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以学生问题导向教学”策略研究

2021-12-09 01:00赫岩
关键词:小学教育策略

赫岩

摘 要: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小学教育要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备创新组织形式。坚持“以学生问题导向教学”不仅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准则,还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内在需要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要素。可以采取强化教师理论功底和基本素养,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规范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实施等策略,不断完善教学中“以学生问题导向”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小学教育 以学生问题导向教学 策略

按照新课改对小学教学的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问题导向”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形式的转变,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1年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增强学生整理和学习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发现重点、分析难点、解决疑问的能力和意识。

一、“以学生问题导向教学”的内涵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指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其问题意识的较为创新的教学形式。依照问题从属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种问题导向。“以学生问题导向教学”是指针对某一要点的学习,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和掌握技能不能充分理解,存在一定的疑问和不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问题为基本出发点组织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两种问题导向存在根本差别,主要在于问题的性质不同。学生问题是指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或者遇到的难以消化的知识内容,其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对课本内容的不理解、课堂任务存在疑惑的部分、课后作业难以完成的内容,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疑惑,硬性知识点还是开放性强的探究都涵盖在内。它不仅是由学生发现的,而且主要依靠学生通过合作研究、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方式进行解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助学者的角色。

二、“以学生问题导向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是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学生问题导向教学符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增加教学效果,让学生尽快适应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自然转换。

(一)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准则

所谓的问题导向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虽然还是由教师创设,但是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拋砖引玉”,把问题抛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形式上的作用,而学生发挥的却是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从问题入手,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兴趣点展开,在联系生活实际中找到学习问题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式学习和独立自主式学习相结合。教师利用情境问题导入课程,随后把整个学习课堂都交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教师要确保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学生参与,无论是自主发言还是小组讨论。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远远要比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好得多。但是,这并不是要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角色发生了转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体方向和思路还是由教师来把握,因此教师扮演的引导者角色必不可少。

(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内在需要

学生问题导向教学是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而不是教师预设的。学生问题导向教学关键在于“问题”如何设置。很明显,应该以本节课所学内容为重点,但是更重要的是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的实际感受息息相关。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得清楚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活跃整节课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参与过程中切实掌握知识点,锻炼学习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教师设计问题时一项需要攻克的难题。由此可见,导向教学是一种既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又需要学生善于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双向合一的教学模式。

三、“以学生问题导向教学”的策略

针对小学教育中“以学生问题导向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通过强化教师理论功底和基本素养、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规范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实施等策略进行解决,进一步促进基础教学改革,从而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一)强化教师理论功底和基本素养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问题为导向,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减弱。作为组织引导者和整体教学环节的主要确认实施方,教师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通过学习相关组织课堂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强化其理论功底、完善教师的基本素养,以保障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推动教学改革进行。实践的运用需要理论支撑,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指导教师,讲授实施教学组织方式的理论和方法,改变以往教学习惯,坚持以学生问题为导向。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和分享会的形式,宣传介绍成功典型的案例和经验。教师通过学习其他学校以学生问题导向的教学经验,组织校内教师进行教学经验分享,促进理论功底的提升,完善组织课堂的能力和素养。另外,学校也可以设立相关制度,对学生问题导向的教学改革成果进行评测,成效优异的教师和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作用下,需要注重学生自身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的重要作用。学生年龄尚小、身体和智力发育尚未完善,在小学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需要教师帮助提升。首先,要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满足相应的学习需求。在一个合理充分的时间、空间条件保障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会有所提高,能够由自身学习而发现问题,进一步融入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教师预设的情境。其次,要充分激发内在的潜力和需要,使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学习。脱离外在条件的压力,如果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不充分,那么很难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导致无法关注知识、发现问题。教师通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个人人格魅力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培养良好的方法和途径。学习目的和动机强烈的情况下,如果缺少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效果恐怕也不容乐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规划,设立短期计划和长远目标,组织交流信息,自我合理评价,等等,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三)规范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实施

建立学习小组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向前推动。一是要保证合理分配组员,科学建构。从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出发,整体衡量和分析其性格、学习习惯、态度、个人背景、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按照异质互补的方式组建小组。这不仅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督促、学习各自优势,共同进步,还可以保证小组间的整体水平平衡,避免学习水平差异明显。二是要明确组内规范,增强组织纪律性。在小组划分后,需要确立相应目标、制订共同规划、组织小组系列活动,以增进成员间的了解和认可,增强组内凝聚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弥补成员的不足,促进小组学习水平整体提升,避免出现一言堂的局面。三是小组长的培养确立。作为一个简单的组织,如果学习小组想要高效有序运行,除了组建者——教师科学合理规划外,还需要一个组内领导者——小组长发挥积极作用。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组织、管理相关能力尚不足,相关经验也较为缺乏,很容易出现强制组员的现象。因此,在选立小组长时,要充分衡量其个人性格、组织协调能力等因素,确立后也要不断加强技能培养。

小学教育坚持“以学生问题导向教学”的原则,会增强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渴望,提升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自身参与度和满足感。此外,也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能力的提升,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进一步促进教育体制改革。以学生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确保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是改革与工作的动力,充分注重学生的发展诉求,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问题为基本导向。

参考文献:

[1]杨帆.“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教学理念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13).

[2]姚少霞,余夕真.讲授课堂教师话语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5(12).

[3]徐银银.“学生问题导向教学”研究——基于武汉市C小学教学改革的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简析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