火冲逆,可见呃声低绵,神疲倦怠,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谢教授常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

2.3 虚瘀之呃

虚瘀之呃,顾名思义,即杂病所致之呃,不属热,不属寒,而是杂病久积,身体虚羸,因虚致瘀。早在《伤寒论·辨脉法》中就有记载:“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对脾胃病易致瘀血内结的特点进行了描述[7]。五脏六腑皆可生慢性病,其迁延不愈,致使气血失和,脾胃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脾胃益虚。气血失和,运化无力,又产生气滞、血瘀,其二者亦可相互转化,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冲膈间,呃逆始生。虚瘀之呃,虚是其根本,瘀是其变生,治疗上要兼顾补虚和祛瘀。久虚必及肾,久病必及血入络,因此临床上常搭配肉桂、乌药、杜仲、牛膝、鸡血藤等温补肝肾、祛瘀通经的药物治疗,若兼气滞明显,则佐以陈皮、香附、木香、厚朴、枳壳等疏肝理气;若兼血瘀明显,则伍以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破血通络;若兼浊毒不化,则辅以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重楼等清热解毒化浊。

3 呃逆之治,不拘一法

谢教授治疗呃逆,并不拘泥于脏腑辨证、三焦辨证或是气血辨证,遣方用药亦不局限于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旋覆代赭汤等常用方剂,而是着眼于病证之根本,或从调整某一脏腑之阴阳入手,或从梳理某一经络之气血入手,或用时方,或用经方,甚或采用经验方,不拘一格,标本兼治。因为呃逆常在其他基础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谢教授治疗呃逆之时常在首次给药时重点降逆止呃,药量较重,如重镇降逆之代赭石常重用至30~60 g,对于身体盛壮之人甚可用至100 g,力求快速止呃恢复身体正常状态。而在止呃之后,则必正本清源,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

4 验案举隅

4.1 治病求本力达源

刘某,男,75岁,2019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呃逆5天。患者自诉5天前因流行性感冒于一诊所输液治疗后出现打嗝,当时未予重视。5天来呃逆不断,靠舒乐安定维持睡眠,醒时呃声间隔1~2 min一次,每次十几个方止,呃声低长,不堪其扰,故来谢教授门诊求治。该患既往有糖尿病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10年,否认冠心病、肝炎及结核病史,否认其他病史。患者形体偏瘦,面容痛苦,现呃逆,口干,胃中寒冷、胀闷,喜饮热饮,饮入即吐,头晕,心悸,不思饮食,二便不利,舌紫暗,苔白滑,脉沉涩。谢教授认为治当温肾固本,补虚化瘀。自拟方:代赭石30 g(先煎)、旋覆花15 g(包煎)、制半夏15 g、茯苓30 g、陈皮15 g、肉桂15 g、炒白术15 g、桃仁10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3剂水煎,1剂/d,嘱患者频频呷服,可间或服用小米粥,切记不可食用荤腥油腻等不易消化之物。

2019年3月17日二诊:呃逆已止,其余诸症均有所缓解,舌暗少津,脉细涩。予:黄芪15 g、太子参15 g、天花粉15 g、山药30 g、乌药15 g、肉桂10 g、鸡内金10 g、山萸肉15 g、茯苓15 g、牡丹皮15 g、泽泻15 g。7剂水煎,1剂/d。

2019年3月24日三诊:呃逆未复发,口干减轻,纳可,寐差梦多,大便偏干,舌脉同前。予前方加酸枣仁15 g、知母10 g。7剂水煎,1剂/d。2019年10月12日因他病前来就诊,告知呃逆至今未复发。

按:谢教授言其患消渴病日久体虚,经脉不利,又静脉输注寒凉液体,更加寒遏血脉,以致血脉瘀滞。此病发在胃膈,而病本在肾,肾阳衰惫则头晕心悸,肾气不化则口干、胃寒、二便不利。其病总由寒引,终致虚瘀互结,而成谢教授所谓虚瘀之呃。谢教授首诊治疗目标以止呃为主,故首选代赭石、旋覆花合用降逆止呃,同时稍佐温补肾阳之肉桂、助脾胃运化之党参、陈皮、制半夏、炒白术,以复升降之因,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炙甘草调和诸药。迨呃逆暂止,则针对发病本因调理,如本案患者本病“消渴”,兼肾虚血瘀之患,针对性用药,精准组方,呃逆自无复发之机。

4.2 巧用经方速解呃

高某,男,52岁,2019年1月4日以“呃逆2天”为主诉前来谢教授门诊就诊。患者自诉2天前因自觉感染风寒而自行服用姜汤一大碗,发汗后出现打嗝不止。刻下症见:呃逆频频,食后加重,口干口苦,胸闷不舒,惊恐不安,身体乏力,傍晚发潮热(17-18点出现低热,38 ℃左右,约0.5 h后恢复至正常体温),热退则感寒,尤其头部惧风,毎以厚被紧覆全身,饮食、睡眠及二便均因呃逆影响而欠佳。舌暗红,苔白略腻,脉弦滑细。辅助检查:电子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谢教授认为当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具体方药:柴胡15 g、制半夏15 g、黄芩10 g、枳壳10 g、丁香15 g、太子参15 g、黄芪15 g、防风1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生姜3片、大枣(5个擘开)。3剂水煎,首日服用2剂,次日服1剂。

2019年1月9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1剂后傍晚潮热症状消失,呃逆明显减轻,服药2剂呃逆止,3剂尽剂即感胃口大开,睡眠亦较平素改善不少。谢教授诊其脉(脉细滑稍弦),观其舌象(舌暗,舌下静脉粗紫),知其表邪已去,胃气因和,但仍有气虚血弱之嫌,且兼血瘀痰滞之象,故方予:柴胡15 g、制半夏10 g、枳壳10 g、当归10 g、赤芍10 g、茯神15 g、炒白术15 g、炒薏米30 g、黄芪15 g、太子参15 g、石斛10 g、怀牛膝15 g。5剂水煎,1剂/d。

2019年1月16日三诊:患者自诉身体畅快,无明显不适,故效不更方,仍以原方稍作加减巩固疗效。月余电话随访,未复发。

按:谢教授治呃虽常察其虚实寒热,从脏腑辨证,但是见此患者之状,谢教授立刻想到了仲景的《伤寒论》相关条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此二条阐明了伤寒病传与不传的判断标准,以及发生传变的临床表现。“颇欲吐”即阐明了病传少阳的指征。谢教授认为这里的“颇欲吐”可理解为胃气上逆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应当包含呃逆,结合患者寒热往来、口苦、胸闷等临床表现,谢教授判定该患者属邪转少阳的呃逆病,应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柴胡、黄芩引邪出少阳,太子参、黄芪、防风补气健脾而升发脾土清阳,枳壳、制半夏、丁香理气温胃而降逆胃土浊阴,共促中焦健运。重用煅龙骨、煅牡蛎取其重镇降逆之效。谢教授嘱患者首日倍量服用以求迅速降逆止呃,其后正常剂量服用以图恢复脾胃升降之机。药味药量虽不多,但效如桴鼓。

5 结语

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呃逆具有临床见效快、复发少的独特优势,首先其明晰了呃逆的病因复杂,不仅仅局限在胃腑膈肌,而是与五脏三焦俱相关联;并根据病因病机将临床常见之呃分为寒呃、热呃和虚瘀之呃;所以对于呃逆的治疗,其不拘一法,而是着眼于病证之根本,或从调整某一脏腑之阴阳入手,或从梳理某一经络之气血入手,或用时方,或用经方,甚或采用经验方,不拘一格,标本兼治。脾胃升降相因,阴阳气血调和,呃逆则愈而不复。

猜你喜欢
中焦胃气脾胃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黄精治乏力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