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

2021-12-02 09:47刘雨欣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人事人事管理

刘雨欣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引言

所谓人事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全员参与管理的目的,提升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形成新的开放的人事管理模式。“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那么,高校如何开展管理工作、如何搞活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数据资源反哺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教师、服务管理、服务高校、服务社会,则成为了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今,信息资源已然成为继能源、材料后的一种新型战略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信息化发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整合着我们现有的数字教育资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益,也为高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高校应适应新时期人才培育的基本要求,寻求主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观念,积极投身信息化建设。人事管理信息化作为高校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着高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其建设和发展更是迫在眉睫。

(二)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环节。能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与人事管理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事管理信息化使人事部门摆脱了繁冗的事务性工作的禁锢,更多地投身于人事资源的整合分析、人事信息的价值挖掘,从而不断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升级人力资源配置、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实现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三)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人事管理的必然趋势。

高校人事管理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复杂性广。内容涉及人事招聘、职称评审、岗位分级聘任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工资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年度考核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体系,而与之直接对应的则是全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疏忽。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手工操作的人事管理模式已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时下的工作要求。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可以提升和优化人事管理工作,保证工作的高效性和延续性,促进高校人事管理从传统封闭型转为现代的开放型,更可以通过对人事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应用,提供丰富、时效、真实的信息和资讯,为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支撑,反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

三、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思想上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虽已认识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其重视程度仍远远不够。具体表现为:在顶层设计方面,对人事管理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日常性、事务性阶段,缺乏统筹规划及整体的、战略性的把控。在管理体系方面,制度规范缺失,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政策法规,导致人事管理系统建设无据可依、良莠不齐,人事信息化管理滞后于高校事业发展。

(二)程度上的问题

在“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来临之际,高校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阵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技术的应用上,创新手段和技术模式还有待更新。如信息化利用的深度不够,对人事信息数据往往只停留在基础信息的建设和管理,忽略了数据的动态管理和数据价值的挖掘。再如,信息化利用的广度不够,存在“信息孤岛”。人事管理信息化已然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趋势,高校应用系统一时间如雨后春笋一般大规模建设,但他们独立存在,开发工具、数据库和信息构架不尽相同,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互联,囤积着大量的冗余数据。在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人事有人事管理系统,工资有工资管理系统,师资队伍有一套系统,社保、医保各有一套系统等等,人事管理人员疲于录入维护一个个系统,反复多次维护同样的信息数据,既浪费时间,准确性与完整性又得不到保证。而每个系统服务模式单一,资源整合困难,没有整体的信息化使用环境,信息服务体系的支撑能力差。

(三)人员上的问题

高校人事管理队伍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人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受人事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影响。目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普遍较好,对政策的学习、理解、贯彻执行也比较到位,也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和更新相应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却往往忽视了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学习,对已有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也仅限于一些基础性、事务性的常规化操作,无法充分开发和挖掘系统的潜在价值,信息化能力不足。高校人事管理队伍中缺乏既熟悉人事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策略

(一)高度重视,强化管理制度建设

首先,强化意识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认识到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高校管理者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统一部署,科学统筹,宏观调控,分步实施,协调调度各方资源,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有力保障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持续稳定运行。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做好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事务,使信息化建设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其次,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要遵循管理规律,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该体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严谨而权威、系统而全面,不断创新而且符合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发展运行情况,以确保人事管理的信息数据资源在制度的保障下发挥最大的优势,确保信息化建设长青。同时,加强各高校间的互通互联,积极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办法,创新发展,推动人事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化、全面化、统一化,使数据信息化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依。

最后,加大资金投入。人事信息化建设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持续性等特点,高校给予的支持和投入无疑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基石。国家投入、学校投入、社会支持的有机结合可以较好地保障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外部环境、硬件配套、软件更新,增加人事信息的功能性和共享力,提升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把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搭建资源数据共享平台,互通有无

数据共享才能体现价值。这里的共享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事管理内部各个业务之间的共享,二是人事部门与外界的共享。

一方面,人事工作涉及众多业务板块,每种业务虽有自己的特点,但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创建已有各平台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共享,在数据库中抓取有效的数据,及时处理人员变动信息,真正实现各业务管理系统间信息的更新、互通、共享,从而大大提升人事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如当教师的职务职称发生变动时,人事数据库依据相应的文件、政策对人员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维护,自动同步到工资库、保险库等业务管理系统,管理人员无需重复录入修改变动信息,只需对工资待遇及医保社保的缴费基数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可。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确保了人员管理的准确性、一致性、统一性。

另一方面,学校必须总揽全局,建立以教职工信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平台,共享人力资源信息。高校具有内设机构数量多、教职工人员数多、人员类型复杂的特点,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于学校管理层而言,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校人员整体情况;于各部门而言,可以迅速筛选和提取自己所需的数据,不受时间节点和口径的限制;于普通教职工而言,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人事政策、查询自己的信息等;而于人事管理部门而言,更是避免了很多重复性的汇报、避免了无休止的数据统计、避免了繁复的解释。通过整合资源,打破沟通壁垒,在确保人事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人事管理流程,丰富沟通渠道,切实提升人事管理服务性,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使人事管理更具关怀性。

(三)提高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性,以应用助推信息化建设

目前许多高校的人事信息系统建设多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经办常规性业务等方面,缺乏动态管理,缺乏对各级数据的聚集、归类、分析以及科学保护,以开发挖掘数据的价值,即缺乏决策性应用。因此我们要提高人事系统的功能性,开发数据潜在的利用价值以助推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以人事信息管理平台为媒介,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挖掘,从数据的视角来描述和解释一些目前已存在的教育现状和教育问题,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本质,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详实的数据依据和决策支持,促进高校决策科学化。比如通过对教师工资库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教师的薪酬水平、组成类别和结构比例,对目前本单位教师的薪资状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发现现有工资构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财务的数据,所制定的绩效工资方案必然掷地有声。再比如通过对教师信息的分析,职工的年龄、学历、专业技术水平等信息一目了然,对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的方向都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这也使人事管理更具战略性和未来性。另一方面,通过功能性的利用和开发,亦可以反观平台和数据库还存在哪些缺陷,及时优化,助推信息系统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创建一个全面化、系统化、专业化的高校人事管理新平台。

这其中要特别提及一点,即对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维护。很多时候维护往往比搭建更重要。在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系统在建设初期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信息入库时要求全面、准确,功能性开发也符合业务实际需要,非常人性化、科学化,但最后往往荒废在那里,不得不再去开发一套新的系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都是后期维护不及时、不准确、不到位导致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把控维护的问题。人事部门管理人员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更新人员信息,维护系统操作,适时反馈问题;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定期提取数据,检查监管系统的运行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调整。要明确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分析是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数据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安全性是能否科学利用数据、使数据为高校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前提,决定着人事管理信息化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且获得理想效果。

(四)加强人事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否有效推进,平台能否得以充分利用,系统功能能否被充分挖掘,都与人事管理人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再好的平台,也宛若“入宝山而空回”。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有能力、有担当、能创新的人事管理队伍,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推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第一,加强意识更新,注重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构建,加强自身信息化意识的提升。以信息化基本理论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对人事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增强信息化管理技能。把日常的行政工作与信息化技术、智能化分析有机结合,把信息化建设成果与自身本职工作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管理素质,培养人事管理与信息管理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注重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本领。将讲政治、讲规矩、讲原则、讲程序、讲服务作为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原则,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举措,着眼于工作细节,鼓励人事管理人员在切实维护好教职工的数据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服务好教职工、服务好高校、服务好社会。

第三,引导管理人员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所谓“学无止境”,尤其是在“互联网+”的今天,更应不断学习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为高校建设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而高校也应创造继续教育的平台,定期为管理人员创造交流、调研及培训的机会,通过学习拓宽工作视野,强化业务能力,开发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第四,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团队作为人才队伍的补充,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高校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持久战,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坚强后盾,专业的信息化团队可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日常维护,随时调整、优化系统功能,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和应用以适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五、结语

目前,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稳步、有序地开展,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更是高校人事管理的必然趋势。在认可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正视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搭建资源数据共享平台,互通有无;提高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性,以应用助推信息化建设;加强人事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等举措势必会助力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人事管理的新模式、新平台,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人事人事管理
以人为本理念在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落实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医院人事管理效率的提升建议探寻
稻草人
人事
政坛人事变动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