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走进初中地理课堂的研究

2021-12-21 00:41汤玉凤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师

汤玉凤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在学科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当前所有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中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基于此,本文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劳动教育走进初中地理课堂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对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现阶段,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笔者在前期的调查工作中发现通常情况下劳动教育都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教育环节,各个学科在劳动教育渗透方面都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符合在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可以有效弥补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薄弱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精神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全面教育,这也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很多新兴产业都需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新型复合劳动形态,例如,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及新能源产业等,这些都需要很多知识型、综合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进行推动,如此方能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更好地将德、智、体、美、劳全面结合起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且初中地理教材中本身就包含着较多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依据地理教材开展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走进初中地理课堂的策略

(一)结合地理教学目标,宣扬劳动精神

初中地理学科包含着较多的教学内容,同时地理学思想史更是汇集了各个时期地理学家的代表思想和著作,也是各个地理学家的劳动成果的集中展示,这些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都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借助地理学思想史,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目标,借助地理教学向学生宣扬劳动精神。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分析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即:(1)了解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出相关的气温曲线图,并尝试说出气温随着时间变化的特点;(3)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说一说气温的分布规律;(4)了解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在课程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早晨和中午的气温是一样的吗?你在暑假和寒假穿的衣服是一样的吗?学生马上就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说“当然不一样”。这个时候,教师趁机引入劳动教育的内容,询问学生:那你们知道以前的地理学家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是怎么做的吗?学生纷纷表示不知道,且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地理学家的劳动过程,告诉学生他们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人工观测的话,则需要在每天的2点、8点、14点、20点进行观测,十分辛苦,但是,最终获得的结果也是喜人的,可见任何科学探究都需要付出辛苦劳动。另外,为了进一步宣扬劳动精神,教师还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某地一个月内的日平均气温,让学生明确这些数据也是地理学家用辛苦劳动获得的,是他们不分昼夜、不辞辛劳,在一天内、一月内反复观测,才获得了这些精确的数据,供我们学习探讨。在课程最后,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让学生测量一下一天内不同时间的温度,通过亲身劳动获取数据,体会劳动的魅力。总而言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一节的地理知识,还从中感受到了劳动精神,初步树立了劳动最光荣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加强地理户外教育,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着较多的户外教育的内容,这些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好素材。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地理户外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考察等地理户外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劳动精神,享受劳动成果,最终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另外,教师需要加强对地理教材的研读,选择合适的地理户外教育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劳动能力,合理安排劳动任务,避免任务太难导致学生难以完成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学生劳动品质的养成。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位置和范围”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组织了地理户外教育活动。在组织活动之前,教师先分析了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即:(1)能在地图上读出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基于此,教师带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模拟了一次旅行。教师以当地的一座小山为此次的活动地点,带领学生爬山,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在旅游,要到山顶打卡,那首先需要知道的就是小山在哪里,如何描述小山的位置。学生停下脚步,纷纷陷入了思考,然后从小山周围的标志性建筑入手,完成了描述。教师又利用类比思维,引导学生描述了亚洲的位置,学生都表现得较为开心。最后,在爬上山顶以后,教师还进行了教学拓展,让学生自己动手搭设三脚架、放置镜筒,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教师通过组织此次地理户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外出旅游的基本劳动技能,如合力搬运物资等。同时,学生学会了使用天文望远镜,有效锻炼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劳动品质。

(三)制作地理工具,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劳动创新

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我国的劳动教育也要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制作地理工具,从而更好地认识地理现象,加深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获得全新的地理认知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还需要通过组织地理工具制作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并启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劳动创新中,实现智慧劳动。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节的教学中,涉及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这时,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启发,让学生搜集周围的废旧物品,如乒乓球、铁丝等,制作迷你地球仪。在此次劳动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纷纷投入到废品搜集和地理工具制作中。有的学生还自发成立了学习小组,进行了小组分工:有的学生负责整理大家搜集到的废品,从中选出可以使用的东西;有的学生负责制作图纸,将大家的想法汇总整理,最终形成完整的制作思路,保证地理工具制作可以顺利完成。最后,整个小组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迷你地球仪的制作。

再如,在学习等高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地理工具。为了保证学生的制作效果,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陶泥、锡纸。之后学生用锡纸捏出了山谷、山脊等模型,制作出了十分具有创意的等高线判读辅助教具。学生在制作地理工具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魅力,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积极进行劳动创新。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在教学内容上包含着较多的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这也为教师渗透劳动教育打好了基础。为此,教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从而树立劳动意识,完善自己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教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