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论述的儒家文化寻迹*

2021-12-06 07:47王亚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儒家

王亚兰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0)

习近平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著名学者傅筑夫先生曾言,一部二十四史,相当于一部中华民族的灾荒史。[2]在灾害频发的中国,中华文明却绵延至今,儒家思想在防灾减灾中占据不容忽视地位。自我党成立以来,一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十分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扬弃的吸收和借鉴。儒家思想内涵丰富深刻,为习近平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论述提供了宝贵有益资源。

一、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相通相承

(一)儒家倡导“仁爱”的防灾减灾思想

儒家以“仁”为其核心思想,讲求“仁者爱人”,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整部《论语》都在谈论“仁爱”。这一思想在防灾减灾实践中也得到了彰显,可作为中国古代防灾减灾的一个追求。如《论语》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火灾发生后,孔子的态度表明了对人的重视。儒学大家朱熹提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皆为对“仁爱”的表述。秦汉之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思想虽有变化,但其核心思想“仁爱”未曾变化。当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统治者不会不顾百姓生死。孔子认为“灾妖不胜善政”。面对自然灾害,只要当政者施行善政,抚恤百姓,就一定能安然度过。历代帝王都将防灾、备荒和救灾作为责任,甚至不惜倾全国之力抵抗灾害。儒家注重人际道德,讲求入世。儒家重视人际道德,讲求入世,并将“仁爱”的思想拓展到防灾减灾工作,为新时代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习近平防灾减灾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推诸至防灾减灾领域中,习近平将儒家的“仁爱”运用到防灾减灾工作。习近平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宗旨。防灾减灾工作从本质上讲是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防灾减灾的实际工作中。如2001年福建省进入汛期后,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对此十分关注,同相关部门负责人视察福建省的防汛抗灾工作中一直强调,防汛工作要提前部署、落实到位,若遇到紧急情况,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此外习近平十分关心千公里江堤建设,要求相关部门尽最大努力,攻坚克难,构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防灾抗灾体系。拜托福建省各级防汛相关部门,在做防汛工作时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保持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去工作。2003年浙江大旱,夏季高温近50年罕见,习近平任职浙江省省委书记期间,强调抗旱要“目中有人”[3]。2005年在防御台风“卡努”时,习近平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他强调:“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十防九空”。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习近平赶赴灾区后多次强调,救援工作的重点一定是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快恢复公共设施。2019年6月长宁发生地震,习总书记立刻做出指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灾后救援要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拉网式搜救被困人员,医疗卫生持续跟进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生命至上、人民第一的理念。2020年春节之际,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患者国家出台一些列医药补贴、减免措施。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指出,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人民战争,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无数次灾害发生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与儒家所推崇的“仁爱”思想相符合,与人类文明发展总趋势相适应。

二、习近平强调自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理念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通相承

(一)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防灾减灾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殷周时期,发轫于《周易》,并在《周易》中明确提出“天人协调”思想。[4]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和谐”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儒家思想认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本就是同宗同源,二者均归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如《论衡·物势篇》中指出:“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可见看出,儒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天”和“地”,人类生活于自然之中,并在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但仍然不能改变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不可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起于自然,发展于自然,应正确看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才能获得恒久的生存和发展。

二是儒家思想表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需共荣共生、和谐共生。如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指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在这里“天人之分”是指人、自然和社会的区别,而非人与自然因为“天人相分”的对立状态,恰相反的是人类和自然处理一个和谐共生的整体中。又如《中庸》中指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从中可见儒家推崇和谐共生思想。

三是儒家思想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如儒家创始人在《论语·阳货》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就是说四时运行、万物生长,都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发展。再如《论语》中记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畏”即指敬畏,“天命”则指自然规律。由此看出,儒家告诫世人不仅需要知道、了解自然规律,且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对自然保有敬畏之心,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不可肆意妄为。

此外,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儒家还主张“以时禁发”的思想。如“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蓄多”。这表明儒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与当下我们实行的“休牧”“休渔”等理念不谋而合。故儒家主张人与自然共荣共生、和谐相处,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肆意妄为、不过度干预自然。时至今日,这一思想被拓展到众多领域,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成为重要的理念资源。

(二)习近平防灾减灾重要论述注重自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论及防灾减灾领域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习近平在唐山考察时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这里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论述,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要自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是人类存于自然界需遵循的基本法则,也是防灾减灾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不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中央工作时期,都十分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地方担任领导时,在“之江新语” 栏目写稿时,提出“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等理念。之后在中央工作时,2013年海南调研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国数千年的灾害史和抗灾史表明,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程度与灾害的频发息息相关。要从根本上扭转灾害持续恶化的趋势就要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表明,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这已成为影响我们发展的短板,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破坏是引发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需更加自觉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生态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且在防灾减灾工作和国家宏观政策中,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贯穿其中。

另一方面,正确处理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还需处理好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将国民经济发展与防灾减灾统筹考虑,即防灾减灾工作有助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则可有效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一是,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提升有利于我们防灾减灾工作能力的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则可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但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甚至严重的引发了一定的灾害事件,这是我们值得吸取的教训。所以经济社会发展中需将防灾减灾考虑在内,创造有助于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的条件。二是还需注意到,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需继续向前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也给防灾减灾工作带了新的挑战。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对各种潜在风险加大重视程度,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努力朝着更加安全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重大战略中将防灾减灾问题考虑在内,不断实现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习近平提出“以防为主”理念与儒家“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相通相承

(一)儒家注重“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防灾减灾思想

《礼记·中庸》中指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面对灾害的频发,儒家认为并非要等到灾害发生再去救助,灾前预防可达到更好的效果。预防灾害的发生也是儒家防灾减灾思想的重要内容。[5]从荀子提出的“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可以看出儒家对灾害预防的重视。以下主要从三方面分析儒家在防灾减灾方面的“防”“预”思想。

一是储粮备荒。《礼记·王制》中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可以看出,预防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储备粮食。灾害面前,统治者储粮备荒,以保障旱涝灾害等可以安然应对。儒家的这些主张为当时的灾害预防提供了有效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造成的影响。《礼记》中记载的储粮备荒这一政策,我国一直延续至今。在1990年之后,我国初步建立粮食储备体系,后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大作用。当下,我国有四级粮食储备的,即中央、省级、市级、县级。有益于国内粮食供应平衡,且对粮价起到稳定作用。此外,儒家的防灾减灾思想,也为现今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二是修筑河堤。《滕文公上》中记载:“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昌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当时,水灾旱灾经常发生,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儒家相当注重治水,兴修水利来预防水灾、旱灾的发生。且儒家在治水方面并非与大自然对抗,而是强调因循自然的治水之道。

三是监测预报防灾。查阅儒家经典著作可知,儒家十分重视雨泽监测奏报制度。甲骨文中有关于记晴雨的刻辞,推测殷周时期可能就出现了雨泽奏报制度。《春秋》中关于地震的记录为五次,地方官员向鲁国报告后,史官方加以记载。《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冯相氏掌年月日以辨四时之叙,保章氏掌天象之变异”。故儒家面对灾害表现出一种积极预防的态度。

(二)习近平防灾减灾重要论述坚持以防为主的理念

置于防灾减灾工作中而言,儒家应对灾害的一些措施,不论是储粮备荒还是兴修水利等,都体现出了积极的灾害预防思想。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防为主”理念有一定契合之处。依据这一理念,我们今后的工作应重在防灾,不断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关口前移。顾明思义就是要掌握要在防灾减灾救灾的主动权,“关口前移”就是要重点落实在“防”上,尽最大努力做好灾害预防工作,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全权,为灾后救援创造有利局面。

2005年第九号台风“麦莎”,在浙江省登陆并造成一定损失。在之后号召开的省委委常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指出,针对台风“麦莎”,最佳措施是以防为主。他指出,台风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采取以急应急、以硬碰硬的方法并不妥善。因此,最佳策略还是要加强日常防范,做到未雨绸缪。还应要从长远进行考虑。所有已经完工的设施等要及时进行维修维护。对新建的设施和居民用房等都要注重防灾等级的合格,加强防灾设施的建设,及时消除隐患,做好防范,提升防灾减灾能力。2016年10月18日,台风“莎莉嘉”登陆海南省万宁市。海南省民政厅积极落实习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提前部署各项防御工作,周密防范。主要工作包括对危险区域的居民进行彻底的调查,制定妥善的方案,提前对其进行转移。提前采购足够的救灾物资,确保灾害发生后受灾人民可以正常生活。在台风“莎莉嘉”登陆前就派出人员到相关地区对灾害预防工作进行进行指导等。在海南省的提前预防,尽早部署中,同以往台风灾害比较,此次台风登陆,全省人员零伤亡,经济损失最小,防台工作取得不错成绩。后将“以防为主”的理念写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不能阻止、不可避免。但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我们应做好灾害风险防范,加强源头治理,不断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关口前移,尽最大努力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儒家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灾害采取积极预防的态度,习近平在防灾减灾实践中十分重视灾前预防,二者一脉相承、相通相承。

四、结语

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继续向前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以习近平防灾减灾理念为行动指南,才能更好地保障前进道路的正确。由传统儒家的“仁爱”“天人合一”,以及“预则立、不预则废”等防灾减灾思想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原则以及以防为主的防灾减灾理念等,我们党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减灾之路。习近平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论述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继承,而且在新时代赋予其新的丰富内涵。简而言之,我们需激活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不断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向前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儒家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