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的平衡

2021-12-16 07:21杨直
电子竞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苏炳添技战术竞技

杨直

引语:和电竞赛事一样,在奥运周期里,每天赛事都会引发大量的讨论。这些讨论有些和电竞领域的类似,有些完全不同。

延续第一篇的思路,可能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在“纯粹竞技的维度”的讨论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终点。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观众愿意,在竞技体育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今天,他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某个项目。

对电竞而言,这是过去20年里,一再被提起的话题。

8月2日晚,在2020东京奥运会的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上,中国运动员谌龙0:2负于丹麦的安塞龙。对于很多四年一次的球迷来说,当他们习惯了林丹频频带来捷报的时候,一时间很难适应这个结果。就像更早之前,面对乒乓球混双项目的失利一样。

“看谌龙打球软绵绵的,好像没有斗志。”

“龙哥打球就是这个风格,在他和金廷的比赛里,国际羽联官方解说形容道:‘金廷在对抗一堵墙。”

“谌龙尽力了,只是输给了时间。”

“必须承认国羽的人才断档,这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稍加辨别,很容易发现互联网平台上的几股力量之间的角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股力量和多股力量的角力。用电竞的说法,很多“硬核粉丝”,试图将话题停留在纯粹竞技的范畴里。

不管怎么说,体育圈粉丝和饭圈粉丝、真爱好者和伪爱好者之间的对抗,确实成了一股可以被确切观察到的现象。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造成这种现象的多種原因里,不得不承认,体育的职业化让理解的门槛在不断提高,以至于,简短、通俗、易懂的解释是否存在成了一件存疑的事情。

而理解门槛,也是电子竞技一直面临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分两步,首先是确认是否存在这样一个路径,其次是这条路径是怎样的。

如果借鉴传统体育的经验,那么技战术体系则是根基一样的存在。这也是为何我们在第一篇里详细讨论了技战术体系的原因。

只要稍微查阅下,就会发现理解一项体育运动确实很困难。以苏炳添的论文热点为例,抛开执笔等问题,单纯从内容出发,即便是人人都会的跑步,也存在着一套极为复杂的训练系统。

GQ杂志2016年采访苏炳添的时候曾描写过这样一个细节:“2014年,教练在苏炳添没有防备的时候从身后推了他一下,看到他迈出去的第一步是右脚,于是建议他将起跑时蹬出去的第一步改成右脚。”而这和苏炳添之前习惯的起跑方式正好相反,那时,他25岁。

任何人都能理解这个小细节代表着什么。对一位运动员而言,这可能是职业生涯里最大的一次赌博。而在苏炳添迈进9秒俱乐部的过程里,这也注定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转折点。

但很遗憾,在围绕着苏炳添的讨论里,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的出现。

可能对于更大众的人群而言,感性和冲击感带来的愉悦才是他们准点守在屏幕前的理由。而他们之所以愿意参与到一些讨论里,恐怕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但也有一些人喜欢刨根问底地得到一个答案。

以热度颇高的桥本大辉的打分为例。这个讨论始于“打分不公平”的质疑,虽然在讨论的过程里涉及到了“东道主”等话题,在国际体操联合会给出最终的结果前,尽管在这个过程里不乏情绪化的输出和立场化的指责,甚至阴谋论,但在技战术和规则层面的讨论始终位于话题的中心。

而国际体操联合会给出声明则是一个节点,在此之后,当关于技战术和规则层面已经没有过多可以争论的点,剩下的,就是规则本身合理与否的问题了。之后,整个讨论完全偏离了纯粹体育的范畴,进入了相对混沌的状态。

从结果看,如果一位感兴趣的观众愿意,并且不让情绪主导自己的思维,那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里,他可以深入地理解一项竞技体育的本质:包括运动员在比拼什么,技战术是什么,规则是什么,甚至这项运动本身的演变。这个路径曾经清晰地在乒乓球和游泳项目上上演。

既然如此,那么始于技战术体系,对其和规则的普及就可能成为大众了解某一项竞技运动的路径起点。而起码在“竞技维度”得出一个确切答案之前,这条路径都在约束着讨论的边界。

过去,运动员在奥运会等重要的场合上表现不佳,也许会被寄刀片;如今,对于运动员的失误,看上去观众们展示出了更大的宽容度。

正如很多人提到的:“这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么?”

也许确实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原因并非单边站队时的表现,而是始终有人愿意站出来保持一个平衡。

这意味着讨论从来不会轻易地走向偏激的一面,而这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

一定程度上,过往电竞赛事引发的讨论一直是相对混沌的,缺乏内部的约束。这在2018年的5月,2020年的3月……过往一个个时间点里,造成了整个社区的失控。

很多业内人士会将其视为流量的狂欢。但事实上,只有一部分人知道,很多时候,大家都被迫站在悬崖边上。

就像即便官方有意避开,但如果任由情绪支配,那么可能大部分人都不能忽略“2020东京奥运会”里的东京两个字一样,在杭州亚运会电竞项目上,由中国代表队和韩国代表队的成绩引发的讨论最终会被引向哪里,谁也不知道。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越是群羊,就越容易被牵着走。而一旦越过了那条隐晦的边界,很容易失足。

为何之前我们特意提到了“技战术体系”?

尽管体育从来都不只是体育,奥运也不止关乎竞技,但借由奥运会的解说们、退役的运动员们以及硬核的体育爱好者们,技战术体系不断地向讨论本身输出强有力的约束性,让其停留在苏炳添、全红婵式的体育叙事里。

就像国内某位杰出记者在2008年意识到的一样,发生在奥运舞台上的文化碰撞或交流只不过是更大舞台上同样事件的一次集中展示罢了。而体育本身恰好在“求同存异”的解决方案里,成了“求同”的一部分,让讨论得以替代冲突。

其实不止亚运会,当电子竞技的受众越来越广泛时,如何求同存异,以讨论代替冲突,一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起码在过去一周关于“游戏”的讨论里,不管是游戏,还是比其更年轻、“更师出有名”的电竞,都还没有这个基础。

甚至当《证券时报》等国家级媒体试图用更理智的讨论介入时,效果也甚微。不知道是不是留给理智介入的口子越来越狭窄了。

但很快,电竞就会带着它的受众和特有的文化在一个公众的舞台上和大众展开交流。这一次的结果会比之前更好么?

猜你喜欢
苏炳添技战术竞技
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进入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
苏炳添:泥巴地里跑出的飞人
苏炳添:百米飞人 亚洲荣耀
竞技精神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
羽毛球男子单打技战术分析
苏炳添:最起码我没有白活
花与竞技少女
21分每球得分制对羽毛球男子双打技战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