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寄生虫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

2021-12-05 02:10莉,李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寄生虫专业课协同

孙 莉,李 明

(锦州医科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协同育人是高校各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来实现共同育人目标。它强调授课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价值追求[1]。课程思政是指学校全部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均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挖掘其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专业课与德育的融合,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2]。寄生虫学是兽医专业和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包括寄生虫虫体的分类、形态学、发育史和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诊断防治等方面的知识[3]。在协同育人视角下,挖掘寄生虫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中,共同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共同体。

1 协同育人的背景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传授课本知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习科学知识时,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前部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后部分是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态度,这两个部分互相促进不可分割。教书最终目标是要育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总是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行为以及立场观点等有影响。在传统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讲授专业知识,而思政内容引入不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即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2 课程思政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的高校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所以新时代对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大学的管理者、思政理论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都要重视人才培养[4]。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高校教育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政育人的多重功能。专业课教师要将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思政教育结合进行教学设计[5-8]。所有课程均有责任引导学生增强现实关怀和独立思考能力,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增强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力,深化社会主义认识,关心国家前途[9]。专业课教师应明确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力同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 寄生虫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

3.1 制订思政教学目标

寄生虫学课程是动物医学和动植物检疫专业的临床课程,其内容涉及牛羊、犬猫、猪、兔、蜂等多种动物的寄生虫疾病,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本课程也是预防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较大[10]。以前的学生培养方案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特别是教材建设和教学设计也围绕此目标展开。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要求,为更好地开展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工作,新的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能力目标,引入价值目标,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通过系统学习寄生虫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爱国热情,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具备高尚人格,成为行业有用的人才。

3.2 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要结合专业文化。《诸病源候论·寸白虫候》中记载:“寸白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寸,而色白,形小褊……”该文献详细记载了寸白虫的形态,精准论述感染寄生虫的原因:以桑枝贯牛肉炙食,并食生栗所成。此观点与现代医学关于绦虫的论述不谋而合,是中华民族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财富。将寄生虫病防治的成果引入课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寄生虫病的重灾区,以疟疾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疟疾流行于近2 000个县、市,发病人数为3 000万/年,而到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疟疾病例近3 000例,且均为境外输入型病例,首次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病例[11],经过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疟疾防控已经取得空前胜利。1958年,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毛主席非常激动,连夜创作了诗词《送瘟神》。人们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也了解了当时血吸虫病的猖獗。新中国成立初期,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及钩虫病曾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医务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逐渐摆脱了寄生虫病的困扰。我国在寄生虫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绩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教学中引导学生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以及文化认同。

3.3 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设计

华支睾吸虫病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可以通过保护易感宿主的方法预防,比如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鱼虾、不喝生水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此时进一步阐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近几年,出台和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了群防群治,该病已经被基本防控。让学生了解我国为防控寄生虫病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4 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共创

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政课教师联合起来,互助合作共同育人。思政课教师要为专业课教师做理论指导,让其了解思政专业的理论框架,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专业课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思政理论,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政教学任务。专业课教师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知识支撑。教师结合任教学科,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将相关思政理论贯穿于专业知识中,对学生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进行全面培育。

4 寄生虫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体会

4.1 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首先要培养专业课教师将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能力。日常生活中,专业课教师将生活细节融入教学实际,实践与理论结合,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达到协同育人目标。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教学更接地气。同时还要提高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沟通能力,积极主动地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根据实际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教师之间建立协同合作关系,营造融洽和谐氛围,实现协同育人。

4.2 明确专业课教师的功能定位

高校的专业课教师群体比重大,具有代表性。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师生联系密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深刻。另外,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推行的重要载体。专业课具有设置比重大、课程类型多、授课时间长等特点,这是专业教师育人的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时要明确专业课教师的功能定位,发挥专业课程育人载体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 坚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是最根本任务。因此,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其个体差异及现实需求。做到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充分了解,立足于专业学科视野,并找准教育引导的着力点、切入点,按照学生的个性,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活动。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满足学生需求,激发潜能,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寄生虫专业课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