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1-12-02 10:46刘万生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本课利用创作

刘万生

在美术课堂上,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地运用于教学各环节之中,能促使学生多感官地感知、表现美术视觉及造型艺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具体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呢?本人结合“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用彩墨画鱼”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开发适切素材,准备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支持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便于信息获取、利于资源共享而设计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准备。“用彩墨画鱼”的教学意图之一是欣赏和学习中国画。若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发现、观察鱼的美,感受并画出鱼的特点,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收集、整理现实生活中观赏鱼类的素材。本课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共同选取素材。一方面,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利用搜素工具查询和下载鱼的图片、专题片、视频等资料,运用计算机软件中的文本、图形处理功能进行编辑,制作成视频和课件以便上课时使用,此举既能提供与“用彩墨画鱼”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又能解决学生已有经验不足的困惑。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鱼的图片与鱼的特点,预习鱼的相关内容,拓宽知识面,获取更多信息,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可视情境,营造学生乐学氛围

在“用彩墨画鱼”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打破“呈现色彩鲜艳的图片加语言讲解”的常规形式,而是通过两个视频形成可视的情境。首先,教师播放鱼游到画中的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先利用flash课件播放鱼游到画中的魔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导出课题并将学生带入鱼的魔幻世界,激起学生用彩墨表现鱼的愿望。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鱼的视频短片,观看前明确要求,“观察鱼的颜色、背景的颜色、身上的花纹、外形、鱼游动起来的姿态以及它周围的环境”,观看后提问:“我们看到的鱼美不美?美在哪?”

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能创设更直观的情境,两段视频与教师优美的讲述、清晰的问题紧密结合,既让学生欣赏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鱼,发现鱼的造型、色彩及动态的美,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为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引发自主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强调让学生自主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美术课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方式,落实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要求。“用彩墨画鱼”一课中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借助信息化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从而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并能大胆地将自己对鱼的认识和感受用中国画表现出来。

(一)强化观察,突出特征

学生自主创作的前提是要会观察、发现特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可观察素材能有效引导全体学生学会发现。“用彩墨画鱼”一课中,教师可借助课件出示鱼的图片,提问“鱼的外形是什么样子?分为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边听边利用白板的圈画、遮挡等功能引导学生观察特点,增强学生对鱼的形象的感知与想象。接着,针对学生不熟悉的鱼,促进学生进一步赏析、比较不同鱼类的颜色、外形、斑纹、动态等,深入认识鱼的美。

(二)回顾旧知,微课对比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对比分析建立新旧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方法。如,本课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彩墨表现方法并动手尝试练习,为进一步创作“热身”。接着,教师可使用微课展示两种画鱼新技法,之后示范勾勒法和渲染法,讲解并演示彩墨表现鱼的方法步骤,概括为起稿、上色、渲染,最后形成一幅彩墨鱼的画。利用微课示范并对比分析可以突出教学重点,使示范衔接更自然。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而且还节省了教师反复示范的时间,过程清晰明了,从而优化了课堂的教学过程,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欣赏作品,分析方法

欣赏书中大师的美术作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利用信息技术清晰呈现书中大师的美术作品,这比直接看书欣赏更清晰、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 “夸张、变形、添加” 的外形美,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美,运用点、線、面的花纹美,圆形、S形等游动的姿态美,结合现实想象的环境美。

(四)实践创作,精准指导

欣赏后进入实践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营造用彩墨创作画鱼的轻松氛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创作支持,保持学生参与创作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创作的过程。首先,教师利用课件布置任务要求:彩墨画鱼;可画真实的鱼也可画想象中的鱼;彩墨要富于变化,体现出笔趣、墨趣、水趣、情趣。这将有助于学生进行创作表现。其次,在创作表现环节中利用电脑音频、音响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古典乐曲,学生听着悠扬的音乐潜心揣摩笔墨韵味,在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中创造出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作品。再次,教师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进行指导,重点强调学生注重笔墨颜色以及画面构图,过程中教师给予提示和鼓励,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四、完善欣赏交流,立体评价感悟

(一)面向全体,组织学生开展评价

创作后,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分组呈现学生的作品,做到面向全体,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便于每一位学生观察,采取师生、生生互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围绕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新的发现,发展学生自评能力,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拓展生活,渗透学科德育

教师还可组织欣赏生活中鱼的装饰画。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装饰画图案,了解鱼纹的多种装饰表现方法和途径,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加深感悟。例如,教师可播放小故事动画并讲述:“有一种鱼养在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2、3寸长,把它养在大鱼缸或池塘中,它能长到半尺到一尺长,如果把它放到更大的江河中它能长得更大。它的生长与它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其实我们大家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不被环境左右,但是真正束缚我们发展的并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能不能让内心世界无限大?” 就这样,教师以故事的方式结束本课,将学习延伸到生活,将学生对本课的所思拓宽到对生活的激励与思考,促进价值观形成,落实学科育人根本任务。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机融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教学空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积累直观经验,打破传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中长期存在的难题,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感知、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本课利用创作
Jazz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画与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
漫话“共同富裕”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