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评价机制研究
——基于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视角

2021-12-02 02:32黄凤远蔡丽娟陈启凡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9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应用型分类

黄凤远,蔡丽娟,陈启凡

(1.辽东学院 化工与机械学院,辽宁丹东 118003;2.辽东学院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辽宁丹东 118001)

教师评价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岗位聘任、薪酬管理等环节的重要依据,就是依据科学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 科研活动及其相关因素系统的描述,据此做出相应价值判断的活动。这种价值判断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定位,又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教师的评价必须着眼于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性的特征,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基本原则,坚持分类评价、科学评估。建立科学、公平的分类评价机制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分类评价的背景

1.1 政策背景

政府主导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政策推进是政府主导的主要内容。查阅“十二五” 规划以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对此问题的指导和规范,主要体现在表1 中。

表1 “十二五”以来高校教师考核评价重大政策文件

从国家政策推动的角度看,政府以顶层设计的形式明确: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分类管理和评价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但是,我们也要理性看到:国家对于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标准缺乏指导,这将最终影响高校教师的分类评价与长远发展[1]。

1.2 实践背景

科学的教师评价模式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使教师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公平,各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整体而言,教师评价制度在不断进步。表现在评价方式方面,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 在评价理念方面,从奖惩性评价发展为结合教师个人规划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体系方面,逐步发展为教师分类评价体系。

在探索中,同样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由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组成。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类别的高校考核评价模式雷同的现象,如此,势必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影响。就应用型高校而言,办学定位不清晰,没有分类、分层次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缺乏整体规划设计。评价内容过多关注科研,对教学缺乏同等待遇,尤其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没能充分体现应用型特点;评价主体缺乏企业的参与,忽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个人规划。

所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设置符合自身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设计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准则。

1.3 时代背景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时代发展中,高校逐渐从原来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教育质量[2]。由于教师是高校实现创新性办学目标的主体,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成功与否,不在于完成简单的职业教育升级,而在于实现教师队伍的转型升格[3]。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使师资队伍教学能力、 实践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市场需求。而促进教师发展,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是关键。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分类评价的思路

2.1 明确教师分类评价的目的

评价目的是教师评价的方向,它指导和规范着教师评价的行为。因此,建立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教师分类评价的目的。从学校发展层面,大大促进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 建设和服务一线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高技术人才。而高校师资队伍的现实状况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对评价指标的设计,使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 研究领域、 发展方向等方面,更符合应用型师资队伍的要求。从教师层面,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通过评价指标的引导,教师明确其任务和目标,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进行弥补和改进,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重新的调整和规划,激励教师主动适应现代应用型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构建科学的岗位分类管理体系

从本质上看,分类管理不是一个新命题,自现代大学一诞生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4]。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分类管理却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面临的新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上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并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体现。岗位科学分类是分类评价的前提,分类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科学化的管理,更有利于实现办学理念。科学的岗位分类管理体系既要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获得他们的价值认同。所以,分类管理必须尊重教师的个性、能力倾向、兴趣,尊重教师自己的价值选择。如此,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上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教学型、教学研究性型、研究型、社会服务型。

2.3 明确应用型师资的能力要求

上述教师岗位4 种分类已经得到了国内同类性质高校的认同。真正达到预期的岗位分类目的,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水平,就需要明确应用型师资的能力要求。地方应用型院校的核心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具有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地方文化的科研能力。为此,我们确定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见表2。

表2 地方应用型本科教师能力标准体系表

该表是在深入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特殊要求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研究成果,结合应用型教师的实际构建的。该表充分体现了实践能力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力体系中的重要性,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职业教育尤其需要教师言传身教,教师不能只会“纸上谈兵”,也要具备相当的实操经验和能力。

2.4 设计公平的分类评价标准

公平、 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学校管理架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就要开发区分性的教师评价标准[5]。不同岗位的教师,其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所采取评价标准也应该不同。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寻求一致性标准,更要注重岗位差别,使各岗位教师能够在其岗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学校和个人的发展目标。比如,在职称评聘时,不能用同一套指标去衡量所有教师,教学型的教师与研究型教师评价标价标准就应该有所区分,处理好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两者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适应性的评价标准才能有效地对教师进行评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此外,评价标准的设置,一定要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出台的措施要获得普遍认可,以体现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1 导向性原则

从价值和评价的角度看,设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依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能力结构而设计;另一方面,要能体现应用型教师的鲜明特色,更要体现“双师型”教师所必备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6]。这样才能引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各岗位教师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稳步提升。

3.1.2 科学性原则

所构建的教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应用型本科教学本身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必须体现应用能力水平提升的客观要求。同时,在设定每一项评价指标时,应广泛地征求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教管人员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必须经过充分论证,使每项指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针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权重。

3.1.3 可行性原则

数据总是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通过具体的数据才能反映出其客观性、科学性,才能准确地评价出被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所以,在定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的基础上,将复杂的能力评价体系分解成若干可进行量化操作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内容要具体,易于理解,能够量化,易于界定,从而使评价结果更趋全面、客观、公正。

3.1.4 发展性原则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分类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应当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行中,要考察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可行。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得以完善,最终构建出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3.2 指标体系的设计

依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把教学工作、实践工作、社会服务、科研工作4 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将一级指标细化成12个二级指标,设计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不同岗位类型,赋予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便于对教师进行计算考量,具体如表3 所示。

表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3.3 指标体系的特点

3.3.1 突出教学的主导地位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教学质量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如此。此类型学校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工作是核心工作。该指标体系在权重划分上,赋予了教学绝对主导地位。既体现岗位区别,同时每个岗位内部也凸显出教学的重要性。

3.3.2 将实践环节列入评价指标中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双师双能”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主要特征,也是国家对师资的要求。教师要置身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学会实践操作,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该指标体系将社会服务与实践指标列入评价体系中,这样既突出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性特征,又能激励教师更多参与实践,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3.3.3 降低了科研的比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完全取代科研工作,不需要搞科研。教研相长,科研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促进科技发展与进步,还可以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研应该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该指标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科研评价,降低了科研指标的权重,尤其是教学型的教师科研比重明显降低,以突显教学的重要性。

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真正实现分类评价的目的,需要教师、学校、企业的参与和配合,尤其是企业的全方位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整套的科学、公正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序发展的动力机制,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应用型分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分类算一算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