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1-12-16 12:44张文芝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爬墙细丝爬山虎

张文芝

教材简介:

《爬山虎的脚》(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为观察对象,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启发人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材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及写观察日记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习作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认识“均、柄”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与“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神奇的大自然里,有没有长脚的植物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长脚还会爬墙的植物——爬山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看到“爬山虎的脚”這几个字,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4.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3)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要求:(1)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2)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读生字与词语。

(1)出示生字词(均匀 叶柄 蜗牛 弯曲 萎了),指名读,齐读。

(2)出示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绿得那么新鲜 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不留一点儿空隙 蛟龙的爪子 现在弯曲了),标注出多音字“鲜、铺、重、空、爪、曲”,学生开火车读、齐读,然后说说这些多音字的另一个读音。

3.思考问题。指名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一个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课文第2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课文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课文第5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任务自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扫清学文障碍;让学生归纳段意,目的是理清课文脉络,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三、研读课文,感受奇特

1.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课文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

2.写批注。出示观察记录表,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在书上作批注。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3.交流互动。

(1)根据学生回答,填写表格。

“爬山虎的脚”观察记录表

(2)说一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 样子 颜色 爬墙 变化)

(3)归纳。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爬山虎怎么爬,爬山虎的脚的变化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写爬山虎的脚。

4.感受奇特。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语句,想一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

(2)出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语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①齐读,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是嫩红的)

②自己读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选择学生的作品展示,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爬山虎的脚)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蜗牛触角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4)播放爬山虎的脚生长的视屏,让学生直观感受爬山虎的脚,进一步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课文中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6)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5.凸显过程。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爬墙的语句。

(2)出示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学生齐读。

(3)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是哪些?(触 变 巴弯 拉 贴)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触着墙——巴住墙——拉嫩茎——贴墙上)

(5)学生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体会“触、变、巴、弯、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以及细微的变化。

(6)播放爬山虎爬墙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7)出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提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一步一步”往上爬,而用“一脚一脚”往上爬?(引导学生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继续往上爬就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来。因此,在这里只能用“一脚一脚”往上爬)

(8)出示句子:“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说一说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出示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的对比图。引导学生明白: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样子很相似,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可以看出,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了爬山虎的脚的外形特点,使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9)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指导:“触”字要读得轻一点,“巴”“拉”“贴”要重读。“仔细”读重些,语气稍作延长。

6.弄清关系。

(1)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会逐渐枯萎,并不留痕迹;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会变成灰色,并与墙贴得相当紧。爬山虎的脚对墙有一种依赖关系)

(2)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变化的?(经过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发现的)

(3)爬山虎的脚对墙有一种依赖关系。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说明了这种关系?(课文第1自然段)

(4)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记住爬山虎的脚离不开墙。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奔重点,通过画简笔画和肢体演示引导学生在读、画、议、演、看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图文结合,细致观察

1.观看图片。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情景。

2.思考问题。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1)随着时间的变化,爬山虎的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呈嫩红色,没几天就变成嫩绿色,长大了的叶子颜色是绿色的、新鲜的)(2)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从“嫩红”变成“嫩绿”再变成“绿得新鲜”,作者要怎样观察才能表达得如此准确?(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3)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哪些地方写得美?(“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这是叶子颜色变化的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这是叶子的静态美,绿色美,排列整齐的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是叶子的动态美)

3.配乐朗读。出示爬山虎的各种图片,在音乐声中指导学生读出爬山虎叶子的美,读出喜爱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图文结合中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通过读、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品味了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指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等情景,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景物的美,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归纳总结。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跟着有一双慧眼的叶圣陶爷爷欣赏了爬山虎美丽的叶子,发现了爬山虎神奇的脚。

2.讨论汇报。我们应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全方位的觀察;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特别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坚持长期观察;及时做好观察记录,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所观察的事物)

3.课外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用词要准确、生动。(以“          的秘密”为题写一篇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学有所获,这既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爬墙细丝爬山虎
泉边蹲下(外一首)
观察
爬山虎
爬山虎
爬山虎
不必再爬墙
为什么爬山虎能“爬墙”
等春天
会飞檐走壁的遥控车
爬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