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2021-12-03 05:00甘肃省武山县鸳鸯镇中心小学王军科
家长 2021年33期
关键词:应用题题目探究

□甘肃省武山县鸳鸯镇中心小学 王军科

一、自主探究的含义与优势

自主探究学习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和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好奇心与学习感悟相结合,调动学习与探索数学的欲望。教师需要将具有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符号、定理、公式转化得简单易懂,就能使学生提高数学成绩,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外,自主探究教学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教学课堂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最后,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学优势还体现在互动性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更容易创新数学课堂,并激发出课堂的生机活力。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刻板

常见的应用题,例如“鸡兔同笼”“进水放水”等问题以及“你走我追”问题等,虽然经典可用,但是刻板生硬,甚至脱离生活,无法跟随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潮流,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学以致用。这种应用题教学可谓“换汤不换药”,学生局限于背公式、套模版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学习的习惯的养成有弊而无益。

(二)题型难度搭配不当

传统应用题型基本配备三个左右的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之间呈现出难度搭配不当的缺陷,题目难度太小达不到锻炼学生应用题思维的目的,难度太大则可能一问都答不出来,往往会产生应用题完全不得分的结果,极易打击学生学习应用题甚至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引导缺位,学生思考不足

应用题的核心在于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并辅以数学计算方法得出答案的数学学习能力。然而,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不注重引导,通常放弃题目描述,直接讲解应用题的数学关系,使较有难度的应用题变得更加枯燥,达不到训练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也会导致学生无法独立思考解题,与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模式相去甚远。

三、小学阶段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数学的学科特性就是逻辑性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建模能力,这些能力在更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会有更深的体现。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法为主,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听讲,缺少知识运用与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现代教育转变教师与学生角色,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各项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去获取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究能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独立自主,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克服枯燥乏味,乐于探索求知,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一)创新题目,契合实际

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首先应该注重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契合,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题目。虽然小学数学中要求的数学关系和运算方法都十分简单,基本能涵盖人们日常生活,但是学生的视角和认知水平不同于教师,时常会出现教师习以为常的题目,学生却觉得脱离生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贴合学生实际的数学题目,既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题目,也能让学生很快在头脑中建模、思考,最后将知识更好地应用在生活实际中,也更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这样的学习,是“真正的学习”,这样的知识,也是“真正的知识”。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这样的数学题,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进而能让学生认识到学到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例如,传统的“鸡兔同笼”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农村人口居多,养鸡和兔的情形比较常见,在以前这个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是个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联想数学应用题目。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城市化社会中,大部分学生已经远离了农村生活,这类题目对于学生来说自然难以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推广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方法,就需要教师及时跟进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课本中的知识,明白学习数学就是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营造了一个活跃、和谐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二)出题协调,讲解优化

教师出题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的授课体验进行知识点和难度的混合搭配,既要有助于呈现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又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在讲解题目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如果题目内容与学生对生活的认知相差较大,可以选择用周围发生的常见的情况进行类比,以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此一来,便能避免学生出现似懂非懂就略过的情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即使题目再变也能抓住内核。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相遇问题”时,尽管相遇问题有固定公式“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可以套用,但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搭建场景,在头脑中进行逻辑思考和建模,而且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因此教师需要在解题时将其实际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讲台的长度作为总路程,选择两个同学作为甲、乙两个变量,让他们相向走过来,更好地理解“相遇时间”这个概念,将这种直观的展示放在抽象的题目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情境激趣,扶放结合

小学生好奇心强,较为感性,但基本没有抽象思维,因此需要真实感较强的教学情境。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利用情境引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而不是抛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用题的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题思路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使用适当的方式点拨与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为学生高效的学习创建适合的教学情境,从引导的角度让学生进行问题分析。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归一问题”的教学时,让学生理解“归一问题”需先求出单一量,再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量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模式,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在商店买卖的情景。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买5 份商品需要X 元钱,那么买同样的10份商品需要多少钱?然后选择两名学生作为买方和卖方,让卖方同学根据“买5份商品需要X元钱”的条件算出1份商品需要多少钱,让买方同学根据此数值算出自己买10 份商品需付多少钱。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将自己代入情境中,自主探究,独立思考,领悟这种思维方式,在头脑中建模,更好地理解“归一问题”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在现实生活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广大数学教师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在应用题教学中寻求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巧妙运用解题技巧进行题目地解答。同时,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对教学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改正,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应用题题目探究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追根求源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