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际性理论视角看国内婚恋类节目发展

2021-12-27 22:48王海霞罗子明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婚恋交友文本

王海霞 罗子明

(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 北京 010000)

一、国内婚恋类节目的文际关系演变

影视文化中的“互文性”是电视文本中重要的表征手段之一,而约翰·费斯克在《电视文化》中阐述的“文际性”可以说是“互文性”的前身了。他不仅将电视文化转化为方便我们解读的“文本”概念,并且在“互文性”理论中融入了新的阐释元素“类型”,任何电视文本的诞生、发展并非孤立的,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此,回顾国内婚恋节目的发展流变,从一开始以生活服务型为主导,变化为现在以观察类型和明星化为主导。如果说时代发展导致了国人婚恋观念的改变,那在电视文化的表现上,则是婚恋节目多义性的衍生。

(一)以生活服务宗旨为基础

费斯克认为播出的电视节目本身可以看作是电视文化的“初级文本”,它是由一些鲜明的、容易被辨别出的固定化要素所构成。1988 年山西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红娘》和1991年北京电视台推出了《电视红娘:今晚我们相识》这两档相亲节目,把“服务性”贯穿节目始终,观众能感受到的人物塑造、场景设置、对话风格、视听效果等,都有一定的程式。例如演播室拍摄和室外拍摄相结合,环节设置较为单一,主要内容就是参与节目的征婚者的自我介绍和简单的择偶要求,并穿插他们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的片段,类似立体的相亲广告,体现出以相亲择偶服务为主的明确导向。虽然目前新阶段的观察类恋爱节目明星化、娱乐化意味比较重,但不能否认,《怦然再心动》中王琳、王子文等熟龄女性参加节目的初衷,也是带着明显的“相亲交友”属性。“服务性”宗旨是节目创作的基础,这是婚恋节目的不能轻易变动的标签之一。

(二)以借鉴海外真人秀节目为过渡

2010年,江苏卫视推出的《非诚勿扰》可以说是一档国民节目,收视率甚至一度超过《新闻联播》。实际上《非诚勿扰》并非原创,而是借鉴了英美相亲真人秀节目《Take Me Out》,节目流程也近乎相似,也是一位男嘉宾对24位女嘉宾,但《非诚勿扰》成功地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例如在最后想了解的女嘉宾的资料中包括家务能力、兴趣爱好等,加入了中国传统婚恋中男女双方比较看重的一些条件。《心动的信号》也是买下了韩国原版《heart signal2》的版权,定位于恋爱社交推理的真人秀,在进行本土化改良后,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与费斯克的水平文际性中“改写”概念的阐述相关联,世上没有最终的文本,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才有了新的意义。这些婚恋节目的初级文本之间相互影响,就展现了婚恋节目中蕴含的真人秀元素开始增加,节目的发展流变也得以把握。

(三)以娱乐化、明星化为主要趋势

真人秀赢得市场认可的一点,就是它所承载的娱乐化元素。《非诚勿扰》节目前期,孟非和乐嘉的默契幽默又富有共鸣的主持和解读,为节目增彩不少。节目中流传出来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婚恋价值观,引起社会较大争议。同时女嘉宾的“作秀风”、牵手成功率低等,也让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导致“速配”式的相亲交友模式逐渐被《心动的信号》这类观察推理类的“慢”交往模式取代。正如费斯克所认为的,现实中没有最终的文本意义,在观看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我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它与其他电视节目的关系来进行理解。节目类型的不同,内在元素的多样化,使得电视节目转化而成的文本,在现实中也不存在任何最终的意义,只能把多义性的概念推向极端。综艺节目娱乐化的裹挟下,湖南卫视推出的《女儿的恋爱》《怦然心动》分别就是在《心动的信号》纯素人恋爱交友的基础上,衍生为观察明星情侣的恋爱日常与观察轻熟女明星与素人的配对交友过程。如此明星化的包装下,婚恋节目已逐渐脱离单纯的素人模式,电视文本多义性衍生的同时,“明星”+“爱情”的双重戏剧要素,成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主要手段。国内婚恋节目发展流变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初级文本的电视节目本身和次级文本和三级文本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媒体对于节目的引导和评价与观众对于节目的反馈,不仅成为影响婚恋节目变化的重要因素,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婚恋交友观念。

二、国内婚恋类节目背后社会观念变化的变迁

婚恋观是个人对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宗族纽带这一制度的基本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整体发展在思想意识上的一种映射。央视财经《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结果显示,从情感关系看,幸福感比例最高的人群是有恋人但还没结婚的人们,其次是已婚人士。这在一定程度表明有伴侣的人群更幸福,排名第三的则是单身人士。国民对于幸福感的渴望和追求,使得婚恋类节目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国内婚恋节目的走向的分析和观察,将婚恋节目背后社会观念的变化,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交友软件崛起,父母角色淡化

随着初婚年龄的推迟,不婚比例增加,父母对于子女的“催婚”成为热点问题。此时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速配”模式的相亲类占据主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恋文化中重要的一环,“相亲”这样的活动往往也带有男女双方家庭的考量。《非诚勿扰》的升级版《新相亲大会》就增加了男女嘉宾父母双方的出场,在子女的择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据珍爱网发布的《2019 年一季度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第四次单身潮,在一二线城市中的年轻人工作生活往往处于独立的状态,与父母分开,自主意识较强。探探、陌陌这类自主交友APP,成为2020年社交移动产品用户活跃规模的第二梯队,90后更注重另一半是否和自己有共同的话题,以及伴侣与自己精神上是否合拍等现实问题。湖南卫视的《恋梦空间》等观察类的恋爱交友节目淡化了父母角色,更关注自我在个体层面追求爱情的过程,节目设置的1-3个月的相处,打破以往半小时的“速配”模式,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情感状态。

(二)情感真实流露,“爱情”内核多元解读

在情感关系中,“真实”是必需特质。长时间的摄像记录状态下,素人很难作假,往往保持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例如在《遇见你真好》中,郑晓雯为喜欢的廖锡荣偷偷送感冒药,怕被发现害羞地躲起来深呼吸。这种真实的状态让观众仿佛看见了自己面对喜欢的人小心翼翼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会对素人们进行自我性格的投射,所以会继续像追剧一样想要了解每个素人的情感走向。除此之外,2021年湖南卫视推出的《怦然心动》,将目光进一步聚焦在轻熟女明星的爱情观和勇敢寻找爱情的心路历程上。费斯克的水平文际性也表明了同一类型的电视节目在大众视角之下,也会有一些新的解读和迎合形式。婚恋类综艺节目的参加对象从素人到明星,从年轻群体到成熟独立女性,这些新的解读能避开或重新指导为主流市场或性别力量结构服务的文化方式,起到提升和组织文际关系。特别是初级文本之间关系的作用,让婚恋节目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模式,在分众化和娱乐化之间寻找平衡。

(三)影像景观渗透现实,“小资”情调成象征符号

景观理论出自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媒体对形象、商品和戏剧性事件的展现,实际上影响消费社会的发展构造;反之,消费社会影响媒体的景观构造。德波认为:“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一理论揭示出在当下视觉感官主导的消费社会中,影像不是把真实生活转化为视觉形象,而是渗透并控制着真实生活的力量。目前“90后”和“00后”等群体的恋爱构想似乎正在被《恋梦空间》《心动的信号》等节目展现的景观所影响。首先节目选择嘉宾居住的场景浪漫并巧具匠心,为素人或明星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恋爱环境。其次节目滤镜和文案也是清新文艺的风格,在游戏规则的设置上朦胧的感觉与心动的触动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嘉宾俊男靓女的画风,本身较高的教育素养和生活细节上的品味,影像景观下,为观众呈现出的荷尔蒙气息是美好的,看不到那些现实又庸俗的趣味。他们成为媒体文化的偶像式符号和日常恋爱生活的象征,现实中的那些压力与焦虑似乎没了踪影。这些都满足受众对美好爱情的解读和向往,把握住了受众对“真”与“美”的需求。

结束语:

借助费斯克的文际性理论,可以看到婚恋节目的发展流变,是与时代的观念紧密契合的。婚恋节目文本的互动和变迁构成的电视文化,正在被影像景观所重构。国内婚恋节目的发展日趋成熟,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未来也仍将会立足不同群体身上关于“爱情”这一命题的多种情感共鸣。但也要注意,国内婚恋类节目应当在展现不同社会群体婚恋需求的同时,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节目展现的爱情观对观众产生误导。

猜你喜欢
婚恋交友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孔子论交友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交友天地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