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提问

2021-12-06 15:1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程知识点

孙 丽 娜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提问。

一、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提问

(一)问题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化学课堂提问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的思路,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课前设计。新课程中很多知识点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得出的,课本上没有形成定论,基于这样的考虑,一个问题的好坏就不能只看内容了,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问法,一个好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卤素单质和H2反应这一知识点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是:教师在讲解完了这一节内容,在复习课上提出这样的问题“H2和X2是怎样反应的呢?”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处于一种无从说起的感觉,好像有很多思绪却很难理清。这样的提问无论从问题本身还是提问的时机都有必要重新设计。从新教材的角度出发,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可以在上新课时,在学生学习了H2和Cl2的反应之后,指导学生自学课本,然后提问“根据反应的条件和生成氢化物的特点来思考,H2和X2的反应有什么异同?”

(二)情境创设

以“Fe2+和Fe3+的相互转化”这个知识点为例,新教材是从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运用提出这一知识点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Fe2+和Fe3+是怎样互相转化的?”学生会给出自己的回答,这是比较常规的课堂提问。还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苹果削去皮后不久,表面会变黄?”这一提问就一下子把学生的心从课堂放回生活中的场景,也就和生活中的应用相呼应。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化学”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情境,带给了学生亲近感,当然这个问题提出后却不一定能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补充提问“Fe2+和Fe3+在溶液中的颜色分别是怎样的?”点拨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苹果中的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Fe3+显黄褐色。

由生活中的化学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还有很多,比如“从矿物到基础材料”这一专题中,铝的性质这一部分就有一个生活化学的实例,为什么咸菜不能久放在铝制品中?课堂实验还可以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提问情境。例如,在“焰色反应”这一专题中,在学习焰色反应原理时,由于用铂丝操作火焰不明显,把实验所用到的仪器从铂丝改为喷雾器,由喷雾器向点燃的酒精灯火焰上喷洒NaCl溶液,这样一个实验结束后,再结合课本上“活动与探究”中四个试验,再提问学生:金属钠的焰色反应是什么颜色的?如何用实验来鉴别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一系列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验情境设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过程,比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效果要好很多。

二、活用新课程理念巧妙提问

(一)转移提问的主动权

课堂提问一般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发问,也就是说在以往旧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会主动提问,而学生会问的很少。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教学过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就会发现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存在顾虑不敢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必将营造出努力学习的氛围,也充分体现出课堂自由和民主。

例如对于新教材中的实验“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学生在自学了相关知识和观看了课本上的插图,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电解饱和食盐水和以前学过的电解水产生的气体一样吗?②阳极产生什么气体?阴极产生什么气体?③为什么在饱和食盐水中滴有酚酞后会变红?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通过这样的角色转化,一堂课上不是把每个问题都让学生提出,而是适时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体现出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二)讲求提问的技巧性

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问题提得太容易,学生会感觉很没劲,反之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实际水平,学生就会不会,也就是说问题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巧妙运用提问的技巧可以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喷泉实验”时,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了NH3和用水(滴有酚酞)作为吸收液的喷泉实验后,在解决了实验中遇到的为什么液体会变红等问题之后,值得教师思索的是,在课堂上是否马上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除了NH3还有哪些也能做喷泉实验?等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和课堂的进度等一系列因素再决定是否在第一堂课上就全盘问出以上的问题,这就是教师的提问技巧。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的课堂决不仅仅针对成绩好的学生,当然也不是其他的某一部分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猜你喜欢
新教材新课程知识点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创新理念下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