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立德树人功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0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真题分析与备考指导

2021-12-28 11:16浙江陈文武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浙江

浙江 陈文武

文言文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题一直以来遵循“稳字当头”的原则。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自主命题的试卷,文言文的选材、分值和题型都基本保持长期稳定。3套全国卷都是以3道客观题分别考查断句、古代文化知识和文章内容理解,1道主观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浙江卷则是3道客观题考查实词、虚词和文章内容理解,2道主观题分别考查断句和翻译。2020年浙江卷文言文试题整体呈现出“大稳定,小创新”的特点:“大稳定”即选材稳定、题型稳定、分值稳定;“小创新”即命题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突出关键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卷在文言文命题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趋势,即强化立德树人功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对落实新课标的一种积极响应,也是对深化教育招生考试改革的积极践行。

一、强化立德树人,发挥以文化人功能

1.文以载道,选材注重育人功能

文言文一直被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这是由其自身文化特点决定的。换言之,文言文作为汉语的一种形态,本身就具有文化价值,对文言文的考查也就有了文化属性。加之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们更是把“文以载道”这句话奉为圭臬,这就使古文不仅仅作为一种文体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传“道”的工具而存在。这个“道”即是儒家知识分子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从现代视角来看,“道”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应当批判继承。高考命题应充分发掘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巧妙融入试题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光照亮青年心灵,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从试题的选材维度看,2020年浙江卷在文言文阅读部分选择了宋代张耒写给曾巩的一封书信,而2019年则是明代王世贞的《〈宗子相集〉序》。无论是书信还是序文,浙江高考近年来的文言文选材都比较稳定。从体裁上看,涉及序、书、跋等多种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文章体裁,多以记叙和议论为主,行文流畅,观点鲜明,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所选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外乎讨论文章大道与为官处世之道,流露出很强的人文气息。总体而言,浙江卷的文言文选材符合高考对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属于文质兼美的佳作,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2.培根铸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单就体裁来看,书信作为一种极具传统文化气息的文体,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成为一种特殊的沟通交流媒介。便捷的通讯手段使人们对书信已经感到极为陌生,将书信作为命题材料,本身就具有一种文化意味。从文章内容看,2020年浙江卷的文言文《上曾子固龙图书》是一篇讨论“君子之文章”的、具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张耒在文章中不仅就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曾巩进行了交流,还将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文章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他们的文章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文章”,不仅仅在于其质朴流畅的文章语言,更在于他们深邃的思想和深厚的道德修养。这种论调恰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极力推崇的“文如其人”,也符合孔子主张的“言行一致”的君子之风。

所以,这篇《上曾子固龙图书》不仅仅是一封文人间交流文章技法的作品,其中更有对“文以载道”的诉求。自孔子提出“兴观群怨”以来,儒家知识分子便高举“道德文章”的大旗,无论是韩愈倡导“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还是明代的前、后七子以及唐宋派,抑或是绵亘古今的桐城派,“道”始终是士大夫写文章的最高标准。高考命题选择这样弘扬正气、砥砺节操的文章,可谓用心良苦。

二、落实核心素养,考查学科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可见“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自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心所在。从2020年浙江卷文言文部分来看,这三种能力都有涉及。

1.侧重信息筛选,考查阅读与鉴赏能力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海量的信息,要想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学会信息筛选是关键。

2020年浙江卷在文言文部分对这一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第16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这道题不仅涉及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更涉及对文章的赏析,如A项:“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既有原文内容的再现,也有对作者情感倾向的判断,需要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与判断。B项中“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涉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鉴赏。C项中“认为语言无论华美、简朴、迂曲还是疏荡”和D项中“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则涉及对语言风格的赏析。所以第16题的考点是比较密集的,学生首先要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这一点涉及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其次还要判断作者观点、鉴赏文章语言风格。可见,第16题对关键能力的考查是综合性的。

2.突出真实情境,考查表达与交流能力

《课程标准》在命题上强调要“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这一要求在2020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题中主要体现在对实词、虚词的考查和翻译题上。因为汉字表意的灵活性与丰富性,对实词的理解必须要结合其所在句子上下文的语境,脱离具体语境去理解实词的含义是不够准确的。比如第14题的A项“惟其言不浮乎其心”中的“浮”字在此语境中用作动词,结合上下文语境,此句后文为“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意思是“因此根据他的文章来推究他,那么(他)潜藏的道德心志,就不可以潜藏了”,据此推断前文的意思应该是“言”与“心”要一致,故“浮”可理解为“超过”,“显现”的解释错误。

在翻译题中,试题所给的两个句子的理解难度并不大,但是要结合文章语境去理解,比如第一句“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其中没有难以理解的词,涉及的实词主要是“行事”和“考”,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行为事迹”和“考证”,整句话翻译出来就是“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第二句“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涉及实词“学者”,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韩愈的《师说》中有同样用法,即“古之学者必有师”,意为“求学的人”。此外,第二句还涉及一个宾语前置句“惟古之求”,译为“追求古文”,整句翻译为“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整体来看,这两个句子翻译难度均不大,只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便能译出。这两句话也与张耒在文中反复强调的中心观点有关,那就是写文章要能体现“德”,即“言德合一”或“文以载道”。张耒认为欧阳修的文章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文风,且能引领当时的文坛风气,由此观之,本句赞颂了欧阳修引领当时文坛追求“文以载道”的“复古”潮流。

3.立足教材范式,考查梳理与探究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体现为对语言的梳理与探究的能力,2020年浙江卷文言文中涉及语言梳理与探究能力的应当是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

第15题考查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较好地体现了对梳理与探究这一关键能力的考查。A项中第一个“乎”相当于“于”,是介词;第二句则是《赤壁赋》中的原句,“乎”是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B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出自《逍遥游》,是结构助词,“的”。C项中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并列;第二个“而”出自《鸿门宴》,也表示并列。D项中第一个“于”是介词,表趋向,可不译;第二个“于”出自《六国论》,是连词,“和”。“乎”“之”“而”“于”这四个虚词均是常见的文言虚词,所以试题并非刻意为难学生,而是通过两句话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在语境中更好地理解这些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命题趋势的思考与备考策略

1.命题趋势预测

文言文作为“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很好的载体,从体裁到内容,均能很好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高考命题的趋势来看,浙江卷在文体选择上是多元开放的,体裁包括书信、序、跋等多种应用性文体。在这些文体日渐式微的当下,选择这些文体的文章作为高考试题命题材料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文化传承。在体裁、内容的选择上,浙江卷一直注重人文情怀,所以从体裁到内容,浙江卷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是极为坚定的,相信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号召之下,未来浙江卷的文言文命题依然会坚持这一方向不动摇。

不过,考虑到浙江省将在2023年使用全国卷的特殊情况,未来两年的命题应当会加快向全国卷的命题形式靠拢,以便给考生适应的空间。参考2020年两套新高考卷,未来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形式或许会有一定的变化。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在文言文试题中增加了一道主观题:“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笔者以为这种试题的出现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综合考查”的呼应,这类试题既涉及“阅读与鉴赏”,也涉及“表达与交流”,而这一切又都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读懂”的基础之上,当然这种试题也是对于“测试形式要创新”这一要求的有力落实。未来浙江卷是否会出现这种题型不得而知,但是师生应对这种主观题型保持警惕。如果将2020年浙江卷第16题的“概括与赏析”改成主观题来考查,未尝不是一种创新。

2.复习备考策略

鉴于2020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特点,笔者以为针对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应当以“扎根课本”“立足语境”“突出能力”为原则。

“扎根课本”即牢固掌握教材中文言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在复习中要做到词不离句,并采用化整为零、举一反三的“类聚法”进行知识点的识记。例如虚词“而”,其常见用法散落在很多文章的典型例句中,在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比如“表示承接关系”的用法有“拔剑切而啖之”等,“表示修饰关系”的用法有“弃甲曳兵而走”等,通过类聚法可以将词语的一些典型用法进行同组记忆,大大提高识记效率。

“立足语境”即解题时一定要回归文本语境,做到“瞻前顾后”,要引导学生树立“一切问题都要放在特定语境中解决”的意识。无论是实词的推断,还是虚词的理解,抑或是语句的翻译,脱离了具体的语境,理解起来势必会出现偏差,尤其是涉及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灵活多变的情况,更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为此,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代入法”进行解题。例如实词题可以直接将题目所给的解释代入语句,如果整句句意通顺,合情合理,这便是正解,反之,则为误解。虚词题可以借助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其代入试题所给语句进行检验。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浙江
Mother
Task 2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试论对外汉语虚词教学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