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华教授从调和阴阳论治不寐经验

2021-12-02 08:04李玉莹李佳玲黄浩洋郭志华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舌质安神教授

李玉莹,李佳玲,罗 莉,黄浩洋,郭志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不寐又称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通常以入睡困难、易惊醒、多梦、早醒、甚则彻夜不寐等症状为主要表现[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为口服镇静催眠类药物[2],易产生依赖性,难以根治。中医药治疗不寐疗效确切,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郭志华教授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湖湘名医,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卓著。郭教授临床治疗不寐证亦颇具心得,现将郭志华教授从调和阴阳论治不寐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不寐的病因病机

不寐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又谓“目不瞑”或“不得卧”,中医认为不寐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关于不寐,《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类证治裁·不寐》言:“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阴气自静而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医效秘传·不得眠》载:“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郭教授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阴阳失交是不寐的根本病因病机,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对于不寐症的治疗,临床常以益气滋阴、平肝益肾、交通心肾、补益心脾为法,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屡起沉疴。

2 辨证施治

2.1 气阴不足,心神不宁

不寐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基础疾病较多,《灵枢·营卫生会》言:“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精辟地解释了老年患者因气阴衰弱、营卫不和而导致白天精神不济而夜晚不能入睡或睡不安稳的现象。且年迈之人,心肝肾已亏,心阴不足不能纳受内敛之阳,心之阳气亢动,扰乱心神,发为不寐[3];心藏神、肝藏魂、肾藏志,病程迁延必致心失所养、神魂不守,不寐顽固难愈。

长期睡眠不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精神情绪,并且易诱发心脑血管等其他病证,故应给予患者有效、迅速的治疗,以减轻患者病痛。郭教授博采众方,不拘泥于经方时方,但凡见效均可化裁应用。以朱丹溪为代表的养阴派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宜常养阴,阴与阳济,则水能制火,斯无病矣”,郭教授对此较为推崇,尤其对于年迈之人而言,真阴精血不足,气阴两虚,临床处方时需注重人体真阴的保养,以补虚为核心,辅以安神,标本兼治,使得阴阳调和,神安得寐。

病案1:患者王某某,女,76岁,于2019年8月17日初诊。主诉:寐差2年,加重1月。患者2年来入睡困难,长期睡前服用阿普唑仑2片,时效时发,近1个月以来失眠加重,入睡需2~3 h,梦扰易醒,醒后可再入睡,每晚睡眠3~4 h,晨起神疲,少气懒言,时感胸闷心悸,口干微苦,偶有头晕,纳谷不香,二便调;舌质暗红,苔少,色薄黄,脉细弱;既往有冠心病病史10余年。郭教授处方:太子参10 g,麦冬10 g,生地黄20 g,五味子10 g,炒酸枣仁15 g,柏子仁15 g,远志15 g,茯神20 g,白芍10 g,合欢花10 g,首乌藤15 g,瓜蒌15 g,薤白15 g,法半夏10 g,炙甘草10 g。共14剂,1剂/d,水煎服,早晚温服。

复诊:患者服药5剂后感入睡改善,遂将阿普唑仑减至1片,但多思又难眠,近期胸闷未发作,精神不振,余况大致同前。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拟原方去首乌藤,加百合、灵芝各15 g。共7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患者每日服用阿普唑仑1片,入睡无碍,唯早醒,神疲改善,心悸常在紧张时发作,休息后可自行缓解,食欲增加,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拟上方加龙齿20 g,共14剂。

四诊:患者安眠药已停,夜寐明显改善,拟上方去瓜蒌、薤白、半夏,加党参10 g、白术10 g益气善后,共14剂。药后纳馨寐安。

按:察该患者体型偏瘦,食纳欠佳,平素多思多虑,伤及心脾,后天化源不足,故见神疲乏力;心血暗耗,脑窍失养,故常发胸闷心悸、头晕不适;病久伤阴,津液无法上承,故口干不解;观其舌脉,患者阴血亏虚,故舌质红,苔薄黄,营血不充,脉细弱,辨为气阴两虚之不寐。郭教授初拟药方由生脉散、天王补心丹、瓜蒌薤白半夏汤增减而成,生脉散为治疗气阴两虚证的良方,《医方集解》云:“人参甘温,大补肺气为君,麦冬止汗,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元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本案治疗中将人参改用太子参,在补脾肺元气的同时生津、定虚悸,更针对患者阴虚之证,加炒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茯神、合欢花、首乌藤活血行气、养心安神;加生地黄养阴生津;加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敛阴;考虑到患者有胸痹之虞,合用瓜蒌薤白半夏宽胸行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滋阴、养心安神之效。二诊患者睡眠改善,安眠药减量,然精神不振,遂去首乌藤,加百合、灵芝,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入肺、心、胆经,有润肺清心安神之效,与生地为伍,为百合地黄汤,润养心肺、调和百脉;灵芝性味甘平,入心肝肾经,能补气安神。一周后患者再次复诊,诸证改善,偶有心悸,予龙齿重镇安神,继服14剂后,患者脉象改善,较前充盈有力,无明显胸闷症状,遂减瓜蒌薤白半夏汤,予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以善后,药后寐安。

2.2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

从肝论治失眠的先河由医圣张仲景开创,其著作《金匮要略》有言:“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肝血亏虚所致的失眠需治以养肝补血安神[4]。《血证论》有言:“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曰:“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肝的特质决定了肝阴易虚而肝阳易亢。现代人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易引发身心疾病,导致五脏气机失调,肝脏首当其冲。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相资生,气郁化火日久,必损及肾阴。若肾阴不足,则阴不制阳,虚火旺盛,扰乱心神而发为不寐。郭教授善用滋补肝肾法,常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不寐,郭教授强调,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肾阴得补,方可制约肝阳,使阴阳相调,治病必求于本,切不可一味地平肝潜阳。

病案2:患者林某某,女,56岁,于2019年3月21日初诊。主诉:寐差半年。患者半年来夜难入睡,时有头晕、头痛,头痛以两侧为甚,伴眼胀痛,口干口苦,耳鸣,腰背酸痛,精神一般,纳食尚可,夜尿频,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每日规律服用施慧达一片降压,晨起血压138/86 mmHg。郭教授处方:天麻10 g,钩藤15 g,茯神20 g,川芎10 g,丹参10 g,葛根15 g,罗布麻叶15 g,制首乌15 g,白芍15 g,菊花10 g,黄芩15 g,杜仲15 g,石决明10 g,石菖蒲15 g,五味子10 g,炙甘草10 g。7剂,1剂/d,水煎服,早晚温服。

二诊:夜寐较前改善,梦稍多,头痛、头晕程度减轻,病证未除,口苦咽干,偶感耳鸣,夜尿频,余况大致同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拟上方去黄芩,加女贞子10 g、熟地15 g,14剂。

三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入睡无碍,头晕痛已除,但感头部不适,口干微苦,余况尚佳。原法有效,续进7剂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多年烦劳操持,久则肝气郁结,继而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神魂难安,发为不寐;又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可见头痛且胀、眩晕,肝气郁久化火,上逆则口苦,究其根本乃肾阴虚于下所致,故见耳鸣、腰背酸痛、尿频等肾虚之证。通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患者脉见沉弦,乃肝风暗动、营血内亏之脉。叶天士曾言:“凡肝阳有余,必须以介类以潜之,柔静以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务清其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在本案中,郭教授采用平肝熄风、补益肝肾之天麻钩藤饮化裁加减,用天麻、钩藤、石决明镇逆平肝;黄芩、菊花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加甘凉葛根起解肌透散之效,使虚热熄,浮风灭;另有罗布麻叶入肝经,平肝安神、清热利水;白芍养血滋阴柔肝;杜仲、制首乌补益肝肾以治本;茯神宁心安神;五味子敛阴宁心安神;石菖蒲去心窍之痰浊而安神;川芎、丹参活血以防血滞成瘀,同时川芎作为少阳经引经药助力缓解头痛;炙甘草和中以调和诸药。二诊患者诸证改善,效不更方,加女贞子及熟地黄益肝肾、补真阴、安五脏以治其本,本方药性平和,达效后续服巩固,药到病除。

2.3 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心火为阳,肾水为阴,肾水上潮使心火不亢,心火下达使肾水不寒,两者互相交融,相互制约。当肝肾之精气亏于下,不能制约心火时,心火亢盛于上,水火失济,导致不寐。正如《辨证录》所云:“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临床青年人不寐以该证多见,青年人阴随阳长,平素在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精神紧张的情况下易出现阴液亏损之象,郭教授临证过程中切中病机之要,喜用天王补心丹加减,若乏力、精神差者,加灵芝、太子参;心烦燥热明显者,加栀子、菊花;口干咽燥等阴虚突出者,加白芍、麦冬、知母;尿频、性欲减退等肾虚之象明显者,加黄精、山茱萸、枸杞等。患者睡眠改善后,亦可服用左归饮、知柏地黄丸加减以滋肾阴、益脾气,以善其后。郭教授在不寐证诊疗过程中,先滋心阴、清虚火以治标,继而滋肾水以治本,同时嘱患者畅情志,慎饮食,辅以运动,身心同治,每获良效。

病案3:患者程某某,男,28岁,于2019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寐差3月。患者近3个月来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出现入睡困难,易醒,咽干,晨起精神欠佳,伴头晕乏力、胸闷心烦,纳可,二便调,平素喜食辛辣、油腻之品;舌质红,苔少,色薄黄,脉沉细。郭教授处方:炒酸枣仁15 g,柏子仁10 g,麦冬10 g,生地黄20 g,五味子10 g,川芎10 g,知母10 g,茯神20 g,白芍10 g,远志10 g,合欢花10 g,首乌藤15 g,灵芝15 g,石斛15 g,山药20 g,炙甘草10 g。共14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嘱患者清淡饮食,放松心情,适当运动。

复诊:患者服药后睡眠改善,心烦缓解,头晕不著,偶有耳鸣,夜尿2~3次,余况大致同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加益智仁20 g,共14剂,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后随访,患者已可安然入睡。

按:《景岳全书·不寐》曰:“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又曰:“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所主,所以不眠。”该患者思虑伤神太过且平素喜食辛辣、油腻之品暗耗阴血,心失濡养,扰动神明,发为不寐;而阴血不足,无以制阳,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导致患者出现心烦、耳鸣等虚火内扰之象;加之阴虚所致津液不能上承,则见咽干;并发脑窍失养可致头晕。患者阴虚火旺故可见舌质红,少苔,心阴久耗,病久及肾,故脉见沉细之象,属心肾阴血亏虚致虚火内扰,心神失养而发为不寐。郭教授强调,辨证需首辨虚实,既已明确患者阴虚不寐,故可选用滋阴养心安神之天王补心丹加减,其中用炒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血安神;生地黄、麦冬、石斛、知母、白芍滋阴养血,兼清虚热;远志交通心肾;五味子养阴清热,安神宁心,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加用灵芝补气安神、合欢花解郁安神、山药补脾益肾,佐以首乌藤、川芎,利用其辛散特性,养血安神的同时行血,调整气机;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服药后睡眠改善,自诉胸中清明,心烦胸闷大减,偶耳鸣,夜尿频,患者舌苔较前增多,但阴虚之象仍存在,效不更方,加益智仁补脾肾固先后天之本,再于滋阴之品中稍加温阳之药达到阳中求阴之效。

3 结语

郭志华教授论治不寐,常以生脉散、酸枣仁汤、天麻钩藤饮、天王补心丹为主方,顾护脏腑精气阴液,调和人体阴阳气机,药物加减重视补益心脾,中药处方中以甘草、川芎、麦冬、茯神、酸枣仁最为常用[5],配伍精当,药尽其用,效如桴鼓。

猜你喜欢
舌质安神教授
百合 润燥安神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安神补脑制剂说明书的公告
刘排教授简介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苏木泡脚养血安神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