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驱动因素研究——以凉山州会理县石榴产业为例

2021-12-08 15:24牛江溶商艳光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会理县会理石榴

牛江溶,商艳光

(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北京 10003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第一次对乡村产业发展做出全面规划。

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中,各地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经验。其中,最值得关注、最有推广价值的是基于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探索。通过多年发展,凉山州会理县石榴种植面积达到267 km2,产量70万t,产值近50亿元,对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50%以上,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特色道路。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对于促进广大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有研究已经注意到乡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现代社会的资本、技术、管理模式等现代因素与基于乡土社会的资源、人力关系、社会伦理等传统因素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冲突与不适,影响了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但对于2类因素如何整合的问题上,仍缺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厘清产业振兴驱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发现,提出整合各类因素、形成推动产业发展合力的可能路径。

1 研究方法

1.1 调研区域简介

会理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皎平渡渡口所在地。全县辖区面积4 527 km2,总人口46万,县城海拔1 790 m,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 140 mm。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8.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74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241元。

会理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著名的会理石榴,成就了会理全国石榴第一县及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经过多年的发展,会理石榴种植面积从1981年的0.4 km2增长至2018年的267 km2,占四川省石榴种植面积的92%,占全国石榴种植面积的26%,果品产量70万t,实现综合产值47亿元。其中果农收入33亿元,拉动二、三产业产值14亿,果农人均纯收入2.1万元,带动了县域乡村产业振兴,引起了广泛关注。

1.2 研究方法

为了解会理县石榴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调研组于2019年8月20日至10月20日,在会理县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实地调查,采取了以结构式访谈为主,以直接观察、文献研究为辅的综合研究方法。

访谈研究:围绕会理县石榴产业发展历程、石榴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影响因素、石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调研组对会理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外事局、供销社及主产区乡镇政府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具有代表意义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负责人员,外地水果客商代表共20人进行了访谈,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

直接观察:调研期间,会理县在当地举办了“会理石榴万里行·发车仪式”“会理县第四届石榴节开幕式”“石榴营销联谊会暨石榴王族评选”“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石榴分会年会”“石榴产业发展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调研组在会理县参与了相关活动,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文献研究:包括实践类和学术类两部分文献。实践类文献包括会理县支持石榴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如《会理县石榴生产管理办法》《会理县“五荒”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会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会理石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等;学术类文献包括CNKI数据库1990年以来关于石榴产业研究的相关论文。

2 会理石榴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2.1 通过政府引导,实现有序发展

地方政府是公共权力及资源的掌握者,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访谈过程中,多数受访者提到会理县石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时,都提到了政府引导。政府将石榴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一届接着一届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政府的持续推动,是石榴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编制了石榴产业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使产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

地方政府对于石榴产业的引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出台多项产业政策,建立了系列推动石榴产业发展的制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石榴种植保护区制度。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会理县划定了石榴种植适宜区并制定保护制度,先后建立起11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对于石榴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发挥重要作用。二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会理县重点加强了石榴种植区的水库、渠系、交通项目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三是加强产区公共服务,建立了生产、销售、品牌管理等系列制度。其中最受群众欢迎的是果品成熟采收期制度,根据划定的早熟、中熟、晚熟3个产区,县政府根据当年气候情况确定果品上市时间,有效避免了生果流入市场,确保了产品质量、规范了市场秩序。

通过多年努力,会理县石榴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1988年种植面积为0.67 km2,1998年种植面积为33.3 km2,2008年种植面积为90 km2,2018年种植面积为267 km2。自2008年以来,会理县持续保持全国石榴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县”的荣誉,实现了产业的有序发展。

2.2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近年来,会理县关于石榴种植、防病(虫)害、存储技术创新成果多达20余项。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有3项:一是品种选育技术。经过技术人员反复试验,自1986年引进突尼斯软籽石榴与会理县本地青皮软籽嫁接成功,品质优于突尼斯品种及本地传统品种,在当地得到广泛推广。二是标准化种植技术。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种植一线,提出了嫁接、剪枝、选果、施肥、滴灌等系列技术规范。通过技术运用,亩产量可增加约30%。三是冷链储运技术。由于石榴鲜果保鲜期较短,盛期烂、枯期断现象突出,当地积极引进冷库存储、冷链运输技术,有效地避免了存储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通过技术创新,会理县石榴的品质、产量明显进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目前,突尼斯软籽石榴种植面积已超过66.7 km2;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果园面积超过200 km2,冷链储运技术在全县广泛推广。

2.3 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对于石榴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会理县积极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新型经营主体主要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脱节问题,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连接方式。在会理石榴产业发展过程中,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在3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增强了果农的市场议价能力。通过农资统购、石榴统销,有效提升了果农的市场议价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销售价格,增加了果农收益。二是提高了标准种植技术覆盖率。新型经营主体的种植规模更大,有更强的使用标准生产技术的动机和能力,客观上提高了标准生产技术覆盖率。三是聚集了一批新型专业技能人才,一些合作社聘请了专门的销售团队,提升了石榴产业专业化人才水平。

截至2019年,全县共培育了石榴专业合作社736个、家庭农场939个、农业龙头企业16户。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产业联合体模式,发挥了规模经营的效益。

2.4 通过营销拓展,刺激市场需求

有了高品质的产品,市场就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平台。一些访谈材料揭示了会理石榴的销售思路:在全国石榴第一县及中国石榴之乡的基础上,会理县积极打造世界石榴中心。通过品牌建设,让人们想到石榴就想到会理,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拓宽石榴销售思路,邀请抖音、快手平台上的网红销售石榴,效果还不错。供应链的标准化建设保证了会理石榴的品质和口碑。

会理县开展营销拓展的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品牌打造。会理县高度重视会理石榴品牌建设工作。1995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会理石榴荣获金奖。2002年,会理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2007年,会理石榴被中国质检总局认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会理县被认证为中国石榴第一县。此外,连续10年保持并多次突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石榴单果重量世界纪录。品牌建设为石榴营销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销售渠道拓展。在原产地批发等传统销售基础上,会理县高度重视营销渠道拓展。与大中城市的大型商超、连锁水果店铺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拓展了销售渠道。此外,会理县还建立了会理石榴拍卖中心,有效地节省了销售环节及成本。三是加强供应链建设,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原产地追溯体系、果品分级标准等,为广大销售商和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供应链服务。

通过多措并举,会理县有效地拓宽了销售渠道,消费者认可度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为石榴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2.5 通过文化营造,实现内涵发展

文化营造并非产业发展的必要要素,但是对于实现产业内涵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访谈中,负责市场营销的政府工作人员提到:石榴是一种水果,如果消费者品尝的时候觉得还能联想到一些其他美好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文化。会理县每3年办一次国际石榴节,已经成为了会理人民和石榴产业从业人员的重要节庆。会理人的祝福语都与石榴有关:家庭像圆圆的榴果,团团圆圆;事业像火红的榴花,红红火火;生活像甘甜的榴汁,甜甜蜜蜜。

会理县石榴产业文化营造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传统挖掘。会理县种植石榴的历史悠久,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通过对传说、民间故事的梳理,提出了早在唐朝时期即为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成为皇室享用的上等贡果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缺乏严谨的史料支撑,但是却成为佐证会理石榴种植历史悠久与果品品质一流的最广泛的材料。二是举办节庆活动。2009年,会理县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石榴节。2012年,会理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每3年举办一届国际石榴节,目前已举办4届。国际石榴节不仅扩大了会理石榴的影响力,而且越来越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三是石榴文化发掘。石榴有很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表达多子多福、团圆美满、事业红火、家庭甜蜜等美好祝福。石榴成熟季节多在秋季,与中秋、国庆、重阳等佳节同期,更加增添了吉庆的寓意。

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文化营造,会理石榴所具备的文化意涵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提高了会理石榴的知名度,其美好的寓意也得到广泛的认可。

2.6 群众获益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判断谁受益是乡村产业是否真正振兴的重要标准。会理县始终将群众受益作为发展石榴产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石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农民增收又推动了石榴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仅富乐镇靠种石榴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就有25户,会理石榴已经真正成为当地群众的丰收果、致富果、幸福果。

石榴产业为当地群众主要带来了3个方面的收益:一是经济收益。据会理县统计数据,全县16万果农年度人均纯收入2.1万元,超出了2018年会理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二是人力资本收益。当地农业技术主管部门、石榴营销协会组织了大量的石榴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和电商营销培训,当地群众通过学习增加了新的技能,一些还逐渐成为当地的“土专家”。三是社会资本收益。伴随着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的崛起,果农们加入了合作社或者成为农业企业的员工。加入了新的组织、结识了更多新朋友,建立了更广泛的社会关系,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实践证明,石榴产业真正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既体现在经济收入上,也体现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种植石榴的热情,为石榴产业的发展带来强劲又持续的动力。

3 现代与传统的有机整合

当下中国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之中,在探索现代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注重传统的“延续性”[1]与注重超越传统的现代“创新性”同样重要。当前把视野聚焦到县域某个具体农业产业发展时,仍然可以发现到基于传统与现代2种因素的冲突与整合。乡土社会所具备的各类物质与社会资源不足以构成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全部条件[2]。同样,现代社会所提供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形式亦需要必要的社会基础与组织依托[3]。能否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对于乡村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对会理县石榴产业驱动要素的分析,结合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建设2种现代的生产要素与基于乡土社会的传统生产要素的整合实例,提出以下参考思路。

3.1 生产技术推广

在石榴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县农业技术人员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果农拒绝接受。正如一位负责农技推广的技术人员描述:我们的技术可以有效增加产量,提高果品质量。但是老百姓就是不接受。他们认为自己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产技术就是最好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改变了策略,重点对在乡村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种植大户做工作。通过给予一定的农资资助调动大户学习、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到了收获的季节,种植大户长出的石榴外形更好、品质更佳、产量更高。一个方面,实实在在的效果摆在这里。其他群众看到了,都很服气,后面学习技术的积极性高多了。另一个方面,很多种植大户都是村里的干部和明白人,他们在村子里很有影响力,他们说的话有人听。

这种示范引领方式将生产技术推广嵌入于乡土社会中,充分利用了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伦理等传统资源[4]。

3.2 新型经营主体建设

在如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种植问题上,会理县的做法同样很有启发性。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各级政府在如何扩大种植规模方面想了很多办法。20世纪80至90年代,农民要种粮食,土地非常紧缺。这时会理县就提出了能否把村集体的“五荒”土地利用起来的想法。在一个乡镇作了试点,允许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五荒”土地,效果不错。后来县里出台了《会理县“五荒”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这个政策鼓励群众利用“五荒”土地从事石榴种植,现在的家庭农场,多数都是当时流转了“五荒”土地的家庭。对于这些家庭,当时政府还做了很多说服工作,获得了实在的收益,后来又推广合作社,最早的一批合作社,都是以宗族、亲属关系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后来才慢慢规范、壮大起来。

从访谈资料可以看出,规模化生产的实现充分利用了当地的闲置土地等生产资源。会理县石榴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具有现代意义的组织核心仍然依靠乡土社会里的家庭、家族与亲属关系维系。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促进传统与现代两类要素整合的3条经验:一是小步走。示范带动就是具体体现,在操作过程中以试点、示范的方式开展,由于规模较小,可以进行灵活调整,有效地规避各类风险。二是现代因素的应用要充分利用乡土社会既有的自然与社会资源。现代与传统两类要素要实现相互嵌入。三是基层政府要积极作为,这是最关键的。传统与现代2类要素并非可以天然整合,尤其在相对封闭的欠发达地区,难度往往更大,更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实现两者有效整合,才能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对于区域性产品的品牌建设、文化营造、市场拓展等工作,缺乏必要的动机与能力。会理县政府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弥补了市场与社会两类主体的不足,从而凝聚了石榴产业发展的合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大量的访谈、观察及文献梳理,总结出会理县石榴产业发展的6个主要驱动要素:通过政府引导,实现有序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通过营销拓展,刺激市场需求;通过文化营造,实现内涵发展;群众获益则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些要素中,既有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的资本、技术、组织、营销等,又有基于乡土社会“传统”的文化、人际关系、社会伦理等,两者有着不同的运行逻辑。从会理县石榴产业发展的经验中,可以提炼出促进2类因素融合的3条经验,即小步走、充分利用乡土社会资源、基层政府积极作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基层政府的积极作为,在促进2类因素整合的同时,积极开展品牌建设、文化营造、市场拓展等工作,还弥补了市场与社会两类主体的不足,促进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推动了石榴产业快速发展。

4.2 建议

基于对会理石榴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以下4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建议。

一是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由于乡村自生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引入外部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为对于产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5]。在会理石榴产业的案例中,地方政府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给予石榴产业全方位支持。即使政府多次换届,各届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才取得今天的成绩。

二是乡村产业振兴应当重视打好技术、市场、文化的组合拳。一个产业的振兴,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从会理石榴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政府引导、技术创新、规模经营、市场拓展、文化营造、群众受益都是产业振兴的必要因素。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亮特色,又要补短板,确保各种因素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三是在引进现代驱动要素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传统资源的利用。没有现代要素的引入,乡村产业振兴就不可能实现。但是现代要素并非万能。现实实践中,现代要素往往水土不服,从而导致产业失败,而破解之道在于基于乡土社会传统资源的利用。只有两者相互嵌入,才能实现各种要素真正的整合。

四是乡村产业振兴需高度重视环境容量及生态风险问题。乡村产业振兴要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混乱后规范的老路,要符合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要求。会理石榴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由于单一林木品种种植面积过大而突破环境容量、破坏生物多样性以及严重的病(虫)害风险。生态和环境风险,应该成为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猜你喜欢
会理县会理石榴
石榴红了
石榴籽
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窥视
会理县茨坪宝鼎组花岗岩砾石和花岗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对比研究
华山松造林技术及抚育管理初探
去会理过年
浅谈会理县直干桉播种育苗技术
会理烟区植烟土壤主要理化性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