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现实真情境,强化素养深考查
——例谈山东新高考题型变化对高考复习的启示

2021-12-28 11:16山东郭传斌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山东文言文

山东 郭传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刚取消时,很多高三教师感到茫然失措,2019年底的山东模拟考试更是让考生大呼不适,教师也是一片哗然。但很少有人平心静气地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考?这样的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2020年的新高考平稳落地,有三大题型发生了变化,对此,笔者将做一些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阐述对新高考理念的理解,以期对高考改革方向和命题趋势做出一定的预判。

接下来,笔者就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及之前的模拟考试卷中出现的变化做一次综合的梳理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Ⅰ:从“非连”到“混编”

近几年全国卷试题一直在做现代文阅读考查形式方面的探索,由最初的选考,到取消选考,明确分类,确定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三种文本类型,再到2017年第一次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人跟紧时代步伐,不断优化考查方式。2019年底山东模拟卷出现了一个重大调整:现代文阅读变成了现代文阅读Ⅰ和现代文阅读Ⅱ,且不再标注文本类型。当时大部分师生的关注点在第二篇阅读由以前的小说、散文变成了现代诗歌。这其实不是关键,这次的诗歌考查只是在提醒广大师生,文学类文本不是只有小说、散文,现代诗歌、戏剧都属于现代文的考查范畴。

需要师生特别关注的应该是结构上的变化,第一篇现代文阅读虽然从形式上可以看作“非连续性文本”,但其实考查内容已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其一,2019年山东模拟卷中现代文阅读Ⅰ的三则材料在文体上难以做出明确界定,这说明命题人已经不再考虑文体界定问题,从分类走向“混编”,而这也符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阅读现实。“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正是这一类题目的出题依据。现实中的阅读其实是很难准确区分类型的,通过“混编”这种考查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这应该是高考语文阅读考查的一大变革方向。虽然2020年新高考出于保持稳定的考虑在命题时有所保留,但之前的模拟考试已经预示了变革趋向,相信山东新高考在未来几年必有进一步的革新,极有可能会出现多类文本“深混”的考查形式。这种变革符合现实情境之下的阅读实际,一定会稳步推进,并逐渐贴近现实,重点考查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二,突出对“论证”能力和理性思维素养的考查。《课程标准》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论证”能力的培养。2019年山东模拟考试卷中第3题“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和第4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以及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4题“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都从概念、推理论证等角度体现了这一点。

虽然模拟卷对题目深度和辨识度的控制还不太理想,高考题的相关试题形式又有所回调,但笔者认为“混编”文本的基本走向和思维考查的强化趋向是明显的,未来的变革趋势是相对确定的。

二、文言文阅读:“言”“文”找平衡,倡导真阅读

文言文教学是“言胜于文”还是“文胜于言”,这是语文教学中存在争议的一个问题,但在高考考查中却不存在这样的争议。虽然高考时有变化,但基本都在文言知识考查的范围之内。由于全国卷这一高考“指挥棒”的引导,日常文言文教学也大都停留在文言知识层面。北京卷曾经做过一些文言文阅读考查方面的探索,2020年山东模拟题和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也许是借鉴了北京卷的经验。山东模拟卷第14题“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14题“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两道题的难度都不大,考生只要对文本有基本的理解就可以找到相关信息。但这两道题的得分并不乐观。新题型对于引导师生共同进入真正的文言文阅读状态、纠正以往的重“言”轻“文”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情境下的文言文学习与应用不是只需要我们弄懂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就可以,实际上无论是学还是考,都在不自觉地向“知识”方向倾斜,还文言文以“真阅读”,“言”“文”并重,平衡发展,方是正道。不过,现在的文言文阅读题在考查真正的阅读能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命题人需要在把控好难度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向现代文阅读的某些题型靠拢,这应该是文言文阅读改革的方向。

三、写作:取真情境,辨真问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核心要义有两个:一是设定具体情境,倡导“交际语境写作”;二是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作文命题也往往在这两个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即情境设定常常容易趋向于“假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设置抽象化甚至虚化,导致学生解决问题时有能力无动力。2019年山东模拟试卷的作文题抓住“手机该不该进校园”这一热点问题进行讨论,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的作文题直击“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二者都紧密贴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身在其中,心置其处,参与热情高涨,写作动力增强,思维向更深处漫溯,真正实现了良好的“任务驱动写作”。

再者,“手机该不该进校园”这一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学生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亦立足于现实情境,避开了可能出现的抽象议论说理,圈定了具体的思辨空间。这种具有具体情境的试题,一方面节省了考生审题的精力,另一方面又能够给考生留有足够的思辨空间,激发考生的表达欲。其中的思辨又明显指向辩证分析思维,不管是“手机该不该进校园”,还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都要求考生辩证思考,否则议论说理时就难免局促,难以具体展开。《课程标准》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作文命题全面体现了语文素养要求,而且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辩证分析。下面请看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优秀作文《所爱隔山海,人心暖相系》片段: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距离的拉开,折射出全国人民顾全大局的规则意识;联系的密切,反映了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的巨大凝聚力。

拉开距离,阻断病毒的传播,防疫工作方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距离的拉开正是严明的规则落实、落细的生动写照。武汉封城、商场停业、影院关闭、网上办公……顶层设计科学严明,基层作风雷厉风行,保持距离的宏伟画卷在华夏大地徐徐铺开。小区门口的测温枪、餐馆里的公勺公筷、出行必戴的口罩,终将成为这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其背后的规则意识也必将深入人心。

密切联系,全国上下一盘棋,中国方能凝聚精神、集中力量,战胜疫情。“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钟南山激动哽咽,心系武汉;“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援鄂医疗队的铮铮誓言萦绕耳畔;“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友好邻邦互援互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私奉献。疫情中的联系,是中华民族镌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是家国天下的世界观、大局观,必将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联系与距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筑战胜疫情的屏障。社交距离的自觉拉开,使人们更容易构建起心灵之间的联系;而心灵之间联系的建立,又能使人们的心态趋于平和,便于人们拉开距离。距离与联系并行,既“路留一步,味让三分”,又“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战疫方能告捷,民族复兴才会未来可期!

该考生从“拉开距离”和“密切联系”中分别提炼出“规则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两个概念,并各自阐述,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把对立的二者统一起来:“联系与距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筑战胜疫情的屏障。”并由此引申到对未来的展望——“民族复兴才会未来可期”。考生强有力的辩证思维可见一斑,“真”的力量切实可感。

新高考之新就在于求“真”务“实”,唯“真实情境”方有真力道,务“真正问题”才见真功夫。

猜你喜欢
现代文山东文言文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文言文阅读专练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梳理文章写作思路——现代文阅读结构类题型指津(二)
会背与会默写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