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行而远之

2021-12-21 00:41张加萍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陆游文本课文

张加萍

《2017年地平线报告》曾预言今后五年基础教育的六大发展动向:增加学习的机会和便捷性、激励教学创新、开展实景式体验学习、跟踪和评估学业进展数据、促进教学专业化、普及数字化素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基础教育发展动向的预言也一一实现,学习方式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经历着变革,知识的获得更加便利,学习活动的形式不断丰富,学习的平台更为广阔。“翻转课堂““STEAM课程”等教学方式都让我们意识到:教育已经从传统的“课堂中心、知识中心”走向“学生中心、学习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我国小学生母语学习的重要载体,理应顺应时代潮流,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基。

一、依托网络,让课堂走向开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高年级课文一般篇幅简短,但它承载的知识信息却非常庞大,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反映出的人物情感,也可以是写作时代、创作背景折射出的文章主旨,它们都能成为学生研究课文的切入点。互联网拥有庞大的信息容量,而且更迭速度快,为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提供了最为迅捷的通道。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之作,全诗用一个“悲”字抒写了诗人渴望中原统一的心愿。这首诗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这样的理解仅仅是流于表面,单薄乏味的。只有深入了解陆游其人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800多年前詩人临终之际对国家难以统一的遗憾。

如果我们打开网页搜索“陆游”,能找到相关结果约1亿个;搜索“示儿”,能找到相关结果约3 600万个。可见,互联网是学生研读古诗的有力支撑,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有效渠道。

教学这首诗之前,笔者安排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搜集资料,有搜集陆游生平的,有搜集陆游其他诗作的,有搜集古诗创作背景的,有搜集重点字词释义的……上课前经过了解,学生搜集的资料80%来源于互联网。因为有了强大的网络信息的支撑,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台下的听众”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以其中一个片段为例———

师:刚刚不少同学都提到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从这首诗来看,他的爱国表现在哪里?

生:尽管知道“死去”“万事空”,却仍然为“不见九州同”而“悲”。

生:体现在临终时细细叮嘱儿子不忘把中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九泉之下的自己。

生:当时的陆游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是一位快要撒手而去的老人,他心心念念的始终是祖国的统一,他的一生就是爱国的一生。

师:为什么说“他的一生就是爱国的一生”?(稍作停顿)比如他不同时期的诗句。

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师:这是陆游20岁时的志向。

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师:这是陆游68岁时所作。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师:这是陆游52岁时的作品。

……

师:这些诗句若隐若现地书写着一个字———

生:“国”。

……

通过交流资料、自主研读和教师的引领,学生不难发现陆游的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幅慢慢展开的绚丽画卷,上面描绘着他从青年到临终由衷而生的一句句诗作,而这一句句诗凝结成一个大大的“国”字。有互联网为依托,再经过教师的穿针引线,学生对陆游的认知自然而然生成。

二、创设游戏,让课堂趋于灵动

未来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就要开始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应运而生,又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应用广泛,可操作性强,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锲而不舍的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单元复习课为例,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复习课文,就是在“炒冷饭”,过于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容易流于形式。如何让复习更有新意、更有成效呢?有人曾笑谈,要想不花钱让别人做某件事情,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叫作“洗脑”,但被动状态下的行为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第二种就是用“有趣”来调动此人的积极性,让他主动去做。闯关游戏恰恰就有这样的魅力。笔者曾经做过不少尝试,借助多媒体课件,按照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深层次的顺序设置成不同的关卡,让学生闯关复习。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对每一次的闯关游戏投入了十足的热情。他们在闯关开始前,争先恐后,跃跃欲试;闯关时,或凝神思考,或踊跃发言。当听到“恭喜你,答对了”,他们挑战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而“答错了,继续加油哦”,略带遗憾的语气让挑战者越挫越勇。不同的关卡、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在激烈而紧张的闯关游戏中,字、词、句,情景、情理悄然根植于心,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往往成功与失败就在毫厘之间,只有不生气、不放弃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方式。相较于“开火车”“击鼓传花”等传统游戏,融合信息技术的“丛林冒险”“勇攀高峰”等游戏融入了声音、图文等元素,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让学习变得更为有趣。因此,最高明的游戏不是让学生爱上学习,而是让他们根本分不清是“学习”还是“玩”。

三、借助媒体,让课堂触摸温情

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关注“语文核心素养”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细腻丰富的情感,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地填补了情感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的空白,增进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体悟到文本承载的情感,进而融入血液,成为内在需求。

《走月亮》一文呈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手走啊走啊,边走边看,边看边讲,边讲边想,高山流水、野草闲花、鸟飞虫鸣、田野果园、村落人语……一切的一切都与融融的月色、浓浓的母子情融为一体。课文笔调优美,充盈着诗情画意。然而,作为十岁上下的四年级孩子,他们的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可能还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时空的桥梁呢?课前,一首《月亮船》随手播放起来。童稚的嗓音伴随柔和的音乐在教室里慢慢弥散。一个,两个,三个……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沉浸到乐曲的情境中,或静静聆听,或轻声哼唱。上课了,同学们似乎还在回味。“这首《月亮船》让你想起了哪些画面?”静默良久,有的学生说:“我想起了夏天的夜晚,我和妈妈一起在楼顶数星星。”有的说:“那天,我生病了,就这样躺在妈妈怀里,她摇啊摇啊。”……“是啊,有月亮有妈妈是多么美好的事。这节课,我们就伴随着月亮去看看一个小男孩和妈妈的幸福时光吧。”顺势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品读、感悟、想象……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路美景,更多的是真挚淳朴的情感———自然之爱、亲人之爱、故乡之爱。

由于年龄、经验水平的限制以及时代的差异,很多时候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代沟的,如战争中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平凡世界中一花一草的美好,教师只有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探究情感奥秘,获得情感体验,才能引发情感共鸣。信息技术用图文、动画、音乐等形式,为学生构筑了一方多彩的情感空间,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涵泳文本,触摸情感,形成健全人格。

未来已来。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学校和教师是永远不可更替的存在,但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将更加开放,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成为整合全部教育资源的枢纽。教师需要努力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用信息思维来开展师生的学习活动,致力于新的变革并勇于探索。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行而远之,我们的教育才能行而远之。

猜你喜欢
陆游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除夜雪
初夏绝句
缘字诀·沈园
子遹不是陆游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