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产业链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

2021-12-05 09:05孟中媛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招工双师校企

孟中媛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之不相适应,劳动力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以双主体育人为核心,能够辐射区域经济产业链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2019年《中国特色高水平学校与专业建设计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将现代学徒制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主要特征

理解现代学徒制内涵及主要特征,有利于妥善梳理现代学徒制建设内容,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方向,进而从制度机制层面给予更为合理的安排。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提升人才质量,目标是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支撑是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一套联合培养的育人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定义好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征,才能更好地构建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以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双主体育人为目的,通过将企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贯穿于教育、培训、工作、就业整个过程,是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1]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包含了国家层面的制度管理、职业教育办学利益相关方机制、以岗位需求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教育培训标准体系、与1+X 相融通的培养体系。最先将现代学徒制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在该体系中有效地把学校基础性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通,推动国家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特征

1.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着重提到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代学徒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职教20 条中实际蕴含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主要有5 个方面。第一,由“工匠精神”到“工匠技艺”的转变,将承载着上层意识范畴的“工匠精神”与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工匠技艺”相结合,意味着从理念植入到具有实际操作层面的课程标准制定,更加突出实现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第二是摆脱了传统的“教学大纲”,重视从实践操作层面的课程建设;第三是淡化了传统的“专业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第四是摆脱“教科书”,建设由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活页式”教材;第五是积极探索重视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

2.以“师徒关系”为基础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传统学徒制依靠“师带徒”这种古老教育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在一些行业里依然沿用至今。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从有经验的老师傅身边学习技艺,获得师傅的言传身教,对于技能的形成至关重要。现代学徒制正是基于吸收传统教育形式的优点,通过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双向渠道,满足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主要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理论与技能的传授,但是仍然起不到“育人”效果,只有让有经验的企业“师父”通过指导做事原则、处理社会现实问题的技巧,让学生跟随“师父”去感受一个个真实案例,才能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学到“工匠技艺”,培育好“工匠精神”。因此“现代学徒制”是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方位、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国内院校中,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还处于建设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经验总结,在学校乃至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在试点工作中存在不同问题,根据文献调查总结,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

(一)现代学徒制的建设理念滞后

许多试点院校对现代学徒制模式认识不清晰,未能有效区分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定岗实习”等概念的区别,继而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院校在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产业发展的因素,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功能体现不足,校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细致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岗位、招生对象、学制与毕业规范要求,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设置、教学与实践安排等具体内容,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标准依据,造成双方人才培养脱节;二是在“双师”认定和培养上缺乏有效的具体举措,相关制度保障跟不上。

(二)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基础薄弱

自国家提出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来,校企合作“两张皮”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常常出现“校热企冷”,企业投入相应的资源和精力参与校企合作还是薄弱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依旧满足不了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因此势必影响现代学徒制工作的建设基础。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大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属于临时性、阶段性,只有当项目发生时,校企相关人员才取得联系。没有实质性开展双方共同参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资源建设等。[2]二是校企合作内容单一、浅层化。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局限于人才培养,侧重“订单班”“定岗实习”,外加教师企业进修实践等内容,远达不到构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校企合作新格局。三是以“校企”为核心的相关方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

三、基于区域经济产业链构建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学徒制育人模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从机制、标准、师资、招生招工四个方面着手,完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一)适应区域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当以校企合作为主导,共同制定以“准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找准学生职业发展与区域产业链人才需求定位,通过平台的搭建满足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诉求。[3]一是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体系。加强校企协同育人顶层设计,明确各组织机构的主体责任。领导机构负责统筹规划,依据区域经济产业链岗位需求,明确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和岗位,分层次、分类型推进专业建设;[4]二是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出台《现代学徒制三方协议书》从制度层面明确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学校学生的“学徒”身份。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并细化《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对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建设标准、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教育教学指导等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形成可指导、可操作性的建设方案实施计划;[5]三是与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建立质量评价中心,完善涵盖人才培养过程、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等内容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组织保障体系,明确各级质量保障机构主体责任,构建包含阶段改进和常态纠偏的监督调控体系。[6]

(二)适应区域产业链发展需求,打造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链”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从入校到入职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标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岗位、招生对象、学制与毕业规范要求,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设置、教学与实践安排等主要内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参考标准,其中要明确规定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职责、课程设计、毕业条件和职业资格、双师或企业教师准入要求。着力完善以下几个维度的标准。一是加强“双主体”标准建设,如学校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结论,结合试点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学校自身条件,甄选符合产业升级发展方向且具备一定规模,有持续人才需求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双主体”标准,以此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准入要求。二是推进“学生”“学徒(员工)”两种身份标准的建设,当前学徒试点中“校热企冷”现象,造成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投入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培养对象的两种身份标准。三是完善双主体育人课程标准建设,在兼顾学校承担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培养任务的同时,要融入企业生产关键技能等特殊培养要求,使学生能够具备从毕业到入职的所有职业素质。四是构建现代学徒制“双师”认定标准,加强企业“师傅”在准入标准、师德标准、培养培训标准、激励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建设,健全企业“师傅”规范管理。五是落实毕业资格与职业资格标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考核标准可测量。六是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自我诊断与改进、第三方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并存的人才保障机制。

(三)依据校企合作育人要求,打造现代学徒制“双师”教师队伍

我国在职业教育“双师”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06 年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中提出高职新进教师应当具有2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且“双师”素质比例>90%;[7]2016 年教育部下发《职业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要求教师5 年内企业实践不少于6 个月;2019 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在职业院校招收教师条件中提出规定应当具有3 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8]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跨越学校与企业两重领域,二者对教师的职业能力素质、工作要求、培养方向各不相同。[9][10]因而要求构建多元化培育路径。一是注重提升“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制定现代学徒制“双师”教师培育标准。以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教学任务,制定双师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也便于支撑考核与培养;建立现代学徒制“双师”证书制度。以标准化管理方式,明确教师的能力水平、综合素养、服务要求,以此促进教育教学过程、资源标准化。[11][12]二是注重提升“双师型”实践能力培养。大力提升生师比,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师企业研修时间。畅通教师企业实践途径,保障申请流程的便利性,将企业进修纳入教师考核范围并规范相应的考核标准。建立教师校企工作站,做好指导教师实践、协同技术创新、岗位需求调查等具体工作。三是探索创建“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13]共同制定团队建设目标,根据项目化教学任务、技术创新等科研任务,明确团队教师数量、专兼职配比等具体指标,逐步形成校企双方教师协同工作机制,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同能力。[14]

(四)立足企业岗位招工需求,实现校企招生招工一体化

招生招工一体化是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明确“职业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有效形式,可以将参与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各方主体行为整合,提升合作效率。要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成立招生招工办公室,协同校企双方相关人员共同制定招生招工方案,梳理招生招工工作目标,共同制定招生招工宣传策略,制定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建设方案。完善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管理制度,建立弹性学制和教学多元评价考核方式等相关制度。[15][16]统筹制定招生招工工作实施计划并组织实施,转变传统以分数作为招生录取的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现代学徒制“学生”,制定多样化满足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考试办法。规范招生招工程序,简化学校招生审批程序,促使校企双方在“招生招工”审批上“同频共振”。畅通校企双方在不同专业方向上确定岗位招工范围的沟通机制,满足区域内企业多样化用人需求。根据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中分类型、分层次合理选择“先招工后招生”“招生招工同时进行”“先招生后招工”具体方式。录用后的学生,单独组建现代学徒班,组织校企及学生签订《三方协议》。

四、结语

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成熟,需要探索的内容还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有待研究。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为开展现代学徒制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目前全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情况来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趋势,一是制定了以学徒制为载体,统筹制定了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 年)》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再到《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全面总结、提炼并推广了现代学徒制实施经验;二是推广现代学徒制指导力度不断加大,《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从一体化招生招工、双师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六方面对各地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给予指导。同时,各地地方政府、财政、教育部门也相应制定了统筹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意见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总之,校企双方应抢抓机遇,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总结,力争探索出更多值得推广的实践经验,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支撑区域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招工双师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林秀娟 茶业“双师”
留守媳妇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共同体探索研究
招工景象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永春县多措并举协助企业做好招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