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研究*

2021-12-06 07:47宋成鑫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贫困地区

宋成鑫,张 青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贫困问题长期伴随着我们而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在扶贫工作上付出巨大的心血,不管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给扶贫工作以重要的指导。如今,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新的发展,我们党要继续领导中国人民攻克扶贫工作的各种艰难,推进扶贫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贫困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牢牢记挂的事情,经常将解决贫困挂在嘴边。他为我国扶贫工作所做出的重要论述都是在总结前几代重要领导人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新时期我国贫困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的,因此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他认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1]这充分说明了小康社会不是单个人的小康,不是单个地区的小康,如果小康不包括老区,不包括农村地区,不包括贫困地区,不涉及到每一个人,“全面”就失去了意义。过去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走访了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并做出重要的工作指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这句话,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现实需要的关怀,党和国家抱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服务人民,力求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提高和改善。今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党要领导人民群众继续攻克剩下的难关,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二)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扶贫工作需要基层做保障

基层组织站在脱贫攻坚的第一岗位上,是扶贫工作稳步向前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2],好的支部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脱贫致富的激情和动力。目前,在部分贫困农村还存在着基层组织薄弱的问题,这对农村的扶贫治贫工作无疑是一大阻碍,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不难发现,帮扶队伍第一书记虽然在扶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终究会离开,因此贫困农村要实现脱贫必须要打造一支常驻不走的,属于自己的扶贫队伍,这样才能够构成治贫道路上的中坚力量。脱贫攻坚关键在农村,农村能否实现脱贫,关键在于领导力量强不强,一个好的领导干部能够在思想和组织上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因此首先要筛选出思想觉悟高、有能力的、能够获得群众支持的人来作为脱贫攻坚的引路人,通过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优秀的干部队伍,使党支部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帮助群众接受新的思想,掌握新的能力和技能,带领群众探索实现富裕的光明道路。同时要组建属于自己的扶贫小分队,以此来构成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有力的力量,冲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实践证明,只有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准确落实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为民办实事,才能够推进扶贫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三)扶贫先扶志,输血更造血——扶贫工作要做好精神脱贫,也要做到合力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谈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3]俗话说人穷志短,由于长时间处于贫困中,有些人已经失去了想要脱离贫困这个圈子的想法,认为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抱着一种消极的心态生活。但是这样的想法明显是错的,脱离贫困确实是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但是一个人如果思想上都不愿意脱离贫困,怎么可能从行动上去为脱贫而努力,所以扶贫要先扶志,就是要从思想扭转那种错误的思想,铲除贫困地区人们根深蒂固的贫困思想,改变那种懒靠等的心态,要让他们认识到要我脱贫和我要脱贫的根本区别,引导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树立我一定能脱贫的思想,实现精神上和思想上的脱贫。同时,要改变单纯的以往输血式的扶贫,党和国家虽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但是单凭输血式的扶贫远远是不够的,因此要在输血的过程中更要加强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扶贫不仅仅是扶贫工作队的事情,扶贫是全社会的事情,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的人们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俗话说靠人不如靠自己,脱贫致富归根到底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实现的。因此,要激发贫困地区自我造血的能力,让他们主动自觉地为脱贫付出努力和汗水。同时党和国家也要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帮助,形成将各种力量整合,齐心协力脱贫的格局,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

(四)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扶贫工作需要做到精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讲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4]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经过多次走访不同的贫困地区后,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和准,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要把精和准贯穿在扶贫工作的整个过程中,精准扶贫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扶持谁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尽可能的对各个地区进行调研,要把真正贫困的地区和人口记录起来,要搞清楚导致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以此根据当地的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扶贫政策,做好当地的扶贫工作安排,实现每个地区,每家每户,每一个人的脱贫。第二是要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党和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等都是扶贫工作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方面,党和政府作为推动扶贫工作的重要力量,不管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还是在资金安排上都为脱贫攻坚工作的进行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深入贫困地区指导扶贫工作,给贫困地区的人民送去问候和温暖;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带来各种帮助,以及贫困地区人们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探索脱贫机遇,为自己的脱贫致富付出智慧和汗水。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的问题后,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将扶贫具体到五个方面;同时六个精准实现了从对象、措施、项目安排以及资金使用、人员分配、最终成果方面的精准,要认识到精准扶贫不是大水漫溉式的扶贫,还将两保障三不愁作为扶贫工作标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实现每家每户的精准脱贫。总之,实现脱贫要做到真正的脱贫,做到永久的脱贫,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此一时的脱贫。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高度概括和总结我国扶贫工作实际活动中的问题和成就,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方法论为原则做出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论述是站在我国贫困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每个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贫困的原因以及贫困的程度都各不相同。因此,要做到真正脱贫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要真实的了解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要,要从实际行动中去解决贫困地区可能面临的问题,去寻找脱贫的办法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多次的调查访问,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以及五个一批工程等,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对扶贫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论述,同时也是对这一方法论原则的深刻认识和发展。

(二)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的讲话中谈到“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5]扶贫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扶贫工作中会层出不穷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来阻碍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去挑战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抱着必胜地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扶贫工作进一步发展,遇到问题要随时解决。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脱贫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之后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突出,扶贫的道路也可能越来越难走,在实际扶贫脱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人有顽固的贫困思想,有些人懒于参加脱贫工作,我们也可能会遇到在自然灾害、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下会有返贫现象出现的情况,这些都可能是我们在扶贫事业的发展中所遇到的曲折。但是我们毫不畏惧,我们要准确认识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扶贫过程中不断探索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

(三)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历史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具有能够创造历史改变世界力量的强大力量。扶贫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务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上来,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6]在推进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老百姓地家中,与老百姓拉家常,给与亲切的问候,总书记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挂在心上,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的深切的爱民情怀,同时他还强调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改变以往仅仅依靠外力来脱贫的想法和行为,形成三位一体的扶贫大格局,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运用到扶贫的实际活动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贫困问题历来就存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扶贫事业上付出全部的精力,他在扶贫工作中做出的重要论述不仅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保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对世界的减贫事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

贫困问题长期以来伴随着人类,而人类也不断地寻找解决贫困的出路。对此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届领导人在扶贫工作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毛泽东探索了导致贫困的原因,提出“共同富裕”理念,并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设想,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来与贫困做斗争;邓小平针对贫困现实提出了贫苦不是共产主义以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的论述;江泽民改变以往救济式的扶贫为开发式的扶贫,将扶贫工作又提高了一个台阶;进入到新世纪,胡锦涛运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届领导人在消除贫困中所产生的创造性思想,在概括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创新地提出了一系关于列扶贫工作的论述和理论。从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扶贫工作攻坚克难,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从精准扶贫到具体的六个精准,从扶贫攻坚到脱贫攻坚,以及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三不愁两保障的扶贫标准,五个一批的扶贫工程等,这些都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保障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我国新形势下贫困现实、亲自走在贫困地区的乡间小路、走近当地人民群众的家中对扶贫的推进工作进行指导,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在此引导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扶贫工作得到新的发展,截至到2019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551万人,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扶贫攻坚的时间轴上又前进了一步,我国的脱贫画卷上又增加了新的色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全面,是指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人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以人为本的情怀,将扶贫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虽然在减贫这条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不怕难,不怕累,我们更要继续推进扶贫工作的新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了解我国扶贫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一些经典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扶贫“金句”,为扶贫工作做出新的指导和注入新的活力,引领扶贫工作不断攻克一层层的难关以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是令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头疼的问题。几十年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如今,值得高兴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世界各国羡慕的重大成效。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文森特·马文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分享中国的成功,同时乐于了解取得这些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精准扶贫的战略,以及创新的思路和做法。这些对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7]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中付出的心血有目共睹,他所做出的创新性的论述不仅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也是世界各国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贫困这是一道旷世难题,世界各国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也都使尽浑身解数想要摆脱贫困,中国同样也是,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踏平了减贫道路上的一道道阻碍,中国的减贫促进了世界减贫的速度的提高,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贫困地区
我家的小康
比亚迪集团扶贫
我家的小康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小康之路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