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探索

2021-12-02 13:46张蕾
职教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预设应用型教学活动

□张蕾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性质上属于高等阶段的应用技术型教育,其基本特征是“本科属性+应用特征”,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养成的有机统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并对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做出了相应部署。如何调整培养方式与教育内容,更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这其中课堂革命被视作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因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只有深入落实并体现在具体课堂中,才是走完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础单元,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载体。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既是完整教学思维的基本属性,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抓手。注重教学活动的事先预设和动态生成,有利于通过有效教学活动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不断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在不断地教学预设与生成中实现师生双方的互促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课堂教学预设是最微观、最日常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所谓预设就是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经验和理论知识对自身实践活动的策划、规划、预测、设计等活动[1]。预设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系统性的设计与安排,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剧本”。教学设计一般包括课程名称、教学思想、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学安排、教学评价、预习任务与课后作业等。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上好一门课”的整体设计能力,而这种设计来自于课程整体建设的总体理念、教学过程逐层推进的逻辑主线、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一)课堂教学预设是课程建设理念的集中呈现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石,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在教学设计中有关“教学思想”“学情分析”“教学评价”等部分的预设,实际上恰好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活动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以及按照行业职业标准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的整体构建中要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毕业产出导向为切入点,专业为单位,课程为细胞,推演并厘清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技能技术、章节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精准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设计从教学价值理念的高度聚焦于教学系统和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设计动态创新中,持续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预设是课程教学过程的逐层推进

教学设计要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的先导预习、课中的教学活动及课后的作业任务,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通过逻辑主线将各个教学环节组织起来,并伴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逐层推进。教学设计的逻辑主线应该是教学理念的精准诠释和全面落地,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明确所授课程的性质和在整体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在学情调查研判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洞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课程教学目标。在具体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详略、重点难点,合理安排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科学配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采用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有序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后作业任务,制定教学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这些教学环节都应该逐层推进、环环相扣,这也是教学设计中应该涵盖的教学要素和重点论述的部分。

(三)课堂教学预设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安排是对规定学时中教学活动的知识容量和讲授逻辑的规划和重组。从知识容量的角度来看,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要有利于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联系,要通过知识内在联系的设计,引导学生构建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要通过知识外部联系的设计,启发学生将所学的课堂知识与实践应用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教师对于知识容量的预设还要强调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要贯彻“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要突显课程德育,对于专业课程教育来讲就是要做好课程思政;第二,教学内容要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和专业技能领域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要体现知识技能的前沿性、启发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有知识的广度、深度,还要有育人的温度。从讲授逻辑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采用演绎的方法进行讲解,直接给出概念、原理或者特征、结论,继而再通过举例进行佐证或者结合案例进行推演分析,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讲授逻辑的设计应该体现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要尝试创设学科问题情境,围绕着学科教学中某一特定的主题或者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和评价,要善于将职业中实际面对的工作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将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整合和重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遵循知识的学理逻辑,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思维逻辑、职业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预设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取运用

教学内容的呈现要辅之以恰当的教学方法,这也是课堂教学活动预设中需要分析思考的要素。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组织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主阵地[2]。积极探索多样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摸索尝试的重要部分。当然,在教学设计中,切不可为了创新方法而随意盲目地堆砌,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针对课堂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的活动过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当运用教学设计中提到的方式方法,否则教学设计就失去了它本应发挥的指导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课堂教学的生成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超越了预设的范围,拓展了预设的时空,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持续挖掘和不断精进,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还在教学中促进了师生双方的思想分享和能力发展。

(一)课堂教学的生成来源于课程内容不断建构的驱动

大学的课堂教学要符合课程整体知识建构,有前后完整的知识逻辑,要体现教学理念,有利于达成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还要在遵循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特点,要强调课程内容与工作的契合性,要针对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使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体现行业企业要求[3]。在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育部规范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提出的“两性一度”成为课堂教学内容不断生成建构的驱动力。“两性一度”是赋予课程教学质量规范的抽象属性,意指高校课堂教学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4]。高阶性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性强调教师是否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中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挑战度强调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选择与增补教学内容、布置作业和课外任务,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综合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尤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要更加强调学习产出的“真实性”评价,通过一份真实的市场调查报告、一份有竞争力的营销方案、一份严谨的策划书等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两性一度”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强化了教学内容的不断建构,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思考体验相结合,将教师对于知识的理解加工与学生的学习反馈相结合,将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能力提升和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使得已有的课程内容得到增值,持续生成师生的课堂体验和教学意义的转化。

(二)课堂教学的生成来源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的启发

教与学所要构建的知识观是在物我关系、人人关系、内在关系上形成智慧[5]。基于课堂教学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中,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场域,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获得启发与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活动中的“单声道”和“独角戏”,能够直接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和意义,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过程的预设,探究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的选用。学生改变教学活动中的“低头族”和“沉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和核心素养。在教与学的有机融合中,在师生互动启发中,生成基于“智慧”的课堂教学。

(三)课堂教学的生成来源于师生个体成长的诉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主,提高就业竞争力是学生的主要诉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渴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他们不愿意也不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预设下的“配角”,而是有着自己知识储备、主动思考和灵感激发的“主角”。从教师的视角来看,教师对于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教学特点的把握,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诠释,不仅要渗透在教学预设之中,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情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这也是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师生双方的成长发展共同实现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成。

三、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实践向度

预设与生成是有效提高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的着力点。通过开展教学预设,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实现“有章可循”的课堂教学;通过聚焦教学生成,实现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优化,在师生互动启发中,满足师生个体成长的诉求。课堂需要预设,通过预设才会有生成;通过善待生成,课堂才会有延展性和生命力。在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维度的思考与探索。

(一)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的预设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好的大学课程? ”对于这个问题,从教学预设的角度来思考的话,我们可以想到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以专业学理思想和职业发展诉求支撑课程,做到精致分析、案例讨论、任务实操、师生互动,做到过程结果相结合的课程评价。然而,这就是一门大学课程的全部任务吗?这就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了吗? 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必须通过对真理的追求和知识的创造来获得[6]。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业”和“解惑”的基础上,要“传道”,更要帮助学生“悟道”。在启发学生悟“道”的过程之中,自然会辨别正义本质,探索公共福祉,诘问自身价值,使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成为道德的指南[7]。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学科思想,职业素养,融入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技能发展新经验、行业企业需求新变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基地建设,真正实现学科育人视阈下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二)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的预设应遵循“PDCA”的实践方法

课堂教学的预设强调对于教学过程和关键步骤的设计和规划,是“P”(计划)的部分。按照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威廉·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教学预设只是迈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在推进计划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教学预设的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教学预设的实施(D)是教学预设的具体运作,是按照教学预设的环节与步骤,将教学预设逐一呈现的过程;教学预设的检查(C)是根据教学预设的目标,总结并反思教学预设实施过程中的效果,找出问题,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教学预设的改进(A)是针对教学效果的达成,在教学检查和反思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教学预设的“PDCA”循环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通过教学预设的“PDCA”循环,形成一个教学“回味”的过程,推动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课堂教学预设的“PDCA”循环,以预设为起点,以改进为关键,从而上升式循环,促进教学设计保持张力。这种推进教学预设的实践方法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习惯,成为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改进的助推力。

(三)应用型本科课堂教学的生成应回归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构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教学过程的内在要求,是课堂教学生成的源泉,更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构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有制度保障、资源供给,更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怎么教”,学生静心思考“怎么学”。作为教师,通过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实现课堂教学生成,应该在教学理念、课堂管理、教研相长、自我成长等深层次的问题上进行挖掘、追问和探究,具体有下列几方面。

一是将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有没有在学生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思考课程的育人性?这种课程思政的元素和功能怎样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实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又辅之以何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当然教书育人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也不仅仅是任课教师的任务,而是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与教辅行政人员相结合,是形成“全员育人”良好教育生态的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都置身其中,都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及与学生交流相处的过程中做到循循善诱,教书育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价值层面深层次的生成。

二是将教学与课堂管理统筹协调。良好的课堂环境,井然的课堂秩序是保障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从广义上来讲,包括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和教学时间四个管理对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要了解学生,要熟悉教材和行业标准,掌握教材的本质和行业发展动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将单一的教材知识向课程资源化和资源课程化转变,消弭书本与实践应用的界限,不断提升学生应用技能。与此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教师正常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很多高校目前投入并使用的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校企合作云平台,就是借助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新型教室,这类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互动空间,无疑为个性化、开放性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环境。教学时间方面,教师的管控能力体现在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掌握教学节奏,这些细节能力的培养和锤炼,都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升的途径,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是将教学与科研两轮驱动。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仅仅是教师群体的共识,还是大学生的普遍感受,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对未来教师长远发展也存在着隐患。教学与科研是高等教育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高校教师要善用科研促教学,要在自己现有的科研基础上,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科研不断充实、反哺教学,思考怎样利用自己的科研带动学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从“学习者”向“探究者”转变,真正发挥科研对于教学、对于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动力支持。

四是将教学与自我发展互促循环。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师职业生涯内部获得专业发展,包括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和动力、教师自我反思、教师自我专业规划与实施等方面[8]。教师自我发展的基础是教师职业,离开教师职业谈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而在教师职业发展中教学工作胜任力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慕课、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新形态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伴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和教师职业发展要求,高校教师需要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提高学习、讲授、应用与创新知识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为学生,在师生学习共同的构建中如何积极参与和融入教学活动,成为生成高效课堂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通过思政课程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思政的浸润式教育,帮助学生认清时代发展赋予青年学生的重任,准确把握自己在时代发展中的定位,清晰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道路,从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发展重任的角度长远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获取自身成长与发展不竭的动力。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要在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技能操作应用和职业素养形成的过程中“授人以渔”,通过课前预习任务,课中提问互动、小组讨论、实操项目等环节,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持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基层融入实践。关注大学生“怎么学”,必须要让大学生走出课堂,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任务驱动课堂,以“干中学”培养学生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升华。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充满活力的应用型本科课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爱教育、爱学生,能够走进学生,倾听学生;学生尊师重教,能够敬畏课堂,热爱职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在彼此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学习共同体会在倾听和互话中,通过教学预设与生成持续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预设应用型教学活动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