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践行“红船精神”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1-12-06 10:19徐继红
关键词:红船精神红船校园文化

徐继红

(闽南师范大学 法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一百年前中国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了百年奋斗之路。百年来,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全国人民不惧艰辛、勇往直前,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由此,“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是任何时代发展都缺少不了指路明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思想活跃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容易受各种外来文化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育和塑造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网络教育等平台,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红船精神”的内涵

“红船精神”早在建党时期就已深深地融入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的血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首次提出“红船精神”一词,并阐释了“红船精神”是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

“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过去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前列,凭借敢为人先的拼劲和开拓创新的勇气,带领人民掀开了中国革命的崭新一页。在深刻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前辈开天辟地的胆识和敢为人先的勇气,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领路人,她指引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矢志奋斗。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每一位中华儿女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敢于斗争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胆量,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更好地适应变化的世界。

“红船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把中国的建设事业向前推进。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中国化产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行动指南和科学指引的作用,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红船精神”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与共产党人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宗旨和根本目的相契合,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相契合。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处于和平年代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一代代中国青年以人民利益为优先,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奉献,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高校践行“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处于新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更需要不忘初心,才能坚守前行的方向。“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呼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目标,极具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习近平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要求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明确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2021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社会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人民的需求已经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丰富,精神层面也需要新的引导。习近平提出的“红船精神”所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马克思建党学说中国化的具体展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来源和精神之源。

在高校思政教育层面,“红船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了理论养料。这种教育资源不仅体现在实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体现为精神层面的充实与丰厚。高校马克思主义者将更多的视野转向“红船精神”研究,重温早期共产党人建党的首创精神、困境之中孜孜不倦探索的奋斗精神、于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奉献精神后更懂得当今生活来之不易,不会忘记来路、失去本心。在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对人民精神造成一定冲击的当代社会,“红船精神”所包涵的精神品质愈发珍贵,其深刻内涵历久弥新,为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理论来源和基础。它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具有更清晰的认知,更加明白当下应该给予高校莘莘学子怎样的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推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西方推行文化渗透策略,同化、消解他国传统文化,加之有些大学生对整个历史了解不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高校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影响,过度强调个人利益,以至于人际关系淡薄。究其原因,是一种价值观缺陷,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是个体对于自我存在的哲学思辨不清从而产生的无所适从的迷茫感。在此现象下,将“红船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党员先辈身上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恰恰能够激发高校大学生寻找人生价值与理想。“红船精神”是革命精神的起点,在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中无不彰显着其精神魅力。建党时期,整个国家和人民均处于迷茫之中,革命前辈正是在首创精神的鼓舞之下,依靠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历史才真正的掀开新的一页。建设时期,正是由于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改革开放的勇气,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今日,“红船精神”的传承依然不可或缺。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需要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相联系,把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作为自己价值追求。近年来,投笔从戎、立志报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满怀爱国热情,投身于祖国军队建设,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即是明证。因此,在大学中弘扬“红船精神”,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其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培育高校时代新人的坚实保障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伟大历史时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红船精神”正是培养高校时代新人的坚实保障。

“红船精神”中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分别对应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2]。政治素质教育具体体现为培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能力素质教育体现为培养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钻研专业技术,具备一定的专业与文化素养,能够利用现代化媒介进行学习,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校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则体现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中国传统优秀精神品质,行为符合基本道德规范的高校大学生。“红船精神”具体落实到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实践中,包含并概括了对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的要求与期待,是高校培养四有新人的坚实保障。而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大学生也必然符合时代新人的标准。

三、高校践行“红船精神”的现实路径

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要求,高校可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与网络教育四个方面着手实现“红船精神”的融入,让高校成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摇篮。

(一)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高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进行“红船精神”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教育者与学生群体面对面,是进行思想交流沟通的最好方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仅仅依靠思政课的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3]。“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不仅是思政课的“专属”,同时也是每个专业课程可挖掘的思政元素。无论是对工科还是文科的学生,思政教育都是不可缺失的。无论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多么优秀,一旦其自身素质不符合公序良俗,违背爱国主义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他都是失败的、失德的。近几年一些中国留学生因发布不恰当言论遭到网友声讨。他们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还伤了民众的心。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思政教育的忽视与缺失。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

教师是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3]。要将“红船精神”内化到课堂中,高校教师自身先要深刻领悟“红船精神”,才能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红船工作室”,以“课程思政”和“科研育人”为主题,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如红船精神视域下法学科“治国理政”课程思政建设,以“红船精神”固其本、正其根,使教师在专业之路上走的稳妥,走的长远,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复合应用型德才兼备的新法学人才。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坚定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信念,要让课堂充满哲理性、反思性,避免刻板、乏味的说教,注重学生课堂反馈,及时回应,才能够成功唤起学生的内省,对个人定位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让学生在课堂中沉浸式体悟“红船精神”,才能充分理解“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刻领会党的先进思想的指引作用,在未来的漫漫人生路上坚持正确观念,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二)融入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自我教育。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3]。可见,在高校教育中,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红船精神”的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与课外活动中,通过环境和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拜金、虚荣,深陷校园贷等陷阱中,造成伤人伤己的惨痛后果。除此之外,单一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模式也使不良的文化容易冲击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红船精神”作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对构建有品质的高校校园文化尤为重要。

在校园文化环境与“红船精神”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学生党员可发挥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以身作则,打造学生党员“活名片”,密切联系群众,协助党组织营造健康的红色校园文化。学生党支部举办党日活动可结合“红船精神”的要旨,打造并提炼出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与内容。学生会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也可探索“红船精神”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结合,如成立“红船读书社”“话说红船重温红色之路,传承红船之光”读书征文等活动,丰富活动的类型,增加活动的精神厚度,深化活动的内涵,延伸和拓展活动的边界与意义,让活动不仅仅给予学生感官体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让学校活动富有艺术性与教育性,在更高层次达到对学生的塑造。教职工应尽其所能全力支持将“红船精神”的元素融入有利于塑造学生人生价值的党日活动、学生会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活动中。学校层面则应该注重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让学生浸染于红色校园文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让文化教育不仅在课堂内生根发芽,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遍地开花。

(三)融入社会实践,内化于学科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人的实践,而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入歧途。“红船精神”是革命前辈基于无数实践总结而来的,是经过历史和实践证明的正确认识,是一种真理。利用真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真理,是认识论的一个必然过程。

“红船精神”由抽象的认知变为个人的深刻感受需要经由实践才能够完成。基于实践的自我教育就是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过程。“红船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政教育中具体体现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只有参与实践,才能让高校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增强实践与辨别能力。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学习参观、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三下乡”或者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等活动中应时刻注意观察并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国家大政方针,遵守公民基本义务。活动执行过程中,提醒学生铭记活动初衷,不偏不离,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克服困难,踏实做事,无私奉献;以时代楷模,激发大学生的时代共鸣感,使其在榜样力量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自我激励。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达到自我完善,做到全面发展,使其不断接近新时代优秀人才的标准。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学生经常以老师为专业模范,教师能够知行合一,学生自然也会在实践过程中遵循相关规定,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了道德教育。

让抽象精神融于具体实际,在实践中增进高校学生对“红船精神”的深刻理解与体悟,在实践中完成思政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才能促进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时代新人的成长。

(四)融入网络教育,丰富教学模式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成长于网络媒介发达的新时代大学生个体独特性更加明显,他们熟于从网络媒体上获取新鲜知识,群体认知与网络潮流同步。高校的思政教育更要紧跟受众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灵活运用各种资源,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互联网愈加深入每个人的生活之中。课程教育需跟上时代的潮流与节奏,完成从实体空间向网络空间拓展,整合更多的线下、线上资源,才能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使思政教育实现多空间扎根发芽,使学生获得成长。

因此,在教学手段上,高校需要突破线下教育的束缚,用对用好网络授课。教师在线授课,学生在线提问,实现了双方即时互动交流。除了课上的交流,高校教师可利用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和一对多的群体教育。利用视频、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的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真实状态,继而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思政教育。教师只有贴近学生群体,才能知己知彼,提炼总结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好的思政教育模式。现今的思政教育,在传统线下教育的同时,增加线上以网络为纽带的教育,实现了线上线下交流和随时随地的互动,冲破时间、地点、教学场合的限制。把“红船精神”的教育渗透入师生交流中,在高频、多样化的双向互动交流中,更能深入人心。在教学素材上,利用网络新鲜热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还可以把视野由国内转向国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拓宽学生眼界,增长时政知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除此之外,如何利用网络开发与思政课程匹配的课程设计环节或开发相关平台,也是现阶段值得深入思考的工作立足点。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读史明鉴,读史观今。一百年来,“红船精神”引领着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高校大学生正值青年时代,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传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从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汲取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挖掘其深刻内涵和育人价值,对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红船校园文化
红船
雕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