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向度*

2021-12-06 07:47滕松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媒介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滕松艳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 广东 湛江524048)

纵观古今中外,意识形态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也是决定世界历史进程的主导性力量之一。”[1]15因此,历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和导师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指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乎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关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石,更关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趋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国家安全,才能凝集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繁荣昌盛。

一、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生活向度

意识形态虽然实际上是一定利益集团的观念表达,但却并不虚无缥缈。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37。因此,无论任何时候,我们决不能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而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人们的思想方式也就怎样。[3]443为此,在人们的现实生活领域融入意识形态建设,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须受到全党高度关注的政治问题和实践问题。

(一)经济生活领域:“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4]9,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更为紧迫。马克思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据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忽略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5]21由此,尽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这并不意味在经济生活领域,我们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意识形态的建设。

(二)思想活动领域: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政治生态是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征。[6]如此,面对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从严党内政治生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刻不容缓。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一定要紧紧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意识形态宣传中保持底线思维,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掌握主动权,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摒弃错误认识,革新意识形态的宣传形式,提升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进而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三)文化生活领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统一。文化的核心是社会的特殊文化系统——意识形态,它决定着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方向。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意识形态领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先导,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方面共同构建。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革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先进文化则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程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两者相得益彰,不可分割。这不仅是构建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诉求,而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然之意。

二、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向度

共同体一词的来源和communit密切相关,最早由卢梭提出,其意蕴为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组成的团体;或由好多国家在某一方面构建的集体组织。利益共同体被看成是所有共同体的本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者、宣传教育者和广大受众组成一个共同体,共同承载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重任。

(一)理论研究者的导向引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科学性,它不仅能够预见历史,更能接受历史的检验。由此,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者的首要任务是厘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相,并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全面阐释,深刻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核心蕴涵。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文本卷帙浩繁,经典作家著述的特点又很不相同”[8]298,尤其是像马克思这样的导师并未对意识形态体系进行系统的阐释,他的意识形态思想分散在不同阶段的著作中。由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者要精心梳理并选择相关文本,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批示、指示,从而导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理论创新。

(二)宣传教育者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 ,“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4]156,同时提出了“搞好宣传思想要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有责任担当”“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4]156等具体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形成了“领导带头、全党动手、全民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格局,推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实现新跨越、新腾飞”。[4]62这表明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各级党委、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是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党委责任人须负有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先意识。党委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基层委员会,它们的负责人在意识形态建设往往是最关键的因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工作能力和水平。”[4]156为此,各级党委责任人,须亲自带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除此,各级党委负责人,要密切注视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舆论导向,定期听取新闻舆论工作汇报,旗帜鲜明地对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进行批评指正。

另一方面,各级宣传思想部门的执行者须具有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意识。各级思想宣传部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起着主力军、生力军的作用。这要求各级宣传部门要明确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历史变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4]153的两大根本任务绝不改变。此外,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级宣传思想部门不仅要守好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等传统媒体的阵地,而且要守好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阵地,要把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用老百姓喜欢听、听得进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同时,针对错误的思潮要坚决与之斗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敢于亮剑、敢于发声。

(三)广大受众者的积极参与。受众即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受众是传播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社会基础,没有广大受众的积极参与,传播过程就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因而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绝不容忽视。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当然离不开广大受众者的积极参与。对此,习总书记指出,“作为观念或思想的上层建筑,本质上集团性话语的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导向、行动导向、群众导向的性质,是文明社会中的所有国家都必不可少的一个必要的、重要的社会层次或社会领域,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灵魂。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意识形态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强化协作,需要多方联动、全民参与”[4]98。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人们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复杂、多元,仅仅依靠各级党委负责人、各级宣传思想部门来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显然是不够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以全党动手为基点,带动全民积极投身意识形态建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在1982年明确提出:“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各级党委一定要把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作为战略方针,认真对待,切实抓好,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用更多的精力来抓精神文明。”[9]19据此,各级党委负责人、各级宣传思想部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树立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意识,不仅自觉、大力支持宣传思想部门的工作,而且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三、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媒介向度

传播媒介系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纽带。传播媒介不仅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同时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对此,宣伟伯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散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0]144。具体而言,传播媒介有语言、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多媒体等各种形式,这些媒介产生后,对整个人类的传播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多样化传播媒介的出现,对传播者掌握媒介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促使现代传播活动成为众多专业人员互相配合、有机协作的社会。由此,媒介之间必须相互协调、配合。

(一)媒介协同传播。在目前的形势下,任何单个的媒介要进入社会传播网络并在短时间内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力量,是极其困难的。虽然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个人使用媒介提供了方便与机会,世界上也确实有一个人的报纸或一个人的广播电台。但是这些媒介根本无法同机构、规模庞大的集团性传播媒介相抗衡。由于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无法克服的缺陷,因此,在目前完善的传播体系中都不能是单一媒介独木桥式的运作模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校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1]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中,各种媒介语言媒介、印刷媒介、网络媒介、电子媒介等等要协作、配合。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媒介融合传播。媒介融合是由美国教授pool最早提出的,其含义非常宽泛。目前学理界公认的释义为以数字为基础的各种介质、媒介形式的整合,是以字节为基本单位的媒介类别的聚合。简而言之,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趋势。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无处不在。媒介融合的途径主要分为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内容就物理形态而言,可以分为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就媒介载体而言,可以分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内容融合变单一的线性生产为大规模的内容生产融合,以实现内容增值。内容形态融合和内容应用融合所构成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引起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媒介组织结构的变革,在内容融合中提升传播内容的加工,生产能力和增值服务能力。此外,数字技术打破了各种传媒介质之间的界限,不同的传媒渠道呈现出融合的特征。渠道融合贯穿于传媒内容生产的全过程,主要是网络和终端的融合。通过渠道融合,传统媒体进入网络平台,传统媒介要对已有的渠道进行有效整合。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推进,引发舆情生态、媒体的规格和式样、传播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速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1]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语言媒介、印刷媒介、网络媒介和电子媒介等要打破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界限,在传播内容和渠道上进行有效的归并、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应。

四、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行动向度

(一)讲坛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2]213。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是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渠道和基本方式之一。由此,在讲坛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既可以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水准,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又能坚持正确的方向不动摇,充分体现主旋律,同时还能切合学生成长与生活的实际,避免空洞说教和排除种种渗透大学校园的政治杂音的消极影响。这些对开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此,一方面要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场域。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五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12]95。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前任务,就是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掌握,自觉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之中,并在这一进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另一方面要关注中国化进程中现实与实践层面的矛盾。讲坛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不仅需要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进展,而且还要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境遇和根本问题,即“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2]21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现实的挑战和考验而对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警示,标志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发展和创新”[13]15。

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一旦被放弃,马克思主义政党就会土崩瓦解。可见,意识形态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由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必须直面新的变化。面对党情、世情、国情的新变化,如何利用讲坛方式让广大受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方式。随着信息网络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日益激烈,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的干扰,他们利用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手段,力图从根本上动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为此,高校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4]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一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而课程内容又是影响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教学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尤其是当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新问题不断涌现,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某些负面现象难免会引发大学生的困惑与思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分析这些新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引导学生从思想困境中解脱出来;同时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正面引导和心理疏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政课要避免片面的知识灌输,要在知识的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14]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需要的“金课”,进而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同时,实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

另一方面,优化高校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过河的桥,渡河的船。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必须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做到求变、求实。[14]它既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握课程的政治性和学理性,又要激发大学生自觉性,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理解、认同理论,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和接受理论。为此,教师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差异性,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理论需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及时调整灌输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有的放矢的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工作,并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录像、录音、影视资料等,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营造直观、生动的课堂情境,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进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总之,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问题事关执政党的旗帜和道路的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高度认同和衷心拥护的问题,事关民族的复兴和国际社会更多理解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5]我们要结合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人们的生活领域,构建意识形态的主体共同体,善于通过文化传播和舆论扩展的工具,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正能量传播,进而使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应对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媒介马克思主义总书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书,最优雅的媒介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