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探究

2021-12-02 20:43
广东蚕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宿协同旅游

张 静

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探究

张静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德州253034)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实践的推进,各地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消费升级引发的游客对旅游住宿的需求细分,促使民宿产业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充分结合的新型业态。目前,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仍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文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协同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日渐趋于向集休闲娱乐、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度假旅游方式转变。繁忙都市中的人们疲于奔波,更加向往恬静自然的乡野风光,只要有闲暇,更愿去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这也是导致近年来乡村旅游日益火爆的直接缘由,而随之带动起来的则是民宿产业的兴起。乡村的生态景观、淳朴风情吸引着大都市的人们,催生了民宿旅游,也助推了以乡村生态、民俗体验为基调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然而在实际运作中,限于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政策制度、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绝对优势,甚至有些因素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因而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方能为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概念界定及内涵

1.1 民宿

民宿是指利用自有闲置住宅,结合当地人文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等,为外出游客提供的个性化住宿场所。除了大众所熟知的酒店以及旅社之外,其他如民宅、农庄、农舍等,都可以归入民宿大类中。

民宿源于乡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附属产品,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地居民应游客的住宿需求,提供自家闲置屋舍,游客在住宿期间可以充分体验到当地的风土民情,从而获得深刻的旅途感受,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当前,我国民宿产业已从最初的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化、品牌化转变,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成为推动民宿品质化发展的“航向标”,指引着民宿产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1.2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乡村纯净自然生态、丰富人文景观为载体,为游客提供放松身心的旅游环境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一定是发生在乡村内部,且以乡村的自有物作为“卖点”,游客可以在乡村旅游中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也可以观赏当季的自然景观、农作物,并了解它们的历史,还可以将乡村旅游作为学习、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的一种方式。

目前,乡村旅游已远远超出了农家乐的运作模式,趋于多元化发展,向着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近年来,基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风情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的乡村节庆旅游已经成为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项目。总体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规模效应也较明显,已开始呈现出多层次、综合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

2 协同发展的意义

民宿产业顺应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而生,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是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关系。民宿产业推进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带动了民宿产业的发展,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带动农民致富,繁荣乡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民宿产业向多元化、品牌化和精品化发展,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旅游经营意识,增强了当地居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也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在“三农”工作中,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打开了乡村创新创业的新局面,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致富,提升了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并发扬了乡村原有的优秀文化传统。

3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经济迅速发展,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充分利用,乡村的整体面貌也大有改观,但在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我国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3.1 民宿产业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精品相对供应不足

随着人们物质、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于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也逐步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的主体游客主要为中青年,而这部分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思想活跃度高,追求新鲜事物,且要求高品质、高规格。民宿产业的发展时间不长,现在正处于变革期,市场供给的大部分仍是零散、普通的民居,同质化问题严重,有规划、有创意的精品民宿只是少数,目前已远远无法满足主体游客的需求。

3.2 民宿产业配套设施不齐全

乡村民宿相对于城市民宿而言,地理位置一般较为偏远,自然景观越好的地方,交通越不便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民宿产业的发展。大多数乡村民宿的基础设施不齐全,装修简陋、卫生条件差、生活用品缺乏,甚至个别地方用水用电也会有一定的限制,因而无法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乡村民宿的位置一般较为分散,也给游客的通行带来了很多不便,甚至在没有政策监管的条件下,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

3.3 民宿产业经营不善

大多数乡村民宿在经营上缺乏创新意识,经营模式和装修风格大同小异,很多民宿经营者认为民宿就只是游客住宿的地方,并没有接待和服务的意识,缺乏经营的头脑,同时没有有意识地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对于周边的山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不能充分进行利用,也不能够及时发现游客的需求并做出相应改进,因而严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导致经营效益大打折扣。

3.4 乡村旅游项目有限

乡村相对城市而言,经济条件相对薄弱,乡村旅游项目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本意是想呈现涵盖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食、住、行、游、购、娱”,而现实中,目前大多数旅游的项目仍集中在农园采摘、观光游览、乡味餐饮、农家住宿等方面,并没有激活整个乡村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2]。

3.5 规划管理不到位

民宿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也并不长,因而对于整体的规划管理尚不到位,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仍不健全。目前,乡村民宿呈现以个体为主、零散经营的状态,没有形成团体式的规模,也缺乏行业内的交流和沟通。民宿之间质量参差不齐,经营缺乏统一规范,致使民宿经营者的效益、游客和周围居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3.6 存在环境污染隐患

城市游客是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的主力军,而自驾是大多数城市游客的主要出行方式,汽车释放的尾气会污染乡村的自然环境。同时,大量游客在食、住、游过程中消耗的食物、生活用品和一些辅助品,也给乡村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进一步的污染。在缺乏政策监管的情况下,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不到提示,很容易造成对乡村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反而还会制约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3.7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在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力量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眼界的限制,无法对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做出专业的规划,在实际的产业运作中也无法提供专业到位的管理和服务,这也是限制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

4 策略与建议

民宿产业可以将乡村内部和外部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机对接,以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然而,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民宿产业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精品相对供应不足,民宿产业配套设施不齐全,闲置屋舍、山林湖泊等自然资源未完全发挥效用,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经济衔接不充分,配套政策不健全以及环境污染和人才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因此,需要加强对问题的剖析和研究,找到应对的策略,以使协同发展发挥最大效用。

4.1 逐步完善配套政策

以地方政府为主力,调动当地文旅部门和高校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当地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引导和规范当地的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的运营,以实现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4.2 打造旅游专业人才梯队

通过政策驱动、前景吸引、经济激励,大力吸引旅游专业人才到乡村从事专业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对当地已有的从业人员,可以依托当地的文旅部门和高校教师资源,加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丰富其理论知识,加强其技能操作,激发其工作动力,着力打造适合于当地旅游经济的专业人才梯队[3]。

4.3 统一规划,逐步完善配套设施

以政策为引领,对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实施统一规划。在运营管理方面,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充分利用各种闲散资金,结合当地的特色,对当地的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进行投资,逐步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真正实现具有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4.4 做好环境与资源保护

乡村旅游正是由于当地环境和资源才能得以拥有发展的空间,因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现状,提前做好预防、保护措施,避免造成环境的污染,损害当地的生态资源;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开发和配置,努力保持乡间原有的宁静、和谐;以规则引导游客少制造垃圾,并对已有垃圾及时进行处理;要尊重当地文化传统,避免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反而破坏了乡村的人文景观和风土民情。

5 结语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充分发挥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从而促进乡村文化、农业、健康养生以及教育等多链条式的协同发展。

[1]张永.促进民宿产业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J].北京观察,2021(9):28-29.

[2]刘洪彪,刘玉婷.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338-14340.

[3]焦凌云.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民宿发展探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4):95-98.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1.64

F592.7

A

2095-1205(2021)11-136-02

张静(1980- ),女,汉族,江苏邳州人,硕士,高级经济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民宿协同旅游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孪生院子民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东胡林民宿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你是民宿达人吗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