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题材相同立意可不同

2021-12-18 12:47王树仁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茱萸悲秋重阳节

王树仁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植物,有浓烈香味,可入药。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唐代的王维、杜甫和朱放这三位诗人就曾先后以“茱萸”为题材写诗,但由于每人的感受不同,所以诗的立意也不同。

王维的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写的,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诗人是在重阳节插茱萸的活动中来怀念亲人的,表达的是在节日里思念亲人的感情。诗人遥想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自己。诗人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这就是此诗的独到之处。

杜甫的题为《 九日蓝田崔氏庄》的诗曰: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传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这首诗写的是从重阳节插茱萸的活動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由时间的流逝想到了人的寿命,抒发了伤离、悲秋、叹老的感情,写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谓:“字字亮,笔笔高。”(《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读之更觉慷慨狂放,凄楚悲凉。

朱放的题为《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得往因赠之》的诗曰: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这首诗抒发的是自己已经年老体弱,想像年轻人那样去参加重阳节的插茱萸的活动,已是心有余力不足了。

因此,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言:“子美《九日蓝田崔氏庄》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王摩诘《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云:‘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此三人各有所感而作,用事则一,命意不同。”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王维、杜甫、朱放这三位诗人,都是用茱萸作题材,但由于每人的感受不同,所以这三首诗的立意也不相同。这就是说,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是节日思亲,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是悲秋叹老,朱放在诗中表达的是力不从心。

由此可见,相同的题材,因写作角度不同,是可以写出立意不同的作品的。

猜你喜欢
茱萸悲秋重阳节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怀念一枝茱萸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漫话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