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于中国传统节日之中

2021-12-05 09:05沈跃珊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传统节日习俗

沈跃珊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我国传统节日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它是我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我国几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有影响、可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十九大闭幕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在开放的中国,西方的节日文化被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所接受,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淡化传统节日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现象。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中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题材和有效载体。因此,高校要重视和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接受传统美德教育,以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一、深入研究,充分挖掘传统节日中的优秀文化元素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中,有着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但也存在一些宣传封建迷信等糟粕的东西。因此,在组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需要高校的组织者要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准确把握节日中的优秀文化元素,以期达到积极健康的教育作用。

1.挖掘节日中的艺术元素。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中,为了渲染节日气氛,总是要伴随着丰富的艺术活动内容,使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优秀艺术文化元素,这些艺术元素是对学生进行艺术修养的培养和审美情趣提高的重要内容,进而实现“修己慎独”的传统美德教育目标。如,春节活动中的“写对联”、元宵节的“扎花灯”、端午节的“做香包”、清明节的“扎花圈花篮”等包含有较为丰富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手工创作等艺术内容。

2.挖掘节日中的情感元素。利用传统节日表达积极情感是节日得以有效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大节日中的情感元素丰富而多样,概括起来有爱国情怀、感恩情怀、孝老爱幼、礼仪传承、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忠于爱情等,这些情感是实现“仁爱孝悌”“谦和好礼”“修己慎独”“精忠报国”“见利思义”等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如,春节中的“邻里间的相互拜年,长幼间的压岁红包”象征社会和谐、孝老爱幼、家庭和睦等情感,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带五彩线”是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习俗,深蕴着爱国主义情怀,是“精忠报国”美德的彰显;七夕节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又是坚贞爱情的象征,是“修己慎独”美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中秋节的“拜月赏月”习俗具有寄托美好、团圆庆贺之意,是爱国情感、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体现等等。

3.挖掘节日中的健身元素。好的健身活动能够起到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作用,实现“修己慎独”的传统美德教育目标。有些传统节日活动中包含许多体育运动内容,如,重阳节的“登高”,端午节的“赛龙舟”,清明节的“荡秋千”“ 蹴鞠”“踏青”等都是绝好的节日健身活动。除去传统健身活动外,利用传统节日假期举家或亲朋好友结伴外出旅游,以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既拓宽视野又健身益志之目的。

4.挖掘节日中的文学元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意思是: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除此之外,文学的教育作用还体现在精神给予、思想传承、揭丑颂善、激情呼唤、追求美好等。在我国丰富的文学宝库中,不乏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这些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歌颂友情亲情、忧国忧民、忠贞爱情等积极的思想元素,其中一些佳句更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对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国学经典的诵读,来实现十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如,“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诗人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抒发了诗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二、精心规划,认真设计传统节日的活动实施计划

《礼记·中庸》中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强调的是计划的重要性。传统节日活动的传统美德教育效能能否得以有效的实现,需要举办者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的优秀文化元素、深入理解其德育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节庆活动的计划工作,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的组织领导等内容,是使教育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1.根据美德教育目标确定活动目的。学校、院系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安排确定传统美德教育的整体和阶段性目标,根据传统美德教育目标,并结合即将到来的某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分析,确定该节日的活动目的。如,“粽情粽意·苦艾纳香囊”香囊制作大赛,就是端午节在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开展的一个节庆活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已成为端午节的标志被传承下来。学前教育系将该端午节的节庆活动的目的确定为继承文化遗产,传承节日内涵,彰显民族传统的魅力,对学生实施“修身报国”的传统美德教育,锻炼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2.根据不同节日确定规划活动内容。我国不同的传统节日从来源、传说、习俗到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不同节日期间在规划活动内容的时候也要有所侧重,突出特点。如,春节是举国同庆、阖家团圆的节日,春节期间在学生中开展以“歌颂伟大祖国和人民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情怀教育活动;多数的中秋节期间学生在校无法与家人团聚,可开展“师生共赏中秋月,遥祝父母乐安康”孝悌教育活动;清明节可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立志勤学报国”的报国教育活动;七夕节可开展“新时代的爱情观”的修身教育活动等等。

3.根据活动内容选择恰当活动方式。不同节日的活动内容确定后,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选择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活动组织形式,保证活动具有实效性。如,春节期间在学生中开展以“歌颂伟大祖国和人民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情怀教育活动,可采用重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和锻炼大学生文学创作和书法能力的、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百年目标进行春联、对联的编创与书法创作作品展览活动;中秋节的“月下师生赛诗会”,可以进行古诗词朗诵、师生个人诗词创作作品朗诵等活动,以达到修身之目的,使师生通过活动不断树立起正确的利义观,提高笃实、谦和、仁爱、诚信等美德修养;清明节的“烈士墓下的讲话征文活动”,通过倾听革命故事,学习革命先烈的报国献身事迹,围绕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理想抱负开展征文活动,旨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端午节的“粽情粽意,萋萋苦艾纳香囊的香囊制作大赛”,采取屈原历史故事演讲会、端午节民俗知识竞赛、香囊制作大赛等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传统手艺传承能力等等。

4.根据教育实效要求确定组织领导。节庆活动的传统美德教育实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对节日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与理解,取决于活动目的的准确把握与确定,取决于活动方式的针对性选择与采用。因此,节庆活动的组织领导应由活动组织部门的主要领导牵头,成员由对传统节日文化有深刻研究的专家和专业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组成。这样的组织机构组成有助于准确把握蕴含在传统节日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元素,采取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活动方式开展节庆活动,达到最好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

三、分类实施,充分发挥传统节日中的美德教育实效

传统节日的优秀文化元素挖掘和节庆的周密安排是活动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准备工作,能否取得好的传统美德教育效果关键在活动的组织实施。只有认真组织实施,才能将节日中的优秀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充分彰显出来,保证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节庆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艺术活动、民俗活动、文学活动和健身活动四类,不同种类的节庆活动的组织实施有各自的特点。

(一)艺术活动的组织实施

艺术活动往往是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主题艺术活动和艺术渲染活动。主题艺术活动是某一节日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渲染活动是服务于节庆活动的艺术装扮活动。两类艺术活动在组织实施过程侧重点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功效。

1.主题艺术活动:组织传统节日的主题艺术活动过程中,为保证活动教育实效,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提前公布活动方案(计划),使学生提前明确活动的安排,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加强活动过程的指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三是掌握活动的全过程,保证活动效果;四是活动的组织者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如春节的庆祝活动。根据我国传统,春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在校大学生几乎全部都要离开学校回家与家人团聚。在这种情况下,为丰富学生的春节生活,使春节过得更有意义、更有收获,学校在春节期间可以组织以“歌颂伟大祖国和人民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对联创作大赛活动。组织者利用学校或院系的公众号发布活动方案以及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聘请楹联专家面向学生进行线上对联创作讲座,聘请书法教师进行线上书法创作指导,通过微信的视频通话、QQ 的分享屏幕等掌握学生创作的全过程,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学生在“研讨对联习俗”“编创对联”“书写对联”“欣赏对联”的过程中受到仁爱孝悌、精忠报国、修己慎独、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另如元宵节的“扎花灯”“猜灯谜”等,也是中华传统手工艺术形式,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更适合开展主题艺术活动。

2.艺术渲染活动:艺术渲染活动是为增添节日气氛而实施的装扮活动,主要包括形的装扮和声的装扮。形的装扮往往是在活动前的装扮活动,这要求组织者根据活动气氛的需要,组织学生对活动现场进行色彩、场景、道具等的艺术化布置。声的装扮是活动过程中的声音效果的渲染,它包括音乐、歌曲等选择与播放。学生在参与艺术渲染活动过程中,得到艺术修养的提升和活动主题的深入理解,进而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

(二)节日习俗活动的组织实施

节日习俗活动的情感表达,是传统节日活动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传统节日的情感教育都是渗透在各个节日的习俗活动之中的。不同节日都有各异的习俗,各异的习俗传达着不同情感。节日习俗活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在不断的演化发展着,到如今有的节日习俗已有着明显的现代印迹,我们把这类的节日习俗称为演化的习俗活动,将历史传承至今的称为传统的习俗活动,这些习俗活动都有着不同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

1.传统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民俗活动都有其形成的渊源,这些渊源往往又与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紧密联系,而这些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或是忠君爱国之士,或是除恶安民之人,或是忠贞爱情的典范……组织节日的传统民俗活动,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的传说故事和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感恩情怀、孝老爱幼、敢于斗争、忠于爱情等的教育。

2.演化的民俗活动:有些中华传统节日流传到今日,其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现如今人们又赋予这些节日以新的习俗。如九月初九重阳节,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 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再如清明节,我们现如今已把该节日的习俗发展为祭扫烈士的活动。

(三)文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由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形成历史都非常久远,传承至今,传统节日往往是一些文人墨客、历史名人借物抒怀、依景抒情的题材,至今留下了许多描写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高校可以利用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通过经典赏析、文学创作等节庆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将是一个好的选择。

1.文学赏析活动:利用节日的意境,指导学生精选经典古诗词,在深入理解、体会古人诗中所赋予的情感基础上,开展古诗词赏析的活动,让学生在体味诗人的忧国忧民、寄托相思之感中,使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2.文学创作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围绕着节日的文化内涵,学生的生活、情感、个人修养,国家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确立主题,开展文学创作评比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担责任、热爱祖国、善待他人等积极的情感,并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健身活动的组织实施

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度过的节日,在突出“孝悌”“报国”“修己”等主题开展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登山”“赛龙舟” “足球赛”等比赛活动,以及“荡秋千”“踏青”等游戏活动,既丰富了节庆活动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又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四、总结反思,凝炼升华传统节日活动的美德教育内涵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成果和存在问题的概括,并不代表活动的真正结束,因此,活动总结包括即时总结、后续宣传和延伸活动三部分。

1.活动结束时围绕活动目标的精准阐释。在节庆活动接近尾声时,举办者围绕整个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达成、活动过程的效果等进行概括总结,有针对性地精准阐释节日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及节庆活动的传统美德教育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教育效果。

2.活动结束后围绕活动总结的宣传活动。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学校或院系的公众号、传统板报宣传、校园广播等方式加强活动教育作用的大力宣传,展现活动的德育内容,扩大活动的德育影响,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发挥其德育的实效性。

3.活动结束后围绕活动反思的延伸活动。一个节庆活动开展完成,举办者应围绕节日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参与活动的感受,让参与的大学生们撰写活动体会,使其从活动现场的感性体验上升到活动后的理性反思。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传统节日习俗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