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罗丁《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之主题与织体分析

2021-12-15 04:13
名家名作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织体拱形二度

狄 芃

亚历山大·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其作品主要内容多围绕英雄性和史诗性进行创作。鲍罗丁可以称得上是“五人团”中最具有天赋及独创精神的作曲家。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且创作速度缓慢,但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歌剧、交响乐、室内乐重奏等方面都有涉及。这首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881年,是献给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普罗托波波娃的结婚二十周年的纪念礼物,第三乐章抒情优美又不失调皮,犹如热恋中的青年恋人间窃窃私语和热烈的感情。

《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是一首带展开中部的三部曲式,呈示部为1-47小节,是以复乐段形式在A大调中呈现。展开部为48-111小节,调式调性走势为F-a-C-f-G-b-F-A,再现部为111-156小节,调式调性回归至A大调。尾声从第156小节开始至最后,在A大调上结束全曲。

主题动机发展图

一、主题分析

(一)主题音高分析

该曲的前两小节作为全曲的核心动机亦是把控发展全曲的“材料库”,将从音高音程方面探寻其在音乐发展过程中的轨迹(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动机的核心音程为四度,又可以在其基础上拆分为二度和三度两个子音程。旋律一开始在大提琴的高音区奏出下行四度的音调,由前后二度与三度音程构成其中间音重叠的形式呈现。在后续的第二乐汇的发展中,旋律骨干音先上行三度再反向下行二度加四度(使用主题动机材料做近似对称的发展)。再将其四度音程进行逐步扩大,先向下扩大为五度再反向扩大为六度,此时出现了这一乐句在下行基础上的高点音,而此音基本上位于本乐句的黄金分割点上(9*0.618=5.562)。第二乐节对第一乐节进行模进但内部有所发展——首先将首尾音程由四度扩大为五度(内含三度级进下行),后面乐汇对3-4小节进行变化发展(在原有第3小节的基础上进行三度拱形发展,随后一小节不变,但整体首尾高低音继续强调四度音程)。第7小节内部的拱形形态与第7-8小节的整体拱形形态形成套叠。拱形外形在此处得以闪现为后续发展进行铺垫和暗示。第9-23小节为并行乐句——规模稍有扩充(其尾部将拱形材料进行模进与裁剪),形成乐段。第二乐段主旋律交接至小提琴的高音区进行演绎,其尾部稍有变化(音程的扩大),所以这两乐段为复乐段,至此呈示部结束进入B段展开部。

B段主题旋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外形上由快速的上行音阶构成音型化走句,但其关键骨干音内含二度、五度音程。第二乐节是一连串类似“鱼咬尾”的下行音调。整体看来,呈二度下行趋势,但取其重音音位,又呈现三度下行趋势。经观察发现,该乐节共有13个骨干音,将其分为三组二度音列来看的话,其尾部5个音为首部5个音的倒影逆行。

分析呈示部主题句时提到拱形形态的暗示,在该乐句得以体现,其外形沿用了主题句3-6小节的拱形形态,但整体幅度扩大具体体现在时长和音域上。总的来说,B主题句的核心音程取材于A主题句的核心音程,具体为:前半句二度、五度(四度转位),后半句为二度、三度。

(二)主题节奏分析

主题句的音型模式可以大致分为顺分型、等分型和逆分型,将其功能、音长比例、发音数、出现次数上进行统筹。大致如表1所示。

表1

经过统计得出,顺分型节奏在全曲中出现次数较多且次数最多与最少均为顺分节奏,出现次数最多的为具有收拢结束感的音型,这使音乐在回落时具有渐进感,而出现次数最少的为推动高潮的音型。顺分节奏的使用使旋律具有歌唱性并奠定了全曲悠扬婉转的基调。从发音数上来看,主题旋律呈中间疏两端密的状态,这或许跟句中高潮的布局有关。从音长比例上看,有两组音型模式呈对称状,而这两组都存在于句中的关键部位(一组为句首,另一组为高潮点)。

不仅在音高上,A段的节奏对全曲也具有一定的辐射性——B段旋律的发展也取材于A段主旋律。B段前半句的顺分型十六分音符快速级进音型可以对应于A段的第三小节的逆分型节奏型,将其做了不严格的逆行;“鱼咬尾”的部分是将第4小节的节奏进行打乱重组,获得新的发展材料;二度下行的附点材料取自第5-6小节的附点节奏型,将其进行紧缩与加密,使之更具有动力性。

经上述对音高和节奏的粗略分析可见,纵观主题材料的运用,不管在音高音程的运用上还是节奏的发展和布局上都对全曲的把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贯穿式的写作手法使该曲一气呵成,令人回味无穷。

二、织体分析

该曲的织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连续切分、长音、摇曳式八分音符、八分音符震音、三连音和弦分解、十六分音符震音等。呈示部A段由和弦式的连续切分作为伴奏织体,其复乐段则变为长音,加摇曳的八分音符作为伴奏织体;展开部的B段回到连续切分的形式,加用长音作为铺底,后A段与B段都采用了八分音符频率的震音作为伴奏织体;再现部的A段连续切分再次出现并用三连音的和弦分解进行律动的加密,A段则用十六分音符频率的震音织体继续加密律动,最后尾声回到单音方式的连续切分织体。其布局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由此可以看出,首先,连续切分的伴奏织体相隔出现类似于回旋曲式中叠部的存在,在织体上它给整曲带来了一定的回旋性,与曲式结构的三部性相融合。其次,伴奏织体在整体的节奏密度上的布局大致呈递增的状态,由连续切分过渡到八分音符的震音,再进行至三连音,再加密到十六分音符震音。最后,在尾声收拢回到连续切分的状态,这给整体的情绪带来了推动感与释放回落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作品的主题音高音程与节奏分析以及织体的分析,了解了鲍罗丁是如何运用和发展主题动机材料进而辐射全曲起到对全曲的把控作用,以及伴奏织体的全曲统筹式布局方式方法使之整体曲式结构和伴奏织体形成交混。这种恰如其当地运用主题材料、发展主题材料、贯穿主题材料等一系列严谨的写作手法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猜你喜欢
织体拱形二度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拱形”结构在巴托克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拱形桥的承受力大吗?
图说·“梅”开二度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坚固的拱形
应力复杂区巷道断面折线形和曲线形实践分析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