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产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策略

2021-12-07 17:54田川流
关键词: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农业

田川流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乡村产业的振兴是其根本。乡村产业具有多元性,它以乡村农业产业为主体,又以多种产业形态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而在乡村产业基础上生成的产业文化已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乡村产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深度认知乡村产业文化的当代意蕴及其特征,辨析其价值实现的基本策略,是乡村振兴大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乡村产业文化的当代意蕴

乡村产业文化与乡村观念文化、 公共文化、 审美文化等相并列和共处,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乡村产业包括乡村农业产业、服务业、 手工业、其他现代产业,也包括文化产业(含旅游业)。其中农业产业是其主体,属于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乡村产业中既有传统产业,也有现代产业;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乡村产业文化即指由此而生成的属于乡村产业的内在建构和不断积聚的文化意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乡村产业文化建设中,更体现为农业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交融与互动。推进乡村产业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与根本。只有农业产业的充分支撑和参与,才能使乡村文化建设得到有力保障和提升到更高水平。

(一)乡村农业产业是乡村产业的基础和根本

以土地种植为核心的农业产业,是农耕文化的延续和当代呈现,在当代乡村振兴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乡村产业的主体是农业产业,这是乡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乡村社会最重要最凸显的产业。乡村社会拥有多样的产业。首先,农业产业是其最基本的产业形态;其次,多年来在乡村出现的与农业产业密切关联的工业已经具备产业的结构和规模。包括各种传统的手工业,也属于当代的乡村工业产业;又次,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及相关服务业、旅游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重要产业之一。而在这诸多产业中,将其紧紧系于一体的是土地,是农业产业。

将乡村农业产业置于文化的高度来观照,是当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走向。随着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本身已经具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意蕴。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形态,从来也没有失去文化的支撑与融入。伴随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文化现象,产业呈现出多样性结构与自组织发展的态势,其增长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有的产业业态甚至出现文化内涵的溢出,显现丰富的文化元素。乡村文化产业的脱颖而出,不仅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生机和希望,同时作为乡村产业的一部分,也为乡村整体发展注入活力。乡村农业产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础和根本,既显现其重要的物质生产特性,又显现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其文化属性既源于乡村经济类活动,也与精神性活动相关联。特别是在当代,众多属于经济类活动的业态相继显现出浓郁的文化特色,乡村农业产业愈发凸显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及产业活动的同时,尤其重视文化在与各相关产业密切融合中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致力于推进农业产业中文化因素的增长,以求实现更大的综合价值。

(二)乡民对土地依恋是与生俱来的情愫和理念

千百年来由农业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衍变,并未因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使人们丧失对土地的依恋。自古以来,农业产业本身便具有丰厚的文化内蕴。正是基于亿万大众生存与生活的需要,人们始终恪守以农为本的箴言,坚持天地人和谐共存的自然观。在乡村,没有任何物像能够像土地那样,紧紧维系着人们的相互关系,成为人们生存的依托。人们常以“民以食为天”警示世人,任何时候都必须将农耕与粮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对于土地和与土地相关联的各类业态的坚守与依恋,不仅是人们的情感所致,更是一种生存方式,成为乡民的精神与灵魂的归宿。即使是在近年来,面对城镇化、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人们似乎对土地的情愫有所淡漠,然而在诸如土地流转、合村并居等活动中,已经充分显现出乡民们对土地的依赖和依依不舍的情感。农业的首要使命是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稳定,大众的生活与生存方能得以保障,国家方能安全。除却土地与粮食,乡村农业产业还包括诸如林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等业态,其不仅成为粮食生产的辅助与延拓,同时也成为乡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和补充。在个别乡村,某些产业形态甚至超过农业,成为基础型产业,亦属正常。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是推进乡村及人的全面发展

农业产业的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与文化振兴密切关联。农业产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厚重的乡村产业文化。乡村产业不能脱离农业产业,乡村产业文化同样也不能脱离农业产业的文化内涵。乡村产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农业活动为基本内涵的乡村生态理念;以农业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式的生存理念;以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为基点的生活理念;以提升乡民自由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命理念等等。

以农业活动为基本内涵的乡村生态理念,即指在乡村社会活动及其生态构成中,农业活动始终是其主体,其基本内涵成为乡村活动的主要构成。乡村世世代代由人们建构的生态环境及其理念,也主要以农业活动为轴心。在环绕着农业活动的周边的不同类别和层级的其他活动形态,均成为其生态构成的组成部分。包括由农业活动派生的其他业态的生产活动,由农业资源延展的其他资源,与农业景观相关的更多非人工的尚属自然的景观,共同构成乡村生态景观。而人们对生态的珍重、呵护与维系,逐渐完善为具有一定朴素特色的生态理念。

以农业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式的生存理念,即指乡民们世代形成的关于生存的价值观。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乡村人们的生存方式,与土地和田园融为一体,乡民的价值观构成及其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均以是否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粮食增收为转移。对五谷丰登的渴望,成为乡民们梦寐以求的愿景;对风调雨顺的祈求,是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而在当代,人们将促进粮食增收和五畜兴旺作为改善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出发点,更将乡村经济增长作为调整人与人关系和管理机制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以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为基点的生活理念,是指乡民们的物质需求主要源自农业和土地,因而形成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观。特别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人们所有生活用品及其资金均来自农业。尽管当代乡村社会发生重要变化,人们生活物资的来源及其渠道呈现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多数乡民将其生活的基本依托寄予土地这一现实。多种经营、进城务工等开拓了致富的途径,但人们仍然执着地将土地和农业作为实现生活目标的基本途径。即使一部分人走出乡村,但他们依旧保留享有土地的权利,更将乡村作为自身的最后归宿。

以提升乡民自由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命理念,即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随着人们价值理念的提升,其生命的价值观也提升到新的高度。更多乡民将乡村视为自身生命及其精神的家园,甚或有更多城市居民也将乡村田园视作化解城市弊病的有效方式,希冀在乡村寻觅一片属于自己的可以恬静生活之所,这更激发了乡民对土地的珍重及挚爱。通过对土地及农业更高价值的追索,乡民们逐步找到实现身心完善以及全面发展的路径,显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四)乡村产业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融与互补。

作为乡村文化的多元构成,其观念文化是乡村文化的基石,为产业文化奠定厚重的基础;其公共文化的历史衍变,促使产业文化向着现代型转变;其乡村审美文化的拓展既得到产业文化的支撑,又对农业产业文化予以反哺和滋养。在当下,产业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渗互融,已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现象。

农业产业与多元文化的结合,呈现出艰辛与复杂的形态。一是乡村在整体社会结构中,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位置,因而形成多元文化进入的迟缓与滞后;二是由于农业经济在历史上基本属于自足的、具有内循环特征的状态,其文化构成与当代文化的接轨尚有一定困难;三是即使是在乡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当代,依然处于伴随城市发展的地位,不仅与典型城市化特征的文化保持距离,而且乡民在接受新的文化理念时也有一定的时间差。而将文化与农业产业真正实现融合,是在当代。基于社会发展的进程,文化在向乡村逼近,乡村也渴求文化的进入。乡村和农业从来都没有游离于社会文化发展之外,城市文化的领先发展或许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现象,但不能忽略乡村的发展。在中国,以乡村的部分牺牲而换取城市稳定及发展的现象长期存在,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极为沉重的。

乡村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注入。没有文化的融入,乡村农业产业将会长期处于低层次运作的境地。其文化的融汇,既在于观念文化的坚守与保障,又依赖于乡村公共文化的支撑与保障,还体现于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文化产业的进入和促动。同城市产业一样,乡村产业同样具有浓郁的文化属性,与城市产业文化属性并重但又显现其特性的差异。乡村产业文化的建设,即在于通过深度的文化涵育和多层次文化建设,一方面推动乡村产业的快捷发展,同时促进乡村多元文化的丰富与深化。

二、乡村产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乡村产业文化在其生成丰富意蕴的同时,逐步显现其鲜明的特征。乡村产业文化形态的渐变引发乡村生产关系及民风民俗的演变,产业机制的完善促使乡村伦理及人际关系的转型,社会文化流通的加速引领乡民价值观体系出现新的气象。准确与科学地把握乡村产业文化的特质,有助于促进其不断深化与发展。

(一)乡村产业文化的多样与互融

在乡村文化中,农业产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与物质的聚合。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延展中,相关农业产业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精神观念,深深融入世代乡民的灵魂及其血脉之中,成为主导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核心因素。它与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及当代乡村文化形态相关联,既令人对自然充盈着诉求和期盼,又时常呈现出沉湎于顺应天意的无奈。而在当下,既赋予人们新的生存理念,又带给人们生活理想。

生产方式的传承与交汇。产业文化的传承,基于其历史的厚重积淀,重心在于传统生产方式的传承,以及与当代生产方式的交汇。社会发展促使生产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但在其本质上,依然具有传承的因素。新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传统生产方式的承续,同时也得益于当代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促动,使之更加有利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力的增长。作为生产方式的传承,即指人们环绕土地、山林等农业资源,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生产与耕作的基本形态与机制,包括对气候、环境、节气等客观规律的适应与承续。而作为当代多样性生产方式的交汇,则是指人们充分顺应科学技术以及新的生产动能的进入,从而促使多元形态的生产方式的确立。

生产与生活习俗的渗融与延续。乡村文化中有关生产与生活的习俗,生成于乡村农业生产活动之中,又对乡村产业予以极大影响。它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蕴含于乡村产业的基本模式、运行过程及产品制作之中。其生产与生活习俗的不断演进,意味着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自然能力的提升,也是人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意志的提升。人们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因素根深蒂固地置入其间,成为农业文化的核心。又将乡村公共文化中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对共同利益的维护,以及人的道德规范伦理操守等因素,与农业产业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共同恪守的价值理念。

乡村生态环境的持恒与变异。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地域性风貌和环境特色的呈现,得益于乡村未曾经过大规模开发而使其既有风貌得以传续。在人类愈来愈重视生态保护的今天,人们更加珍视其价值。那些完好的自然形态可能曾经是贫穷的体现,而在当下,则已成为不可再生之宝。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为乡村产业提供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空间,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开发与乡村旅游、休闲相关的活动和项目,吸引更多城市人接受大自然的洗涤,接受洁净的空气、山林、江河、湿地等各种生态的滋养。而对一些已经遭到一定污染和损害的生态环境,人们当须努力恢复,令其重新彰显生态优势。

(二)乡村产业文化的内生与聚合

在中国历史上,农业文明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即使在今日,没有农业产业的支撑,也就没有乡村产业文化的地位。正是基于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内生性及聚合性发展,形成了至今难以动摇的根基。乡村产业文化内在含量的增进,势必带来对人的精神的冲击和内化,以及传统与现代意识的聚合。

经济文化的内生与聚合。乡村产业文化的存在及其价值,将以农为本的乡村传统主导理念与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理念置于一个紧密关联的层面。农业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其主要属于物质层面,然而从其文化内涵来看,恰属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物质生产在其本质上即具有文化的基因,又经过其他元素的融入,从而形成厚重的文化积蕴。产业作为物质生产,其生产方式的完善与规模的拓展、技术的改进、质量的提升,无不熔铸文化的因素。正是在其漫长的物质生产进程中,经济与文化的聚合,生成了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

多种产业的交叉与聚合。乡村建设以农业产业为核心,又以各种相关产业的汇聚为延展,形成多种产业形态的交叉与聚合。其交叉,表现于各种产业的相互交融;其聚合,表现于各种产业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得以汇聚。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的背景下,新的产业形态的生成便是自然的,乡村文化产业便是如此。即使一些属于乡村工艺、手工业、编织业等,不少也是在承继乡村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汇聚于当代文化产业。任何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均与特定区域各种因素相关联,更是乡民价值理念与生活愿景的体现。

个体与集体的分解与聚合。产业文化体现于人际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个体与集体的聚合。历史上的农业经济,具有凸显的个体性。基于当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形成,人们越发对集体化生产产生倚重。乡村产业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个体的创造性、能动性,又要依靠集体性协作。事实表明,脱离个体基础的乡村产业,不是成熟的产业结构;而没有集体规模的生产结构,则会长期停滞于低层次。随着农业产业的拓展,以及农业产业文化的外溢,乡村完全可以容纳更多人们从事富有多样性产业价值的活动。过分强调个人或集体的意义而忽视另一方价值,均难以获得产业的提升。

(三)乡村产业伦理的渐变与恪守

中国历来是一个充满人情的社会,在乡村更是如此。以血缘为核心,以家族为基础,形成了充满浓郁宗族伦理的乡村社会形态。而在其间,又以乡村产业为纽带,建构成制约乡村社会伦理的严密机制,甚或成为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式。乡村产业伦理正是环绕产业活动所呈现的伦理与产业交汇而成的文化结构。

产业伦理的显现与强化。乡村产业伦理内涵在农业产业中起到了重要的融媒作用,是制约和推进乡村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正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和诉求,人们努力调节人际关系,促使人们在产业活动中相互依托。在市场经济时代,受到商品交换原则的影响,乡村伦理中一些淳朴理念和乡约村规发生动摇。伴随利益纠葛,令以往乡邻的关系变得脆弱。基于乡村产业中管理与科技因素的快速增长,更多具有管理与科技能力的人们在乡村产业格局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对传统产业伦理形成一定冲击。而在乡村产业的文化深层,人们仍旧受到传统的人际关系的制约与影响,在产业运行的各方面和各环节,诸如宗族及乡梓的情分依然在持续发挥作用,成为乡村社会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家族伦理的嬗变与纾解。在乡村产业活动中,家族的制约依然重要,但基于合作与发展的需要,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传统的人情和血缘的基础发生动摇,逐步融入商品与市场交换的因素。这一方面有利于市场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淡与隔膜。在新的伦理态势下,族长的地位仍在持续,但其权威已不同程度地遭到削弱,失去其一言九鼎的话语权。虽然作为家族对每个成员的制约力依然发挥作用,但有时人们已经对此感到厌倦并予以改造,使其家族内部逐渐生成新的乡村伦理因素。作为族长,依然在乡村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某些家族中涌现的政坛新秀开始产生影响,较多具有现代科技和管理能力的人们更在新的乡村格局中崭露头角,逐渐取代传统族长的地位和权威。

家庭伦理的渐进与简约。在新的产业模式下,作为乡村最基础的单位和细胞——家庭,其伦理关系也在发生一定变化。基于中国人对家庭情结的恪守,以及对家国一体的认同,使家庭依然保持坚实的基础。在通常,家庭给予人们最本体的关怀和最可信赖的保障,其血缘关系依然是最基本的关系。但是,在新的产业模式下,基于产业生产和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家庭伦理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虽然作为家庭长幼之间相对严格的区分和男女差别依然存在,但传统意义上长幼与男女之间相对森严的差别开始动摇,那些在政界、商界以及在乡村产业中获得突出成绩的家庭成员的地位逐步上升,在日常家庭活动中享有较突出的话语权,更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产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审美质素的凸显与增进

乡村产业审美价值的呈现,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价值。形式美感的内聚与外溢,不仅体现于乡村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同时在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畜牧及养殖、乡村手工艺、林业等多个方面,均呈现出极为鲜明的审美质素,使乡村产业变得丰富多彩,为其产业运作、产品形态增添了美感。

产业运作的审美性。在大量乡村产业活动中,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经济运作,而在其间融入较多审美及文化元素。特别是当一些生产活动摆脱了单一与枯燥、单调与重复的劳作,便生成更多愉悦的富有美感的因素,一些产品的生产及制作也在不断向审美化提升。人们充分激活美的创造力,将本来属于物质活动范畴的行为操作,有机地渗入各种文化及审美元素,使之与农业文化意蕴融为一体。在各种农业产业活动中,农业耕作方式科技含量的增多,生产规模及品类的调整与规范,养殖业规模与方式的科学化,产业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充分利用,编制业等手工艺对农业活动的促进,乡村林业、果木业等品类的扩展等,均与各种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充分呈现出美的创造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产品加工的审美性。乡村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丰富的工艺性,经由大量艺术元素的融入,可以增进产品的审美含量,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不仅那些属于手工艺特色极强的产品制作,而且那些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的农业产业的产品,以及畜牧业、林业等,也会因其产品的丰富以及产品的精加工,并通过审美含量的增进,提升其经济价值,使之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而人们对农业产品包装的重视和精心制作,不仅可以使农业产品的经济与文化内涵得以彰显,而且可以通过传统与当代艺术元素的融入,增进其文化感染力,甚至成为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产业体验的审美性。乡村产业活动具有极为鲜明的体验性。人们通过对产业活动的参与,可以进入文化及审美的过程。其产业运行的始终,均可融入审美因素,令人们获得深度的审美体验,享受到丰富的意味。不仅诸如乡村旅游、乡村休闲、乡村娱乐、乡村手工艺产业等属于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的项目中让人们接受美丽乡村的熏陶,同时也可以通过创意,使更多属于农业产业、畜牧与养殖产业、林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活动逐步增进审美体验,包括参与农业产品的种植、护理和收割、采摘的过程,均可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三、乡村产业文化发展策略探究

实现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的互融互动,是推进乡村产业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农业产业须以保障和促进农业增长为基点,又要充分倚重乡村文化产业,从文化产业中汲取审美素养和精神资源。乡村文化产业更需要与农业产业融为一体,以传统与现代农业产业为重要文化资源,同时得到农业产业的有力支撑与滋补。

(一)既强调农业产业的基础地位和对文化建设的支撑,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对农业的反哺。

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手工艺业等农业产业业态中融入文化元素,通过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营造农业产品的品牌化、商品化,提高农业体验、观光的广度与深度,丰富产业文化的内涵。

乡村文化产业具有多个层次,其一,是指那些文化因素与地域环境因素相互融合的服务类项目,既体现以文化为重心,又体现出地域特色,如乡村旅游、乡村休闲、乡村体育、乡村演艺等;其二,是与农业产业密切相关的体验类项目,如乡村种植、养殖的转型及文化植入,农业产品的精致化、农业产品包装,乡村采摘等重在体验的活动;其三,是指以乡村文化及其产业为基础,与地域或者环境相关联的制作类项目,包括富有浓郁特色的可以在城乡甚至国内外营销的文化产品,如风筝、泥塑、年画等手工艺品的制作。上述三个层次的活动均体现为文化因素与农业因素的密切融合,其间农业文化的含量越高,其文化特色也就越凸显。农业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一是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资源,通常是文化产业形成的基础,如何充分发挥绿色农业资源的支撑,是乡村文化产业首要考量的课题;二是平台建设的支持,基于创意与设计的基本规划和模式,需要夯实文化产业的实施基础,包括项目的设置、平台的搭建、实体的确立,均应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三是资金支持,乡村文化产业的资金保障,依靠外部支持及政府支持固然重要,但更多应源自本土的资金及其资源,这是最为基本的保障。同时,又要大力强调文化产业对农业产业的反哺。其反哺主要在于通过文化的进入,促使农业产业活动的不断进步及产品审美含量的大幅增加,提高其文化产值或附加值;再则,通过审美意蕴和精神理念的融入,使农业文化逐步形成良性的环境建构与深层的文化底蕴,生成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驱力。

(二)既凸显乡村自然景观、生态文化的特质,又将其与农业产业系于一体。维护乡村生态的平衡,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以及农业产业基本业态的相互链接和主体价值的实现,使农业产业成为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核心构成,形成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与生态结构。

乡村文化产业对农业产业的融通,更多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渗融实现的。对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对其良性的可持续性的改造,是确保农业产业持续提升的关键,因此加快生态环境的文化化改造,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乡村生态环境及其资源,令乡村文化产业在良性的生态环境中得以生长和拓展。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文化化构建与阐述,形成乡村文化产业坚实的基础和土壤;其次是对乡村生态环境予以文化保护和改造,促使乡村环境的全面改善,呈现出时代风貌;再次是对乡村环境予以可持续性的利用与开发,将具有浓郁农业产业意味的文化产业项目作为乡村建设的重心。特别是那些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农业产业项目,更是乡村生态环境延拓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既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传承,又使其融入现代农业产业的元素,在各类农业产业活动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和审美的内涵,既体现乡村自身的文化服务,又通过商品性生产和市场化运作,走出乡村,拓展其影响力。

在得以激活的乡村文化中,处处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样式与当代文化样式的对接与融合。在农业产品的样式与品类上,可通过产品类型构成的展拓,提升农业产品的品位,增进其文化含量,满足大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在其产品的精加工方面,通过产品的现代加工方式,融入文化及艺术元素,不仅展现传统农业产品的一般价值,同时增进其当代意蕴,实现新的价值增长;在其产品包装方面,注重包装的美化与精品化,令其获得超出一般农业产品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是对产品及产品生产地的文化推介,也可以是对产品价值意义更为深度的阐述,使人们获得丰富的认知和体验,甚至获得近于工艺品的观赏美感。

(四)既突出乡村旅游、娱乐、休闲、健身、康养等项目的经济地位,又强化乡村演艺、编织、手工艺等民间艺术的特色化传承与发展,并通过商业、服务业的市场化运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乡村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的相互倚重,一方面,表现于旅游、 休闲、体育等对乡村环境的利用,充分展示乡村特色和历史底蕴,同时带动对农业商品的采用及消费,吸引宾客,促进消费。另一方面,乡村文化产业项目既得益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滋养,以及各种文化因素的支撑,又要与大量属于农业产业的活动方式及生产行为相融合,使乡村文化在农业产业基础上得到品类及样式的拓展,以及品位与风貌的更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与艺术风格。

(五)既看到传统农业产业运作模式的合理因素,又充分融入现代管理理念与高新科技。

通过多种现代理念与科技因素的进入,改变低效率、高耗能、低产值的管理机制与技术条件,营造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科技形态。

乡村科技文化是一项蓬勃发展的文化样态。基于社会各类文化发展的互补与共振,以及乡村生产力提升的需要,应在农业产业中大量融入科技因素,以求促进农业产品的优化与持续提升。在当下,科技文化不仅已经融入农业文化,成为农业产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乡村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构成。乡村科技文化以推进乡村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为核心,使科技活动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的改良与升级而发挥作用,不仅在育种、耕作、土地使用和涵育、机械与自动化等方面举足轻重,而且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等新兴领域能够大有作为,使农业产业的规模、范畴、品类、产量、质量等得到大幅提升;在文化产业中大量融入科技文化要素,可驱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品位及格调得以改善,更以提高乡民精神与文化素质为要旨,通过科技的渗入和影响的最大化,令乡民获得科技文化的熏陶,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源。

(六)既注重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文化产业园的重要价值,又特别彰显现代农业产业在其间的基石地位。坚持乡村产业文化与城市优质文化的交融,促使乡村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显现其地域及农业特色。

众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不仅没有消解农业产业的地位,反而更加彰显与农业产业的链接。那些具有生命力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文化产业园,特别是对乡村及城市人们具有较大吸引力的项目,均在于其由地域特色与农业特色的结合而形成的优势。各类田园综合体、 农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本身就属于乡村农业产业的组成部分,体现为文化创意、艺术设计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农业文化因素在其间居于核心部位。作为特色小镇,更需要深深植根于乡村,与乡村农业产业系于一体,充分显现农业产业的文化特色,形成与乡村观念文化、公共文化的有机融合,并将更多以时尚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的各种因素,自然地融入小镇建设,成为其特色与亮点。

综观乡村振兴中的种种制约性因素,科学把握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已成为化解乡村种种矛盾的关键,其产业文化的持续丰富,也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旨。乡村产业文化的深化,即在于将农业产业文化跨越单纯物质文化的阈限,既使其立足于物质文化层面,又令其拥有更多精神文化要素,既将乡村观念文化中大量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有机地渗入农业产业之中,又使乡民形成对乡村当代产业文化把握的自觉意识,在对土地的挚爱、对丰收期盼的基础上,融入对土地及产品价值的更高追求,实现对传统自然观、农业观认知的超越及其驾驭的更大自由。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文化产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张润清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