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中悬钟穴临床应用探析

2021-12-02 08:04高俊祎李丹丹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曲池肝胆疟疾

陈 韬,周 鑫,高俊祎,李丹丹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5)

杨继洲为明代针灸大家,其所著《针灸大成》[1]汇集前人精华并融入杨继洲本人临床见解[2],是历代针灸医家学术经验的集大成者,观此书可见其针灸治法强调针灸药物结合,且极为重视经络,穴位力求精准,该书还详细记录了经穴的定位、取穴、针刺艾灸法及其主治病证[3]。《针灸大成·足少阳胆经·考正穴法》中记载:“悬钟,一名绝骨”,查阅《针灸大成》,书中关于“悬钟”或“绝骨”的记载十分丰富,在《针灸大成》中共提到73次,涉及65条条文,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对《针灸大成》中悬钟穴的应用加以整理,以期为临床应用悬钟穴提供理论依据,拓宽临床选穴思路。

1 穴位的定位

悬钟穴又名绝骨,现世医者对于悬钟穴的定位有一定争议[4]。《针灸大成》关于悬钟穴的定位,记载比较全面的条文是《针灸大成·足少阳胆经·考正穴法》的“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寻摸尖骨者是。足三阳之大络。按之阳明络绝,乃取之。”此外,《针灸大成·穴法》中记载:“悬钟,在外踝上三寸,绝脉处是。”《针灸大成·百穴法歌》中云:“绝骨踝上三寸从。”杨继洲认为,足外踝上动脉指的是胫前动脉,取穴时在外踝上三寸处重按时动脉不跳动,是为阳明络绝,视为本穴。与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5]中小腿外侧,足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处,位置大致相符。

2 穴位的针灸方法

《针灸大成》中对悬钟穴的操作主要采用针刺与艾灸同用的方法,也可见单用艾灸之法的应用,且有一单用针刺出血的案例。在刺灸操作方面,该书中有不同记载,其中针刺深度有六分和二寸的区别,针刺方向也有直刺和斜刺两种,灸量有五壮和七壮的区别。正如《针灸大成·足少阳经穴主治·考正穴法》中引用《铜人》之“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又引用《指微》之“斜入针二寸许,灸七壮”。而不同的刺灸方法在治疗疾病时应如何选择,该书并未具体阐述。

3 穴位的作用

3.1 总论

《针灸大成》中关于悬钟穴临床应用的记录较为详细,《针灸大成·足少阳经穴主治·考正穴法》云:“悬钟,一名绝骨……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脚气,膝痛,筋骨挛痛足不收,逆气,虚劳寒损,忧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颈项强,肠痔瘀血,阴急,鼻衄,脑疽,大小便涩,鼻中干,烦满狂易,中风手足不随。”而《针灸大成·治病要穴·足部》也有部分补充道:“悬钟,主胃热腹胀,胁痛,脚气,脚胫湿痹,浑身瘙痒,趾疼。”可见,刺灸悬钟穴在内科、外科、五官科疾病、皮肤科疾病、肢体经络病等方面应用广泛。

3.2 各论

3.2.1 下肢疾病 悬钟穴处于下肢外侧,应用穴位的近治作用,通过悬钟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治疗下肢病症。《针灸大成·胜玉歌》云:“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可见,艾灸悬钟配合昆仑与丘墟可用于治疗踝根骨疼痛。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记载悬钟穴还可用于手足拘挛、膝胫酸痛、腿寒痹痛、百节酸痛、膝头并内踝及五趾疼痛,即拘挛与局部痛证两类。治疗手足拘挛时,选取下肢悬钟及阳陵泉两穴配合,两者同为胆经腧穴,且阳陵泉为“筋会”,两穴合用以达舒筋活络、熄风解痉的作用。而膝、腿、关节、内踝、五趾等局部痛证均属痹证范畴,治疗以通经活络止痛为主,充分发挥“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特点,胆经所过的膝、胫、腿、踝、足等部位所生疾病均有涉及,在治疗膝胫酸痛时配合行间、太冲、膝眼、三里、阳陵泉,腿寒痹痛则配合四关、风市、环跳、三阴交;治疗百节酸痛时配穴选用魂门、命门、外关;治疗膝头并内踝及五趾疼痛时配以膝关、昆仑、委中、阳陵泉、三阴交。《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也有两条关于悬钟穴的记载,其中关于足痉挛选穴较上文增加了肾俞、阳辅两穴,此外,悬钟穴还可用于治疗足踝上诸病,“足踝以上病,灸三阴交、绝骨、昆仑”,在治疗足麻和脚无力时,悬钟配伍诸穴疗效亦佳。《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认为,两足麻木是因为湿气阻滞经络或酒后房事过多,寒暑失调所致,治疗时宜先用阳辅、阳交、悬钟、行间,若不愈可改用昆仑、悬钟、丘墟等穴。脚弱无力病因除湿气阻络、房劳外还可因久行损伤筋骨引起,治疗时先选用公孙、三里、悬钟、申脉,未奏效者选用昆仑及阳辅穴。在治疗足不能行方面,书中有三处,即《针灸大成·标幽赋》选用悬钟配以环跳穴,《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选用悬钟配以条口穴,《针灸大成·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要》选用悬钟配以条口及冲阳穴。书中还记载了一则以针刺环跳、悬钟治疗两腿及足疼痛痹证,随针而愈的医案,其疗效之好可见一斑。在临床研究中,悬钟穴功效明显,如周宝福等[6]运用针刺加TDP刺激悬钟穴治疗踝关节扭伤有效率达98.8%。近年来,悬钟穴也常用于治疗腰痛、颈椎病等非下肢痹病,因其“经脉所过”,故治之。悬钟穴在治疗下肢疾病中主要发挥其疏通经络气血的功效,作用于局部及经络所过之处,对痹病、下肢拘挛、活动不利等疗效较好。

3.2.2 中风 中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针灸大成·续增治法·中风论》认为,中风是“或痰或气,或怒或喜”导致体虚,而风邪趁虚而入发为中风[7]。治疗中风时,主要选择阳明经、疏肝理气的少阳经及督脉中的腧穴[8]。书中悬钟穴在中风的运用上有预防及治疗两方面。预防中风见于《针灸大成·治症总要》第一条,当无中风,但时常出现小腿酸、麻、重感,持续良久后缓解时,此为中风先兆,“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灸令祛逐风气自疮口出”,书中的中风主要是内风,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取悬钟穴的意义,一是悬钟为胆经腧穴,取其调肝胆、熄肝风之效;二是脑为髓海而悬钟为髓会,取其通脑调神之用。在治疗半身不遂、中风上《针灸大成·治症总要》给出的穴位处方是:悬钟、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此处悬钟穴也有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促进肢体机能恢复的意义。《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还提及悬钟穴被运用于治疗中风半身偏瘫与中风偏枯伴疼痛。中风偏瘫时可用手三里、腕骨、合谷、绝骨、行间、风市、三阴交等穴;中风偏瘫伴疼痛时用绝骨、太渊、曲池、肩髃、三里、昆仑等穴。现代实验[9]证实,通过艾灸百会、双侧悬钟及足三里,降低血压血脂,从而降低了卒中大鼠再中风的概率。王亚楠等[10]通过电针足三里与悬钟对穴,对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治疗效果较好,改善了患者足踝背伸及行走功能。悬钟穴因其可疏肝理气、熄肝风、填髓护脑,而被用以预防中风,加之其亦可疏通下肢经络气血,因而在治疗中风病证中作用重大。

3.2.3 疟疾 疟疾主要为感受疟邪所致,其气潜伏于少阳半表半里之间,邪正交战之时乃发病。悬钟穴为少阳胆经之腧穴,在治疗疟疾时也常被选用。《针灸大成·针灸直指·刺疟论》中云:“刺疟者……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当患者疟疾伴小腿酸痛时,可用镵针刺悬钟穴以出血,可立即见效。《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亦有提及悬钟穴治疗疟疾,其中肝疟、面色发青,恶寒发热者,悬钟配中封及肝俞两穴;疟疾伴有发热且大热不退者,悬钟配合间使及百劳穴;疟疾先出现发热后出现恶寒者,悬钟配以曲池及百劳穴。《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提及,在治疗脾寒发疟时亦用到悬钟穴,脾寒发疟是因脾胃虚弱,夏又伤于暑热之邪,入秋后则易发病,治疗时选用后溪、间使、大椎、身柱、三里、悬钟、合谷、膏肓等穴。而针对疟疾寒热先后不同的情况,《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较《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有如下补充:“先寒后热者(悬钟)配以百会、膏肓、合谷,先热后寒者选用曲池(先补后泻)、悬钟(先泻后补)、膏肓、百劳”,故针刺悬钟可用于疟疾治疗,以放血、针刺之法去其邪气,和解少阳以达截疟之效。

3.2.4 热病 悬钟穴为八会穴之一的髓会。《针灸大成·八会》引用《难经》云:“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也”,故悬钟穴可被用于治疗热病。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悬钟穴被用于治疗发热,“伤风面赤,发热头痛:通里、曲池、绝骨、合谷”;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悬钟穴还被用于治疗伤寒大热不退及热退后余热,大热不退悬钟配合曲池、三里、大椎、涌泉、合谷,都采用泻法;热退后余热时,悬钟与风门、合谷、行间合用。《针灸大成·心脾胃门》中单用悬钟穴以治疗胃热。因此,在临床遇到热证时,可酌情选用悬钟穴,操作时以泻法为主。

3.2.5 皮肤病 脚气是外感湿邪或饮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邪化热下注于脚所生。《针灸大成·玉龙赋》选用悬钟配合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祛湿治疗脚气病。在《针灸大成·手足腰腋门》中治疗脚气时亦选用悬钟穴。而《针灸大成·玉龙歌》针对寒湿脚气,运用悬钟配合足三里、三阴交以祛湿消肿。《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对于干脚气伴疼痛,则选用悬钟配合膝关、昆仑、委中、阳陵泉、三阴交以疏经通络清利湿热止痛。在其他皮肤病治疗方面悬钟也有较好疗效,《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及《针灸大成·续增治法篇》中均记录了以悬钟单穴治疗痈疽从胸出者。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悬钟被用于治疗瘙痒。《针灸大成·小儿门》载,治疗小儿生疮,悬钟配合曲池、合谷、三里、膝眼等穴。故悬钟穴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亦运用广泛,与其能清利肝胆湿热、疏通局部经络有关。

3.2.6 出血类疾病 鼻衄多因阳热之邪灼伤鼻络,血溢脉外所致。《针灸大成·鼻口门》采用上星(灸二七壮)、绝骨、囟会治疗鼻衄,针刺绝骨以泻阳经热邪,热邪去则鼻衄自停。同为出血,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第一百一条中:“妇女血崩不止……再刺后穴:百劳、风池、膏肓、曲池、绝骨、三阴交”,也取悬钟泻热凉血的功效。因此,临床遇见出血性病证,尤其是因热出血者,可考虑选悬钟穴治疗。

3.2.7 肝胆疾病 悬钟穴为胆经腧穴,而肝胆互为表里,故悬钟穴在临床上也被用于治疗肝胆疾病,《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选用悬钟配合章门、阳陵泉以治疗胁胀。《针灸大成·腹痛胀满门》选用悬钟配合内庭用于治疗心腹胀满。临床研究[11]显示,采用针刺悬钟穴治疗胁痛总有效率达90.6%。临床中悬钟也常被用于治疗头晕、耳鸣等疾病[12-13],疗效显著。因此,通过悬钟穴治疗胁胀、腹胀等肝胆疾病可取得较好疗效,如病在肝胆者,可考虑此穴。

3.2.8 其他疾病 伛偻为腰背弯曲之症。《针灸大成·玉龙赋》选用悬钟配合风池“而疗乎伛偻”。《针灸大成·玉龙歌》亦云:“伛者立伸偻者起……患偻者,补风池,泻绝骨”,风池及绝骨两者均为胆经腧穴,此处上下同经补泻,可能为上补下泄以通行经脉,引经脉之气下行汇聚于绝骨,以益精填髓治疗伛偻。悬钟还可治疗精神疾病,如狂病,《针灸大成·治症总要》选用悬钟配合曲池、百劳、涌泉治疗发狂且不识尊卑者。因悬钟为八会穴中的髓会,而脑为髓海,针刺悬钟以益髓健脑调神,故用于精神疾病治疗。在《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悬钟还用于治疗颤病,“手足俱颤,不能行步握物:阳溪、曲池、腕骨、太冲、绝骨、公孙、阳陵泉。”颤病亦为髓海不足之表现,故针刺选择髓会之悬钟。在《针灸大成·续增治法·杂病》中治疗疝气时悬钟也有应用,“针太冲、大敦、绝骨,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选穴多为肝胆经腧穴,以疏肝胆,调理气机以平疝气。可见,在《针灸大成》中悬钟穴还被运用于治疗伛偻、狂病、颤病、疝气等病症。

4 结语

综上,悬钟穴定位于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缘处,运用时多用针刺与艾灸结合之法,针刺可入六分或斜刺二寸,艾灸可用五壮至七壮。悬钟穴在《针灸大成》中应用广泛,这与腧穴所在位置、所属经络及其髓会的身份密切相关,运用悬钟穴的大致规律如下:一是治疗局部病证,主要发挥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治疗下肢疾病,如腿部胫部的疼痛、局部拘挛、乏力、麻木等;二是治疗胆经病候,既能调畅胆经,以治疗胆经循行所过的胁胀,头、膝、足等部位的疼痛、乏力,手足活动不利,疟疾等,又能通过经络以调理肝胆气机,如疏理肝胆气机、息肝风以预防中风,泻肝胆和解少阳以治疟疾,清泻肝胆湿热以治疗皮肤病。三是治疗与“髓”相关之病,通过悬钟益精填髓之效以治伛偻、颤病等,同时结合八会穴可治疗热病,作为髓会悬钟还可用于治疗热性出血。临床运用时,须灵活掌握悬钟穴之特点,以便增强疗效,扩大应用范围。

猜你喜欢
曲池肝胆疟疾
中国消除疟疾流行后如何加强临床医生疟疾的诊治能力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