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

2021-12-24 08:01杨朝阳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高质量疫情

杨朝阳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2020 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克服小康社会建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疫情冲击,才能事半功倍,最终给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2017 年十九大召开,明确指出到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 经得起历史检验, 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1]147-148对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仅用三年时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体现出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安排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十九大指明“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0-11第一个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第二个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过程,但其实现都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基石。 因此能否在按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按既定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各项进程的展开。 中央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不能擅自拔高标准,也不能降低标准,即使任务艰巨也要夯实基础,“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只有基础夯实,国家发展的各项战略安排才能稳步推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10-11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民众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层面生活条件的满足,而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优美生态环境的多样化需求日趋旺盛,展现出需要满足的系统性、全面性。一方面是民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另一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直接影响、制约着民众需要的满足。用三年的时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实现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追求,也凸显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现任领导集体善于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敢吃苦、能吃苦,对我国发展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敢担当、能担当的魄力。

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脱贫攻坚非常必要,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其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由于区位、资源、发展优势、发展思路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绝对贫困问题在少数偏远地区依然存在,直接影响当地民众日常生活,而全面小康必须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绝不是少数人的小康,必须时刻保证、不断落实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66-67打好脱贫攻坚战对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1]37-38“一诺千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军令状的,只有脱贫攻坚这一项工作。 ”[1]154-155足以看出全党带领全国人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必胜决心,但同时也足以说明脱贫攻坚难度之大及其重要性。 特别是受疫情和世界经济下行的冲击,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度加大。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形势,我们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 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3]应对疫情冲击,报告中要求城镇新增就业900 万人以上,比往年下调了200 万至300 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也比2019 年2.9%的涨幅要高。 根据我国发展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思路。 对相关具体目标进行调整的同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始终没有变、标准没有降,依然坚持强调按照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即便在2020 年2 月份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 习总书记也依然强调:“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 ”[4]“到2020 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5]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 2020 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脱贫攻坚战收官。 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其实现也必将在人类反贫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毕竟新中国成立才71 年,改革开放42 年,加之我国底子薄、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稳定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实现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削减,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已属罕见,也为世界反贫斗争做出非常大的贡献、提供了宝贵的反贫经验。 2021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但脱贫是一个新的起点,尤其是在疫情防控依然呈现常态化趋势,国外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脱贫成果巩固的难度也增大了。如何防止脱贫后返贫,如何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变得越来越重要。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另一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克服诸多问题,面临的重大风险也非常多。有些在预料范围内或者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有经验可循的,只要我们小心应对多加防范总能化险为夷。但也有很多风险藏匿于某个隐秘角落或者只有随着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才能逐渐显现,很难防范,只能依靠睿智应对、机智化解。 但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的全新发展道路,纵然这条康庄大道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作指导、前景广阔,但仍不能否认很多时候遇到具体问题时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灵活化解。同时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逆全球化”现象依然层出不穷,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本身的固有矛盾,如何减少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冲击,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化解各种风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

污染防治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态环境的要求。不仅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直接受益,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支出,降低社会保障负担,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长远来看必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系统主体,很多时候在边界确定上难度很大,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重大环境污染问题追责难度大、责任主体难确定,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统筹,同时全民监管。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加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已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吞噬了社会的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6]37,马克思在两百多年前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作的判断和描述在当前经济危机再一次来临时依然准确,仿佛世界又退回到了两百多年前,不同的只是这次危机的破坏程度比以往更深、影响范围更广。

“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6]37即使在今天,西方各国克服危机能利用的手段依然还是要么“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要么“夺取新的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以及既有市场饱和度增加,重新夺取新市场难度极大,新的突破需要凭借科技创新,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方能在新兴领域拓展新市场,而且对国家整体实力要求较高。相比而言“消灭大量生产力”就变得更加可行,此次疫情引发的危机来临之际,西方各国依然是这样做的。资本主义各国不但消灭自身和与其同质化各国的生产力,还肆意抹黑、恶意中伤社会主义国家,比如我国,试图通过“甩锅”掩盖本国的各种丑恶。不可否认本次新冠疫情造成了流行性疾病方面的瘟疫与随之衍生的经济萧条的“双重瘟疫”同时并行,破坏力极大。

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中国反而逐渐显现出经济向好态势,大有冲出重围,沉重与希望并存之势。 虽然经济发展仍面临巨大的压力,从上到下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在新一轮的经济危机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凸显,中国依靠人民的力量再次创造奇迹,挺过了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期。 最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没有采取资产阶级惯用的“大量消灭生产力”的手段,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疫情防控和发展理念,秉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克时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维。 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破坏性”思维,社会主义中国为世界更多地展现出一种“创造性”的发展思维,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而不是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不利己,在经济萧条时期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曙光所在。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通过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更加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适应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及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积累和要素投入,我国人口红利优势减退、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中逐渐向上游进发,简单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向精细化高水平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支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覆盖领域、覆盖人数、覆盖区域都要全面、都要兼顾。相比而言,高质量发展不但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物质条件, 而且讲求依靠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靠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满足民众的需要,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本质。

第一,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标的发展”[1]238-239。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首先,强调依靠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全力攻关,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致力于实现关键技术不被“卡脖子”、不受制于人。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科技变革,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综合实力及大国竞争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国际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靠科技创新努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但能够有力应对外部威胁,更能够通过创新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新动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夯实了,其他各方面亦会不断发展起来。 其次,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高质量发展特别注重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相协调。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结构占比更趋合理,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的实施,城乡结构也得到极大改善,形成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 再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高质量发展是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的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同于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发展,注重资源集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此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27-28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宝贵经验,在与世界更加密切的关联互动中,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极大提升,有能力通过 “一带一路”、 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最后,共享成为根本目标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注重“少数人”的福祉和利益是有天壤之别的。 如在疫情出现时,我国始终坚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无差别救治。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众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42 年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也有了极大改善,但贫富差距大、生活水平提升空间高、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的现实依然存在,“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1]238-239。 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1]235-236。 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调整、改善、提升供给结构主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期适应需求结构的改变,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而若在供给结构不足的情况下一味刺激需求,将导致需求不断膨胀,加大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民众基本需求提出要求的同时,对医疗、教育、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等要求更高,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量和质两方面满足民众需求,力求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三,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 年10 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2021 年新年贺词中也指出“改革开放创造了发展奇迹,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7],始终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要求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即使在现今国际贸易中我国仍面临诸如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美国政府挑起的贸易争端等不利的环境,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随着我国在经济、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取得更多成就,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的中央,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开放的大门也将越开越大。 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内需潜力大、消费市场广阔,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也显著提高,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民众多元化需求,能够有效提振消费;通过国企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能够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只要“国内大循环”屹立不倒就能够在全球经济震荡中少受波及、减少冲击,按时、保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而利用好国内大循环的同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则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尽管有“逆全球化”因素,但中国与世界的关联互动日益密切,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将全球高端技术、资金资源、发展经验为我所用,既能不断倒逼国内落后领域深入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改革,又能积极“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深化自由贸易区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高质量疫情
战疫情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