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科交叉、艺工结合”的培养特色研究*

2021-12-10 01:39李晓辉张春庆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交叉工科融合

李晓辉,张春庆

(兰州工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一、引言

环境设计是对于作为主体的环境进行艺术手法创造的一种艺术和行为。从横向来看,它囊括的专业知识将建筑学、园林学、历史学、装饰设计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等知识单元交替在一起,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从纵向来看,专业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更加突出了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特征,培养特色正在不断凝练中。环境设计专业具有一般性艺术类专业相似的造型形态和形式、一般的美学原则、艺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同时环境设计专业又具有在工程设计“结构紧凑、推理可靠、表达准确”[1]的科学语言特点。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专业始终保持着与美术学的适当距离,以防其自由意识对“工程设计特征”的干扰[2],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专业语言与学术范式。

二、现象与迷思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3]、《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4]等文件明确提出更新工程教学内容体系,实施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突破方向何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有应用型特征,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对于项目设计与实践的应用方面,更强调通过实践来推动理论建设,与市场对接的实践性成果加速设计理论的更新与完善,知识体系框架处于动态调整中,人才培养将学生的技能性训练提高到显著的位置。结合“学科交叉、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室课程实训,项目化教学、工程训练以及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训练的体系与管理,使人才的工程思维与艺术设计创造得到加强。以实体项目为驱动,结合教师、施工方、甲方参与的分析和讨论,巩固实践对理论成果的反向促成,为后端环境设计的实训开展提供了经验支持,培养兼具“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双技能,人才职业优势明显。“学科交叉、艺工结合”对环境设计专业跨学科基因有天然的适应性。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科交叉、艺工结合”的总体设计

首先,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结合新工科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学科交叉、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具有特征鲜明、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结合两种知识优势的同时也优化了两种技能的衔接,通过实践能力强化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改革课程体系,做好“艺工协同”的课程交叉;优化课程衔接与融合,特别是修业次序与教学逻辑,学科知识在整个培养体系中优势互补,发挥“技艺相济”的积极作用;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及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学平台建设,固牢工科的基础,提升学科知识交叉的厚度。

其次,满足学生能力建设要求。实践体系建设要满足兼具设计师与工程师双技能的要求,从体系设计、环节优化、过程控制、经验交流等单元循序渐进,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不断提升实训层次与教学水平;确立跨学科研究范式,实现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适应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强化学生对环境设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

再次,人才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科交叉、艺工结合”还需加强学生社会责任、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培养。同时要加强人文素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育。最后,能用综合的知识储备与操作技能解决设计适用与转化的问题。

四、四个维度强化培养特色

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技能提升为抓手,职业优势为导向”的体系设计,包括四个人才质量显性维度。第一个是以课程和知识交替融合的构造维度,第二个是以知识创新与实践应用为目标的拓展维度,第三个是以能力提升和素养拓展为基调的价值维度,第四个则是人才培养的生产性维度。专业建设需要吸收设计学知识“艺术导向”和工科知识“工程导向”两个方面的优势与养分,合理构建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内涵,以此来强化培养特色。

(一)融合学科知识交替,强化人才培养内涵

中国传媒大学黄心渊教授认为“在数字艺术领域,技术和艺术需要深度融合。但需要明确的是,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艺术内容才是根本。”[5]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要有艺术和技术的“演替”,也需明确两者的地位和从属关系,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技术属于手段。

“工为用,艺为本”的教学设计,强化和融合了两个学科的有机组成,在牢固树立工程思维导向,进行工科知识的奠基之后,通过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创造手段、逻辑表达,完整呈现设计意图。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中的工科知识单元要在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打下工程思维基础,结合设计学的表现方法、手段和语言强化环境设计的逻辑与思维,并进行视觉化描述。通过环境设计真实项目实践把完成教学任务和完成科研、社会实践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使培养人才的同时完成教学、科研和生产任务[6],人才培养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艺工结合”的课程设计提升人才实践能力。

“艺工结合”的教学设计与手段的融合,能够基于课程和实验(实践)训练,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贯穿在教学设计和实训的整个过程中。课程的交叉融合在点、线、面三个层次皆有要求:点层面要求掌握工科和艺术设计的知识与原理;线层面要基于工科实训能力与艺术设计学表达能力实现两种技能的融合;面层面要求人才知识结构能应对所发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以兰州工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模块有机衔接,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达到了46:54,突出人才实践能力建设要求;设计学课程与工科课程知识交叉分布充分考虑到两类知识的融合问题,在强化工科课程的奠基作用以及应用导向的同时,对设计学课程强基固本的育人价值做了充分的考量;“景观漫游动画设计”“环境景观快题设计”则突出了课程的实践价值及人才能力提升的意义;“环境设计工程训练”作为工科基础课程与设计类应用课程的衔接,强化了工程训练对后端环境设计方案及表达的支撑作用;第6-7学期专业主干课程的修读则强调了专业知识与方法创造的作用(如图表1、2所示)。

表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

表2 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交叉的核心课程与角色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优化设计成果与方案表达

环境设计知识结构的复杂性间接影响着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中跨学科研究方法是当前环境设计教学与设计领域采用的典型研究方法之一。与传统科学方法严格“遵循相关特定学科的要求”相比,跨学科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更为灵活[7]。除技术性要素介入设计外,人文因素,环境文化、传统元素等融合进入方案也提升了成果对环境“适宜性”, 在完成项目设计与实践并达到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与探索[8]。如图1,环境设计专业“艺工结合”跨学科研究范式,多学科知识交替也使得方法具有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形态。

图1 环境设计专业跨学科研究方法

(四)结合工程训练体系与管理方法提升人才实践的有效性与生产的高效性

解决不同受训对象群的需要是工程训练模块构建的主要目的,[9]环境设计工程训练体系与管理以实际项目设计开发为中心,通过场地环境调研、测量与分析,结合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工艺管理等,将整个项目实践的流程体系化、模块化。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深入到工程场地,进行现场教学并参与到项目交流中,最终达到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0]。如表3,环境设计工程训练课程,将实训的诸多模块有机衔接,教学内容具体,任务分工明确,最后形成的总结报告,为设计实践的开展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表3 环境设计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体系

环境设计的典型特征在于其具有生产性特点。校企共建平台的教学设计,需要在不同改革阶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对企业参与积极性给予充分调动的前提[11],这是校企合作培养的基础,影响着企业对人才提供服务的生产性要求。同时,环境设计的生产性要求设计作品或设计成果能够在实践中提供或满足人的基本使用要求,对于构建生态宜居的生存环境切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工程项目设计与建设是本行业主要的社会服务内容[12],环境设计专业的工程训练,要能够促进学生实践的有效性,通过实践使设计创造在生产和生活中取得收益,不管这种收益是出于经济产出还是环境产出,要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生产与收益的对等性。再次,科研创新成果融合项目设计,也直接加快了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速度,也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备条件[13]。最后,环境设计专业的生产性还体现在它的设计结果对于所面向的环境质量起到明显的影响作用,进而验证这种方法或路径的正确性。

五、结语

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是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的探索,不仅有对工科知识和艺术设计学科知识的交替与融合,同时还要进行课程单元的优化与组合,使两种知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价值并承担不同的角色。结合工程训练的体系与管理,熟悉工程项目实践的流程、手段、技术与工艺管理,为设计与实务最终结果的产生发挥积极的生产效能,使设计成为“有源之水”,强化了人才的实践能力,符合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需求。

猜你喜欢
交叉工科融合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融合菜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