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21-12-02 08:04邵晓雪刘玉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波幅面神经生理学

邵晓雪,樊 伟,刘玉丽

(辽宁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针刺通过刺激人体穴位下的神经末梢感受器或神经干的髓鞘而产生针感,针感转变为生物电流信号传入大脑,信号经处理和分析作用于全身各相关器官和组织[1],从而产生整体治疗效应。目前,神经信息学的应用为针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而神经电生理学作为神经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针刺的研究中应用广泛[2]。神经电生理学作为研究神经和肌肉细胞生物电活动的一门学科[3],能够准确判断神经损伤的发生部位并做出定性诊断,同时可有效确定人体受损神经恢复后的再生速率[4],其中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肌电图等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广泛应用。将针刺与神经电生理学技术相结合,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针刺的效用以及疾病的恢复情况。因此本文通过整理与针刺有关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进展,分别从针刺的作用时机、神经机制、穴位选择、疗效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为针刺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1 针刺时机的电生理学研究

针刺治疗具有起效快、效果显著的特点,而找准针刺的最佳时机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神经电生理学技术为寻求针刺最佳时机提供了可能,而在各种疾病的早期即进行施治是大多数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结论。逄紫千等[5]研究显示针刺可以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的运动、感觉传导速度,且DPN早期针刺治疗的效果优于晚期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刘安国等[6]指出针刺能改善视觉发育敏感期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增加神经元数目、自发放电频率和波幅,并加快神经电信号传导,从而恢复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且研究表明在敏感性较高的早期进行针刺的干预效果更好。姜蕊等[7]也指出早期远隔取穴针刺法可使面神经潜伏期更短,波幅更高、神经传导速度更快,从而更有效地改善急性面神经炎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马俊兰[8]采用电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结果显示患者早期面神经传导(NCV)异常率为67%,瞬目反射(BR)阳性率为100%,故瞬目反射是早期反映面神经功能的敏感指标,对全面客观评估面神经损害程度、病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此外,陈君等[9]研究提示粗针神道穴平刺可以治疗周围性面瘫,并通过肌电图检测发现治疗1周时西药组肌电图波幅高于粗针组,治疗2周时粗针组肌电图波幅高于西药组,提示粗针神道穴平刺对周围性面瘫的远期疗效更好。

大量研究表明,神经传导速度、神经元活动数目、肌电图波幅等指标检测可评价针刺的疗效,有助于寻找针刺起效的最佳时机。电生理指标总体研究显示,早期针刺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晚期,且针刺具有远期疗效好的优势。

2 针刺神经机制的电生理学研究

针刺多作用于神经系统,其通过调节相关核团中的神经元活动,恢复其所支配神经的相关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李尤艳等[10]研究表明多次电针1型糖尿病大鼠(T1DM)足三里穴可以增加脑片弓状核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其认为针刺通过调节弓状核神经元的功能参与能量代谢的调节,从而改善“三多一少”的症状。彭昌梅等[11]观察针刺百会穴对异氟醚吸入麻醉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海马神经元LTP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其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幅度提高,并且海马神经元LTP和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作用机制可能为针刺缓解了异氟醚对海马神经元LTP的抑制作用。韩林等[12]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椎体神经元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KATP)通道电生理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可以提高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降低海马锥体神经元KATP通道开放时间、开放概率,使海马神经元KATP通道开放活动趋于正常,从而起到维持神经元正常能量代谢的作用。因此,调节KATP通道开放活动可能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此外,马重兵等[13]从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角度总结了针刺干预弱视的作用机理,研究显示针刺能够改变VEP和ERG波峰潜时、振幅及反应密度,说明针刺可以通过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来提高视觉神经细胞生物电活动,改善视神经传导,调节视网膜功能,从而对弱视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王浩等[14]研究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很多脑区都与胃功能密切相关,而针刺调节胃功能的基本中枢可能为迷走背核复合体(DVC),并且脑干中其他核团直接或间接与DVC形成某种神经环路共同参与胃功能的调节。SHI等[15]通过对比电针廉泉、风府等穴位疑核放电的情况,发现电针廉泉后第一次吞咽潜伏期较其他穴位短,并且吞咽次数增加,表明电针廉泉穴对恢复吞咽功能有更明显的作用,研究也提出针刺对吞咽功能的调节机制可能为激活疑核中与吞咽相关的运动神经元。滕秀英等[16]研究发现夹脊电针疗法可以提高脊髓横断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速度,改善脊髓诱发电位,缩短脊髓的休克期,恢复被抑制神经元的功能,从而达到修复损伤脊髓的目的。以上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激发神经元的生物活动,从而使神经元所支配的相关功能得以恢复。

3 针刺穴位选择的电生理学研究

针刺穴位的选择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而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可为穴位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使针刺治疗方案更加完善。徐敏等[17]提出运用表面肌电图(sEMG)指导针刺取穴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sEMG可直观量化地了解导致吞咽障碍的具体病变肌肉,因此可直接在病变肌肉处选取穴位进行针刺,从而促进吞咽相关肌群的协调运动,重建受损的吞咽反射弧,恢复吞咽功能。王朝辉等[18]提出组方配穴是治疗的关键,研究表明针刺肺、脾、肾的背俞穴结合体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尾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改善作用比单纯应用体针更明显。电生理技术为针刺临床治疗DPN的处方选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刘丽莉等[19]研究表明经颅重复针刺周围性面瘫患者运动区下点可以调节面神经运动传导M波波幅的异常变化,缩短运动M波潜伏期,增加运动M波波幅及改善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从而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今后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头部腧穴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张云茜等[20]采用电针针刺脊髓损伤大鼠外周神经穴位,通过观察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变化衡量中枢神经的损伤修复情况,结果表明电针外周神经后CSEP的P1波潜伏期和P1-N1波幅变化不明显,故刺激外周穴位不利于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应根据神经损伤类型选择相应的电针穴位才能发挥好的效应。林丽卿等[21]从脑电波的变化观察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穴对脑电生理的即时影响,研究从相同疾病采用不同穴位、相同穴位应用于不同疾病,以及一侧穴位对双侧及各导联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疾病针刺相同穴位引起的脑电图改变不同,相同疾病针刺不同穴位引起的脑电图改变也不相同。He等[22]比较了针刺督脉与局部经穴联合治疗、单纯针刺局部经穴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幅度有更明显的提高,说明联合特定督脉穴可更好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不仅影响损伤部位的神经功能,还可诱导脊髓神经元的损伤。然而,临床上许多时候完全沿着损伤的神经干选择穴位,而忽略了其他部位的治疗。在针刺临床治疗中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可为穴位的选择提供准确参考,从而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

4 针刺疗效评价的电生理学研究

针刺治疗的效果可通过神经电生理学技术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判断并预测病情的发展状况。邓柳玉[23]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且波幅均明显增高,表明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周长山等[24]应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后发现患者患侧面神经和瞬目反射的潜伏期降低,诱发电位波幅明显提高,表明针刺对已经损伤的面神经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欧阳莉等[25]研究发现针刺可明显降低脑电图异常率,控制痫样放电,对脑瘫患儿的记忆功能和视力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张文光等[26]通过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小腿三头肌单收缩力进行检测,发现针刺环跳、委中穴有利于坐骨神经损伤再生及其功能恢复。江桂珠[27]研究发现电针对静止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波幅有明显改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同时发现在发病7日内行表面肌电图对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评估意义最大。卢伟艳[28]观察针刺对50例昏迷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电功率谱(EEG)的影响。研究发现1周内患者BAEP、EEG全部异常,针刺1周时BAEP、EEG出现明显好转的患者1个月后意识均有效复苏,而针刺2周时BAEP、EEG未见好转的患者1个月后仍有72%处于昏迷状态。故针刺疗法可以改善脑损伤并促进患者意识复苏,同时BAEP和EEG是严重脑损伤预合的良好预测指标。REN等[29]指出针刺改善失眠注意缺陷患者睡眠质量及注意缺陷的作用机制调节大脑诱发电位(ERP)和关联性负变(CNV)潜伏期及波幅变化密切相关。可见神经电生理学用客观真实的数据反映针刺的治疗效应,同时对评价疾病的恢复情况也有重要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神经电生理学技术为针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现代化并具有科学性的手段,使针刺的作用效应以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以及神经元的功能变化等客观指标量化起来,为针刺时机、神经机制、穴位选择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在指导临床针刺操作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将针刺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可使针刺治疗更加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其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波幅面神经生理学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应用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损伤功能梯度材料的波传播特性研究
A股ETF引伸波幅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