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辏分论点,谨防“游离偏”

2021-12-28 13:35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事例论点英雄

陕西

论述“游移”,说理“疏离”,论据“跑偏”,这些是考场议论文的常见问题,也是学生平时写作中不易纠正的痼弊。且不说全文偏离主旨的跑题会造成“满盘皆输”的悲惨结局,即便是某些段落在论述时有所“游离”,也会使整篇文章黯然失色。

不少学生会在写作议论文时通过设置分论点的方式来展开论述。这样做的好处有三点:一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二是说理具体,避免空泛;三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但是学生在论述分论点时,时常会出现“游离偏”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写作之前缺乏全盘规划;二是素材积累有限,写作时,只能想起哪个写哪个;三是缺乏思维的聚焦性,不善于定向叙述和分析,甚至有时会不知不觉转换话题、偷换概念。

下面是《成功贵在坚持》一文中的一个段落:

坚持不懈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这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的父亲去世;14岁时辍学,他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了年龄参军,军旅生活却处处不顺心;18岁时他结了婚,可还不到两个月,妻子就变卖了他的家产离开了他。后来他开过加油站,卖过轮胎,却都以失败告终。眼看着人到中年,一辈子都快这样过去了,而他却一事无成。直到65岁那年,他收到了第一份社会保险——105美元,他用这笔钱开创了一项崭新的事业,98岁时他的事业大获成功。他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山德士先生似乎一生都处于逆境之中,可是他每一次都勇敢地面对这些困难,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坚持,最终取得成功。

这一段首句即为文章的分论点,但后面的论据却未能紧紧扣住这一分论点。从这一段叙述的事例来看,偏重于讲述哈兰·山德士的人生经历,叙写他在人生不同阶段遭受的挫折和打击,却没有体现出他是如何“勇敢地面对”的;从对事例的分析看,虽突出了人在逆境中的勇敢和坚持,却又未能表现这些勇敢和坚持对他“意志”的“磨炼”有何作用,因此,整段文字无论是述还是论,都有顾此失彼之嫌,未能与分论点互相印证。

其实,即使是高考优秀作文,也难免存在论述“游离”的问题。下面是2016年吉林某考生《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文中的片段:

第三,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实践能够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时时需要语文。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有效提升语文素养。试想,如果没有十几年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语言艺术,侯宝林怎能成为相声界的大师?如果没有几十年用心体味、用心品读中外诗书,季羡林怎能成为学术界泰斗?“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堪称“生活实践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的最好注解。

该段观点明确——生活实践能够提升语文素养,但文段中列举的侯宝林、季羡林两个人物事例,明显偏离了这一观点。侯宝林“十几年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季羡林“几十年用心体味、用心品读”,都是在突出二者坚持、勤奋、专心等品质,这跟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无法证明分论点。所以,这两个人物事例不具备说服力,属于偏离观点的无效论据。

那么,该如何纠正分析说理时的“游离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意识,优化思维

在确定了每一层或每一段的分论点之后,学生在下笔行文时,就应当始终提醒自己务必围绕分论点进行论述,以分论点为核心,辐辏聚焦,使自己选取的事例和对事例的分析紧密关联。选取事例时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尽可能选取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事例,但叙述和分析事例时一定要运用聚焦思维,让每一个句子都具有“向心力”。下面是2020年2月21日《人民日报》时评文《筑牢疫情防控的“社区防线”》中的一个段落:

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还需要创新基层治理,凝聚防控合力。①如今,信息化发展迅速,很多社区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人员摸排,甚至用无人机检测体温;②家庭医生通过电话、App、微信开展咨询,随访密切接触者。③这些手段大大加强了社区力量,使社区防控工作更加高效。④同时,社区防治和医院救治高效协同,才能形成应对疫情的强大合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这一段的观点句(首括句)有两小点:一是“创新基层治理”,二是“凝聚防控合力”。论述部分的①②③句,照应第一点,④句照应第二点,使内容更完整、结构更严谨。“创新基层治理”是一个较大而且空泛的概念,作者选取了具体的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人员摸排,无人机测温,医者通过电话、App、微信咨询密切接触者等事例,准确阐释观点。这段论述不论是结构上的照应,还是内容上的列举,都显示出作者严谨的思维品质和聚焦扣题的行文意识。

二、举例文字要围绕观点

议论文少不了事实论据,而每一个事例的作用和意义又是多样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旦选择了某一事例,在叙述分析时就应该始终抓住最接近论点的角度来写,使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如2018年陕西高考优秀作文《切莫忽略》中的一个片段:

有耳的人便听罢!切勿忽略经济繁荣后科技滞后的弹孔。

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春风吹生了高楼大厦,春雨催亮了万户灯火;黄浦江上,工厂中的齿轮摩擦出未来的声音;三角洲中,自贸中心的外商们跃跃欲试,想要把市场经济激活。一切似乎都在走向繁荣昌盛,直到技术壁垒将梦想阻隔。

中兴被美国制裁,生物打印机专利被全盘收没,我们震惊地自我审视,这才发现攒了“一身肥肉”后竟手无寸铁。所幸我们还拥有未来,于是我们喊出“迈向制造强国”的口号,于是我们抛出吸引人才的橄榄枝。

上面三段文字,第一段是分论点,后面两段都是事实论据。第二段所叙述的高楼大厦、万户灯火、工厂的齿轮声、市场经济等,都围绕着“经济繁荣”展开。而第三段的中兴事件、生物打印机专利被收没等,则体现了分论点中“科技滞后的弹孔”。两段文字,事例虽繁密,但都从不同方面对分论点做了完整的阐述。

三、说理文字要强化论点

分析说理要防止“游移偏”,最有效的一招就是采用“高频词”法,就是将分论点中的关键词作为“靶标”,使其反复出现在论述中,使之不断得到强调和突出,成为引人注目的“高光点”。如2019年安徽优秀作文《勤自手边起,劳动兴家园》一文,在紧扣分论点这一方面就颇有代表性:

于国,劳动为兴邦之基。你们可曾听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二字,终要落到劳动上。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也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凭的是劳动中的不断探索与提升,靠的是数年如一日的不懈坚守与勤恳。若无劳动者,哪来港珠澳一桥连三地、创造世界第一的辉煌?若无劳动者,哪来华为公司绝地反击、惊艳全球的骄傲?若无劳动者,哪来“一带一路”上共筑复兴梦的欢歌?国家发展需要劳动,尤其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劳动。

本段以说理为主,首句明确分论点,后文围绕“劳动”与“兴邦”的关系,从正反(假设说理的三个问句)两个方面展开。“劳动”“实干”“兴邦”“国家”等词多次直接或间接出现,显示出考生极强的“辐辏分论点”的意识。句句不离“劳动”和“国家”,这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高频词”法。

四、以段为点,坚持训练

除平时的考试之外,学生在自主写作时,可以只写一段或几段,不必成篇。在确定一个观点后,可依照常规段落的“起始—展开—终结”的模式,起始部分先提出观点,展开部分可以通过选用事例与事例分析相结合来重点培养聚焦思维和辐辏分论点的能力,终结部分用一句话收束观点。多练习写作这种结构闭合的段落,可以有效纠正论证时思维“游离偏”的问题。

【病文诊所】

下面这篇文章,在内容的辐辏上存在几处瑕疵,阅读时,请根据问题提示做出判断和修改。

英雄是怎样炼成的

王 含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

——题记

能够被称为英雄的人,一定是曾经在你心里播下过某种神奇种子的人,并且这颗种子也随着你的成长,变换着不同的模样。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英雄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英雄,默默无闻。

从小就没少听姥姥和姥爷讲当年那些英雄故事,什么王二小啊、黄继光啊、董存瑞啊……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听多了这些英雄的事迹,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我也形成坚强倔强的性格,我崇尚侠肝义胆,仰慕见义勇为者。(问题1:想一想,写自己的性格和爱好,与分论点“英雄,默默无闻”有关联吗?)而我对英雄的认识发生改变,还是在前些日子的阅兵式上。一位九十五岁的老人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他从不向别人炫耀他的功绩,甚至就连他的儿子都不知道父亲曾经的光辉事迹。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的默默无闻,使他的事迹又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光芒。也许这就是英雄令人感动之处——伟大且沉默。

英雄,心志坚毅。

英雄并非谁都能当,在我们从小到大看的各类艺术作品中,英雄都会有他们的使命与担当。而且不止如此,作品中通常会无形中给英雄人物添加一些优秀品质,比如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扶危济困等。

而艺术源于生活。从古到今,不论是被俘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誓死不屈,最后从容就义的文天祥,还是被日军严刑逼供却始终没有说出任何信息的赵一曼,抑或是上甘岭战役中英勇就义的黄继光,无一不是心志坚毅之人。不论他们身处何地,是何境遇,都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英雄,平凡闪耀。

人无完人,即使是英雄人物也会有缺点。不过英雄和普通人的差别可能在于英雄身上的优秀品质使人不会在意那些无伤大雅的“缺点”。生而为人,要么高傲地活着,活出那个最精彩的自己,要么漫无目的,毫无价值地衰老。(问题2:想一想,写人生的两种状态,尤其是第二种状态,与分论点对英雄“平凡”一面的赞美吻合吗?)英雄也是我们亿万人中的一分子,不过他们活出了那个既真实又精彩的自己。

“默默无闻、心志坚毅、平凡闪耀”,这些都是英雄的代名词,他们的事迹在我们内心深处播下向往的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熠熠生辉。

(问题3:阅读全文,想想文章内容是围绕题目展开的吗?)

【修改建议】

1.画线句子与英雄的“默默无闻”脱节,属于典型的“游离偏”,可修改为:在我的心目中,英雄都是机智过人、敢于牺牲的铁血好儿女,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豪气冲天,凡事敢为人先,叱咤风云。

2.分论点的“平凡”是对英雄的肯定,但论述时却对普通人予以否定,二者相互矛盾。可将分论点改为“光芒闪耀”,既与第一个分论点没有交叉,又突出了英雄闪耀光辉的不平凡的一面。

3.全文内容并未回答“英雄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问题,而是论述英雄的几个特点,属于文题不符。大面积修改文章内容,难度较大,可将题目修改为“我心目中的英雄”,以使文题相符。

总之,为保证论据与分论点之间联系密切,防止论述“跑偏”,可提醒学生:第一,要树立“辐辏”意识,不为完成作业而敷衍写作,不为凑字数东拉西扯;第二,要严把素材关,坚决摒弃那些可有可无的事例;第三,遣词造句要指向特定目标(分论点);第四,多剖析经典议论文的经典段落,学习名家聚焦思维、定向运笔的方法;第五,可以选取学生的作文中论述偏移的片段进行互改,体会如何使文字进入“预定轨道”。

分论点与论述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前者应有统摄力、感召力,后者应有凝聚力、向心力,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形成一个强劲有力的集体。

猜你喜欢
事例论点英雄
英雄犬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写好典型事例 凸显人物特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例”后有“析”方可取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