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的技战术体系在哪里?

2021-12-16 07:21杨直
电子竞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林丹电子竞技技战术

杨直

引语:在看了几场奥运会比赛后,我忽然意识到,在电子竞技即将登上亚运会舞台的时候,奥运会上的大部分项目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如何做准备的模板。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果一年之后中韩两国的电竞代表队在决赛里相遇,而我们还是带着S10总决赛时的文案和心情,那对电竞而言,可算不上一件好事。

因此,在奥运的周期里,我们会分享一些见解,也随时欢迎大家参与到讨论里,共同帮助电竞最终更好地在亚运会的舞台上呈现。

这是整个系列的第一篇,也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篇——电竞的技战术体系在哪里?

在IG战胜TES之前,EDG.Clearlove的登场毫无疑问是最受关注的赛事话题。

7月24日,在2021LPL夏季赛常规赛EDG对阵WE的比赛里,EDG.Clearlove使用猪妹登场。第一场结束后,被EDG.JunJia换下。

“至少让厂长打完吧”,越来越多的职业选手和粉丝都参与到这个不断发酵的话题里。

抛开阴谋论和宣传的需求,如果我们试着将视角锁定在竞技维度,那么厂长的竞技水平是否达到了复出的标准?他在场上的表现如何?这才是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电竞的技战术体系。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2018年的时候,我们就曾追问过:“TheShy为什么强?”然而,在林林总总的答案里始终找不出一个脉络。

而之所以在奥运周期里重启这个话题,因为在奥运的赛场上不仅有着老选手,那些成熟的体育项目也有着基于完善的技战术体系构建的评价体系。

更重要的是,除了传统的单人、多人项目外,在团体项目上也同样。

可能很多人会用比赛里的诸多细节乃至Rank数、参团率等常用的赛事数据来质疑他或为其辩护。但和成熟的体育赛事相比,这些细节或是数据并不足以给出一锤定音的答案。

或许,借助传统体育项目,我们才能看清楚电竞技战术体系该有的样子。

因为更熟悉羽毛球项目,所以我会找一些比较受认可的科普来简单描述这个项目的技战术体系。

因为战术建立在过硬的技术之上,因此我们先从技术体系谈起。一般形容为“三分打、七分跑”的羽毛球技术体系由手部动作和跑动步伐构成。

在B站的一个视频里,日本前羽毛球运动员田儿贤一曾发表了他对羽毛球第一人林丹的看法。

他认为,相比于手部技术而言,林丹在跑动上有着独一档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建立在他称之为“轴足”的脚上。

在田儿贤一的描述里,右手持拍的人在出拍后,右脚会跟上,这时左脚就成了发力点和支撑点。大部分人的习惯是,右脚迈出后,左脚会迅速跟上,从而导致重心发生位移,在力量不够时,重心的移动会影响身体的稳定性,也影响了回球质量。

而林丹在移动时,作为支撑点的右脚(林丹为左手球员)几乎不会有大的位移,配合上强悍的肉体,让林丹重心的移动很稳定,身体不会晃,也不影响回球。

不仅如此,他将林丹形容为“橡胶人”,恰恰也是因为支撑足的稳定性让其身体快速地大开大合的同时,消耗極低。

这个解释有趣的地方在于,你可以用其将一些碎片化的解释联系起来。比如在单打项目里,“三分打、七分跑”的背后是调度为主的思路。那么低消耗、稳定地移动就可以解释林丹全场飞奔但同时具备高质量回球这件事了。当然,理解羽毛球的一些战术也就变得简单。

当然,他也提到:“羽毛球的职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他的看法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但不管怎么说,抛开绝对的对与错,他提供了一种理解林丹竞技水平的思路,也提供了一种理解羽毛球运动的思路。

从视频的反馈看,他尽量做到了深入浅出。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前运动员的羽毛球教学视频一直颇受欢迎。

提到体育技术,所有人都知道是一种合理开发、使用身体的办法。但在不同的项目上,它有着不同的形态。我相信起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三分打、七分跑”都感到意外。

不止羽毛球,从奥运会的解说口中,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动作都是有依据的。比如体操里的不同动作的设置也有着得分的考虑。

熟知了这些,比赛自然变得有趣。因此,恰恰是这些对技战术的科普可以让我们作为观众更好地抓住比赛里的精彩部分。换句话说,打开了享受职业竞技乐趣的大门。

过去,我们一直追问“TheShy到底强在哪里?”实际上就是希望得到类似这样的回答。但直到今天,整个MOBA可能都给不出这样的答案,原因在于MOBA的教练或分析师们既给不出微观上的“轴足解释”,也给不出宏观上的调度理论。

回到EDG.Clearlove登场这件事上。抛开商业论和阴谋论意味着我们将其视为一名选手,一名曾经退役的选手。那他的竞技水平是不是达到了复出的标准线,又如何评判其复出后的表现,这些讨论就有意义。

实际上,奥运周期里,所有观众每天都讨论的本质上都是一个问题:“表现得如何?”而传统体育大多时候都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就算是归咎于心态,那也是建立在技战术体系的评价之上的。我想这几天社交网络上不断重复的剧情应该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如果忽略这些竞技维度上的问题,一直抱着“热爱”、“对赛场的执着”不放,那无疑是对电子竞技自身职业化的一次拷问,就像是王思聪登场时一样;但如果现有的技战术体系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也是对电竞自身职业化程度的质疑。

可能有人会怀疑,电子竞技项目在更少依赖来自大肌群的“大动作”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建立起这样的技战术体系。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起码在RTS和FPS项目上,这样的体系都已经被初步建立起来了。只是因为热度和其他的一些原因,不太为人所熟知。

以《星际争霸2》为例,很多玩家使用一套完全不同于默认设置的键位设置,被称为“核心键位”。如此大费周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手指跨度过大、重复按键”的难题,简而言之就是如何高效地用左手操控键盘。而在FPS项目里,例如如何压枪,也有着成熟的操控鼠标的方式。

在MOBA项目上,有一个例子比较明显。

年初的时候,我曾提到过抖音上英雄联盟原创作者“上单老祖”的短视频。在他的短视频里,他试图解释两位选手对线期操作和判断上的博弈,并普及一些的英雄使用技巧。

比如TheShy如何在塔边无消耗地攻击对手,实际上是趁着防御塔攻击的空档期;比如某两个英雄之间强势期在何时转换,如何处理……这些可能都是电子竞技技战术体系的一部分。

但和传统体育项目相比,甚至和历史更悠久的FPS、RTS项目相比,这个技战术体系还需要被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还将电子竞技认可为一项体育项目。那么站在奥运周期里看,不管是对体育的关注还是讨论,亦或是它所呈现出来的意义,体育从来都不止竞技。

与此同时,可能还是有很多人希望在偏离的时候,让体育回归竞技。这时,技战术体系的存在以及科普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回归路径。

今天发生的一切很可能一年后的电竞也逃不过,至于这条路径究竟对电竞而言有多大的意义,在明年的亚运周期里,答案自然会浮现出来,很多今天的争论也自然会有结果。

猜你喜欢
林丹电子竞技技战术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基于Cite Space的国外电子竞技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人工智能在电子竞技领域的应用及未来展望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林丹 承认出轨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
林丹 最后的战役
羽毛球男子单打技战术分析
电子竞技成长之路
21分每球得分制对羽毛球男子双打技战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