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让课堂更具活力

2021-12-10 23:42马静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王戎标点符号形式

马静

故事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方式,它主要用生动的口语绘声绘色地叙述了人物发生的事情。故事语文就是以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故事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学情,将故事引入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具活力。

一、关注课堂导入,唤醒学生故事意识

阅读教学中,学生每读到一篇课文时总会对内容产生一些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一般源于学生头脑中对阅读内容的原有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文本内容产生的一些阅读猜想。因此,阅读导入环节可以是培养学生故事意识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带入课堂。在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可以先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将”和“相”了解多少,使学生明白“将”“相”指的是将帅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然后教师就课题进行质疑:“文中的‘将’与‘相’分别说的是谁呢?既然是‘和’,那么他们之间肯定有过‘不和’,他们之间是因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课文,读好之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读起课文来兴致会更加浓厚。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学中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故事的王国里徜徉,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二、适当故事新编,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一些语法、修辞等,如果教师采取理论说教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也不扎实。因此,教师把语文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再现出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故事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

对于学生来说,自从开始写话以后,让他们感到难把握的就是标点符号的用法了。怎样才能避免机械的灌输,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呢?教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标点符号家族里面的逗号和句号发生了争吵,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作用大。逗号首先发话:‘如果没有我,句子就像是一根根长长的面条,所以我最重要!’听了逗号的话,句号不乐意了。句号说:‘如果句子没有我来做结尾,那么这个句子怎么结束呢?哈哈,还是我最重要!’”教师生动形象的故事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了形象化的认知。在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针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自行续编故事,从而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认识标点符号的作用,对标点符号的用法感受更为深刻。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打造趣味课堂,对于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三、深度解读文本,促进学生理解故事

教学中,一些阅读内容的深度解读与学生的阅读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不仅需要获取知识,还需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教师基于学习内容的特点,把握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使之结构化、系统化,以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如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小古文,讲述了王戎小时候的故事。教学时有学生提出:“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教师觉得学生提的这一问题很好,就让学生就这个问题交流各自的看法。有学生说:“因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说明王戎知道这李是苦李。”教师追问道:“王戎和诸小儿一起游到这个地方,对于树上的李子他既没有品尝过,也没有听别人说过,王戎为什么能够确定这树上的李是苦李,王戎说的话中哪个句子最为重要?”学生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这句话可以反映出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明白了因为树在路边,李子又很多,如果不是苦李的话早都被别人摘光了。由此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并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現象对事物作出推断的孩子,足以表明王戎的聪明智慧。最后,教师让学生以课堂表演的形式再现文本,回归故事情节。在学生表演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向“王戎”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教学,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解读,让文本中故事的趣味性更加浓厚。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讲的是智慧孩童的故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文本故事为基础,引导学生层层拨茧,深度剖析王戎作出判断的理由,这样故事中有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获得了对课文的深刻解读。

四、内容故事化,促进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是以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来引起读者兴趣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形象的理解把握,让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故事味。

如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画杨桃》一文中的人物主要有“老师”和“我”,教学这一课时就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老师”和“我”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学生发现描写老师形象的地方有三处:(1)老师看了这幅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3)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从这三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通过对老师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把老师对同学画画要求的认真与细心等特点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教师以故事的形式把对文中老师的语言描写娓娓道来,可以使老师认真、严谨的教学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画杨桃》本是一篇普通的课文,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深化学生认知。

五、读写一体化,彰显故事趣味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在教学中,教师实施读写结合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同时得以提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读写一体故事融合的形式来推动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故事意识的敏感性,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如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池上》这首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诗的内容通俗易懂,画面感极强,充满了浓浓的童真童趣。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诗中的内容是什么,再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于是,学生写道:“天气晴朗,一个小孩子趁着大人们在忙,偷偷地撑着小艇,去采白莲,他还以为大家都不知道呢!殊不知,他背后的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踪迹。”在教学中,学生的说话写话就是在给别人讲小孩偷采白莲这件事,让他们觉得既有趣又好玩,培养了学生的故事意识,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平添了几分乐趣。

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都适合以故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等,都非常适合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挖掘文本中隐含的故事因素,将精彩的故事引入课堂,这样必然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让整个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王戎标点符号形式
标点符号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标点符号的争吵
王戎识李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