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素养的再认识

2021-12-28 11:16宁夏马开放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素养思维

宁夏 马开放

创新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成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创新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完善和延伸。而语文课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窗口,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创新素养,这是构建师生创新合作关系的前提

创新课堂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的思维技巧和课堂驾驭能力,并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符合教学要求、满足校情和学情需要且行之有效的创新素养。

首先,教师在观念上就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做一名创新型教师,能够时刻走在教育的前沿,紧随教育的前进步伐,满足社会新形势下教育变化的需求。一名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所教授的科目不应局限于课本,涉猎的范围甚至可以包括工、农、商、学、医等领域,由单一的“一家之言”向“百家讲坛”转变。

其次,教师应充分结合“互联网+教学教研”的网络教学模式,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大胆开展课堂互联网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授课,通过音、形、声、色、光等特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拓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外延。

再次,教师应重新界定在课堂上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教师首先应尝试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进行互动,产生共鸣。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甚至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捕捉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的行为,教师要加以表扬和肯定,助力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能够帮助学生活学致用,乐学致远。

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满足语文教学实践的需要

语文重在读与写,而读和写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言为心声,鼓励学生用语言去表达,才能最大化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价值。

例如,在学完《雷雨》这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自编自演,邀请几名学生扮演《雷雨》中的主要人物,根据周朴园、鲁侍萍、繁漪等人的形象,模仿他们说话的动作、语气和表情。这样将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生活中的人和事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再使艺术回归生活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更“接地气”,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改编课本剧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由想象,不要陷入思维定式。表演课本剧并不是机械地搬运课本,而是创造性地活化课本语言,丰富学生的语文积淀。

因此,作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课本剧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在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仅要找出“好学生”的弱点,还要能够发现所谓的“后进生”的闪光点,从而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发掘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个性,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匹配图画。为诗配画,给画提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让学生在把握古诗内容、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绘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一个会绘制沙画的学生在学习完这首诗后,利用道具,伴随着音乐作画,不一会儿,一幅沙画就通过投影呈现在大家面前:绵延起伏的群山,一轮淡黄色的夕阳悬在空中,孤雁盘旋起伏,一座孤零零的坟冢迎着夕阳而立……诗配画能够让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和喜欢画画的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总之,诗配画的创新过程就是诗文与画意“融合交汇”的过程,也是学生想象、实践、创造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四、课堂群体性探究,有助于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研讨能力

群体性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方法。群体性探究最直接的实施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疑问并总结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

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教师展示了如下问题:1.题目向读者透露了哪些信息?2.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3.题目的关键字是什么?4.为什么要“退”,怎么“退”,“退”的最终结果如何?针对以上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每人认领一个问题,以文本为基础,先自行思考,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效果更好。

成立小组之后,每个小组设置一名小组长,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组长可以带头发言,组员可以纠正或补充,使答案更加合理完整。也可以在各个小组充分讨论后,采用小组抢答模式回答同一个问题,抢答成功且回答准确的小组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每月末,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反馈总结的时候,对于积分最高的一组或较高的几个小组进行奖励(如颁发奖状、发放小礼品等)。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使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又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从而让学生学会交流,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创造性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充分发挥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全面发展,创新能力也能在课堂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指导学生习得方法,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创新素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要随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让学生对语文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