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科学性的哲学解释

2021-12-24 08:01孙东山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物质性生物学科马克思

孙东山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在学生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环境与知识的生成同步发生,这为生物学科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学好生物学不仅能让学生对生命世界产生全面正确的生物观,且对生物学科本身产生科学的认知,有助于其形成科学思维。生物学科科学素养的养成,需要“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1]。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看,每个学生都应当具备理性思维,但这却是现代教育亟需加强改进的“短板”。 生物学科本身蕴含丰富的马克思哲学元素,把这种哲学观念引入生物教学之中,能让学生用专业的概念与方法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并对生命的本质产生深刻理解。 生物学需要整体上区分生命与非生命体,“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整合作用与相互联系决定系统的性质”[2]62-69。 为此,本文运用马克思哲学解释生物学科的科学性,深度解释其物质性与运动性的哲学本质,并为当下的生物学科教学提供理论镜鉴。

一、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哲学思想以科学方式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结构”,并做出了合理的阐释,理清了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及演化规律。“生物个体性问题补充了其以往的实践缺失, 满足生物作为一个个体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情境化选择的结果,生物个体性是具有动态维度的情境化产物。”[3]115-119所以,马克思哲学对生物学科发展具有很强的普遍解释力,生物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自然环境等学科都存在着紧密联系,总是在一定的的跨学科关系的支持下协同发展。

第一,马克思哲学关于实体运动属性的阐释。运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通过对物质形态发生过程描述而奠定哲学发展的基础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这也是物质存在的重要前提。 运动是所有物质的基本状态,物质是运动的存在载体。运动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原则,既不能被创造也无法消除,运动的方式比较多,每一种方式之间存在着联系,且可以互相转化。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角度看,运动与静止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把握住二者的辩证关系,就能意识到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才是绝对的。 运动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哲学家们先是提出了朴素唯物主义运动观,然后又提出了机械唯物主义运动观,理论的变化与发展逐渐加深了人类对运动本身的理解,在对运动做出解释时,证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并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方法论倡导所有人分析问题时要具备发展的眼光,事物总是会向着光明、美好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存在波折,但总体发展方向不会改变。

第二,马克思哲学关于物质性的解释。在哲学范畴之中,人们肉眼所见的研究对象都属于物质,物质客观存在于世界之中,即物质不会对人的认识形成依赖,但总是客观存在于人的认知反应之中。 无论是生物电场,还是非生物电场,所有的一切都具有物质性,但其存在形态有所不同。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电场,但电场却真实存在,绝不是凭空臆测的,它由非实物粒子构成,属于特殊的物质。 哲学中的物质性具备三大特征,即可知、独立、唯一。 可知性就是指物质能让人认识并产生反应;独立性就是物质不会对人的认知形成依赖;唯一性则是指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物质形态,所有的具体实物都是独一无二的。 哲学中的物质性在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广阔的自然,都具备物质性。 一方面,物质性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自然界是按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其中的每一种物体都有独特的来源,但在物质构成方面具有一致性,在人类社会诞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在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绝不会因为人类的意志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物质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持续的物质发现及转化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人类灿烂的精神文明。 人类社会蕴含着大量物质能量,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离开了各种物质形态的支撑,人类社会则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物质构成要素比较多,例如人口、环境、生产要素等。

第三,马克思哲学关于科学性的解释。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性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能对人类的发展提供指导,也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科学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发展的科学原理,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尊重和发展个体自由,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和谐的群己关系。科学发展需要做到以人为本,要让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并且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科学发展观,既要把经济建设当成中心,也要实现与其他社会领域的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整体协同进步。科学发展观具有明显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体现在各个部门、各个领域之中,既要保证比例的合理性,也要增强结构的完整性,还要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协调、友好,为此需要对国内外发展做出统筹规划,促进社会结构的持续优化改进。 科学发展观本身应该体现出可持续性的特征,既要利用好人口资源,也要保护好环境,既要发展经济,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生物学科科学性与马克思哲学的同构性

物质性是生物的第一属性。 生物教学内容能体现出唯物主义特点,例如在生物进化论的指导下分析生物物种的起源。 从生物解剖学立场上看,男女的肋骨数量与结构是完全一致的,足以体现出传说与事实之间的差距,让人清醒地意识到人类不是由神创造而来的,而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4]470通过具体的生物事例的学习,学生能对唯物主义世界观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让学生对社会、自然、世界产生更为科学的理解。不管是自然界的构建者还是分解者,抑或是消费者,都参与到物质循环的过程之中。所以,马克思哲学思想真实地反映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其所具备的三大特性在生物学科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一,马克思哲学的运动性存在于生物学科之中。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认为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概念和思维本身中的对话、人与实践化自然之间的对话以及实践化自然本身中的对话,其研究方法是通过自然科学的对象化自然和形而上学对话而指引出来‘自然辩证法’的实践化自然和辩证对话”[5]5-13。 可见,运动是每一种物质形态的基本属性,在生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生物本身具有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属性。生物体的细胞数量是不可计数的,这些细胞发生着新陈代谢,细胞按一定的规则运动、发生化学反应。 由于构成细胞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不断有新物质取代了旧物质,现在的“自身物质”与日后的“自身物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生物体运动发展过程中,细胞通过各种有秩序的运动过程而诞生新个体,例如受精作用、个体发育等。 在某个地理空间之内,各类生物个体彼此之间形成了间接或直接的关系,逐渐演化出生物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并非保持不变,也会根据时间的推移发生变革,逐渐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化,最终成为顶级生物种群。 相比而言,丛林生态系统的波动并不明显,但也会有许多旧生物走向衰败,同时也有许多新物种的诞生,但其功用与结构的波动具有相似性特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保障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生物运动是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生物的新陈代谢存在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能体现出生物运动发展的适应性特征。

第二,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性存在于生物学科中。 生物知识在马克思哲学中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释原理。地球是一个由物质构成的世界,生物也是由物质构成的,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是由非生命物质同化而形成的, 正因为自然物质的演化才形成了各种生物形态。 所有存在于地球中的物质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生物体中的每一种物质形态都在时刻新陈代谢,保持整体生态平衡。 物质是生物的基本构成部分,生物系统离开了物质,生命就不会存在,而非生物界物质的存在,为生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生物最大的特征就是运动,正因为这一特征的存在,生物才能出现新陈代谢,每一种器官才能发挥出生理功能。生物规则使得生物活动变得有秩序、有规则,所有的生命物质都是在这样的规律支配下活动的,例如心跳、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在自然界中,生物体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构成的,这样的化学元素不只是存在于生物体之中,而是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之中。然而,生物物质中的化学元素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质相比在含量及结构方面存在差异,足以体现出生物与非生物物质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三,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存在于生物学科中。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性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同源性,其本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以人为本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使学生能在意志、品质、认知、情感等方面都能实现自由发展。 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科要阐释清楚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得到生态环境的支持,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 科学性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像我国当前倡导的保护环境、低碳绿色等。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大国,资源人均分配量较少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当前面临着环境污染重、生态脆弱等难题,科学发展观能改变我们的发展模式,并科学合理地解决生态环境及物种多样性等生存发展的棘手问题。

三、马克思哲学与生物学科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暴露了唯心主义的积弊,这种全新的哲学理论尽管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仍有一些观点被误导。所以,在生物课堂中向学生讲授的内容承担起正本清源的科学使命。 生物教学要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涉及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科学论证的思维习惯,建构科学概念和形成批判性思维”[6]。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受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眼界会得到拓展,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第一,通过生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哲学运动性的价值。 生物学科中涉及到大量与运动特性有关的内容,在学习生物课程之前,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为学习生物学科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然而,学生的这种感性经验较为浅薄,甚至会存在错误认识,由于这些经验都来自日常生活中,是他们亲身体验感受到的,他们会把这些内容当成“知识”,并对其坚信不移。 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揭示出生物运动发展特性,就能让学生对生物概念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不至于出现概念性错误。 最初接触新的生物概念时,学生极易把新旧概念相混淆,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出现概念混淆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列举运动方式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加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7],这样必定会从更深层次理解生物概念。

第二,要通过生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哲学物质性的价值。在自然学科中,生物学科占据基础位置, 其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科基本知识点及其背后的原理,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素养。 生物教学中的物质性观念能产生良好的育人价值,它能让学生形成科学发展观。“学科能力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一般性,学科能力要素的确定既要反映科学学科的本质特征,体现与数学、语言等学科的差别,又要以学科内容为载体,体现生物学科思维与认知的特殊性。 ”[8]97-103从智育视角出发,学生要想形成正确的生物观点,其前提就是要发挥出生物课程物质性的价值,在对地球生物的认知过程中准确把握生物学科的科学性。生物课程物质性观点能引导学生以正确态度面对生命,增强保护生态的意识,增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使命感。生物学科物质性能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无限的热爱,意识到自然与生物界之间存在的联系,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环保生活理念。 自然界中有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这些生物的外观、属性有所不同,都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现美感,这就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美学的魅力,体察生物体的外形与功用之间的和谐之美。

第三,要通过生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哲学科学性的价值。 尽管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个体占有量并不突出,因而承受着巨大的资源压力。 科学发展就是要理性、科学地协调好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既要让人们更好地生存,也要尽最大努力保护生态资源。 “在预科生物教学中增加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 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贯穿于典型案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9]154-155生物教学要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观。传统生物教学以讲授为主,却没有重视生物知识的内在意义。为此,要引导学生体验生物学的广博,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生物知识的学以致用。 在历史上,由于我们种植产量的低下,难以解决温饱问题,而盲目开垦荒地则引发了生态劫难。 当前,生物技术已经从最基本的选育杂交发展到了基因编辑层面,甚至在克隆人体器官。这些都是生物技术推动科学发展的体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最新的生物学科技成果,怀着敬畏之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学会思考人伦、生态、法律等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学科的发展包含运动性、物质性及科学性等深刻的哲学理论,为此,需要从哲学角度深度阐释生物与哲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哲学融入生物教学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也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完成知识层面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生物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对生物概念产生正确的认知,还要让学生对生命的发展过程产生了解,兼顾多方面的目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才能有所提升。

猜你喜欢
物质性生物学科马克思
马克思像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景观建筑设计的色彩研究
对生物学科复习的反思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