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度”教学为建构的高考作文教学策略
——以天津卷为例谈2021年高考作文备教建议

2021-12-28 13:35天津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伏笔高考作文议论文

天津

高考作文教学和日常作文教学密不可分,但又有很大区别。其教学有效性以长期且稳定的具有专注性和丰富性特点的广义阅读和广义表达为基础性和系列性支撑,但又以整合教学、深度开掘和高度爬升为手段和目标。特别是在议论文为高考主要文体的当下,如何有效征服这“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根本上解决议论文立意偏颇、结构混乱、冗沓赘余和论证不清的顽疾的同时,对高水准的记叙文写作也予以正确引导,是我们在2021年高考作文教学中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一、整合基础教学,做好“温度”预热

1.以“严”字和“长”字为要诀,避免硬伤

如果把高考作文比作一场非赢不可的战争,那么开篇不入题、内容不分段、行文无题目、文体四不像,就是非战损性的硬伤。善于提出避免这些问题的要求并落实,要突出一个“严”字;明白斗争的反复性,杜绝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思想,突出一个“长”字,是避免非战损性硬伤的前提。

2.以系统规划和“按部就班”为依托,整合常规动作

①建立“首段有效”意识

第一,“首段”要做到“短、雅、快”。字数不宜过多,以两三行为宜,能快速入题,并且根据自己的风格和实际的写作需要,在“首段”展现一定的文采。这里不仅可以借助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也可以引用恰当的名句开篇。这不仅能展现写作者娴熟的文字表达功力,也为后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留下空间。

第二,“首段”必须要能担负起入题、“明向”、奠基的作用。不论是记叙文的设置悬念、奠定情感基调还是议论文的交代论点、点题入题等都要在首段的文字中有所体现。总之,这部分不应是无效文字的堆砌,因为考场作文的写作空间“寸土寸金”,不容浪费。

②建立提纲布局意识,谋求整体结构效应

缺少提纲意识,直接影响文章的内容走向和结构安排。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提纲栏目,在结构形式上下功夫。另外,还要在日常作文和考试作文中严格落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不同文体,设置专门的“提纲”训练环节,反复写、评、改。在形成一定的结构意识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过渡、铺垫和伏笔照应等较高级别的结构安排,争取在结构布局上再胜一筹。

③建立理论应用意识,谋求百炼成钢效果

针对讲练分离、理论“空置”的问题,建议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升级”。这里的实践指向两个操作维度:一是安排学生写作,教师详批详改,然后师生就相关问题单独交流,达成共识后,学生再进行同主题的写作,之后是新一轮的批、谈、写,直到学生对某一个或几个技巧能够熟练运用;二是教师就一次或多次片段或者全篇写作的作文进行梳理整合,就近取譬,将存在问题的文段和优秀文段都做成图片并编辑标注,在课堂上和学生精心分享,并就共性和个性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然后教师再进行规范性和深入性引导,学生就达成的共识进行当堂写作,将写作的成果借用媒体手段展示,师生据此进行进一步交流。

3.保证作文时效,建构系列系统

全篇作文的写作和批改、讲评过程较长,通常会错过学生的兴奋期。另外,长篇大论式讲评,难以触及细节和痛点,以致写作和评改都会流于浅表难以深入。片段式写作则可避免以上诸多弊端。无论是我们有目的地让学生写一个定性开篇或结尾,还是写一个有针对性的议论段落,抑或是能表现某人物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都可做到写、评、改、再评在限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而制定以周为最小单位的学期甚至学年的片段写作教学整体规划并认真执行,必将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深化根性教学,做好“深度”引导

所谓根性,一定是对我们传统的教、学、练、判、评的深化,是高考作文水平升级的关键一步,凸显了高三语文作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1.议论文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议论文的写作,如果不能在思维上找到逻辑的支撑点,就会在行文中出现“议论”浅表化、论证不深刻甚至自相矛盾或者推论过程有漏洞等问题,无法达成“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更不能体现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也就难以在议论文中凸显“科学理性精神”,使之成为议论文中的佳作。

①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表达力争“准确性”

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概念,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适用范围是达成表达“准确性”的基础。此处特别要注意的是概念间全同关系和同一概念同义词之间的区别。前者是指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但是内涵必须不同的关系,如“李耳”和“道家之祖”、“俄罗斯”和“战斗民族”、“鲁迅”和“《祝福》的作者”等,他们各自的内涵都存在差异。后者如“西红柿”与“蕃茄”,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差别,属于同一概念的一组同义词,而不是概念的同一关系。

②注意挖掘背后深意,让表达更“深刻”

由材料的表象去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意蕴,由文字的表层看到人所未见的深意,是议论文写作水平升级的又一关键。比如,有关“李文亮医生”的材料,很多人会去写“英雄”和“正义”的话题,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能注意到医生也属于知识分子,由此写一写“士子精神”带来的职业坚守和道德良知,在“深刻”方面就能更进一步。如果能由李文亮的“离开”想到臧克家为悼念鲁迅写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进而进行一番“生死是一对全异概念,有一真必有一假,但是唯有如此才能表达超越肉体生死的认知——肉体消亡,精神永存”的逻辑分析,文章一定出彩!

③重视有效推理的运用,提升文章的逻辑力量

有效、合理的推理可以有效增强行文的“理性精神”。比如,不少学生会在写作中用到归纳推理,但是却不知道它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而且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类比推理则是从一个个别到另一个个别的推理,二者都是一种或然性推理,都是前提为真,但结论不一定真的推理。“守株待兔”则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就为假。

④能在行文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体现文化批判和反思意识

纵览近5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无论是2020年的“中国面孔”,还是2019年的家国情怀,抑或是2018年的“重读长辈这部书”等都包含了许多值得探析的文化现象,也都为深度写作提供了批判和反思的文化空间。很多学生作文难以突破瓶颈达到更高的境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欠缺写作的深度,而写作深度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文化层面的思辨。在整个高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基础作文教学上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批判和反思意识的训练。比如2020年“中国面孔”,无论是写杜甫的家国情怀还是写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或是守望相助的个人担当,都可以深入写到文化层面,体现思辨精神和思维品质。

2.记叙文要注意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

高中记叙文写作有别于初中的记人讲故事。小说、散文都属于记叙文,写好并不容易。一篇优秀的考场记叙文除了文笔要简练不可赘言絮语外,一定少不了细节描写、铺垫、伏笔照应、借景抒情等多种手法的无凿痕运用。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林冲进山神庙后“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不仅是小说中林冲性格谨慎小心的再次展现,而且为下文陆虞侯等“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只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说话内容被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真相后觉悟:一味忍让绝换不来仇人的怜悯——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杀官上梁山等一系列内容埋下重要伏笔。又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开篇写家境贫穷,父亲遭遇困境,然后写父亲为“我”送站、讲价、抢座、铺大衣等。这是在告诉读者,尽管家境贫寒、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生活压力很大,却还是尽力把“我”照顾好。作者的感情在蓄积,待到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时,“我”对父亲的感激、理解之情一下子达到高潮。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在具体的应用时,要讲清铺垫和伏笔照应的区别。前者是对即将到来事物的衬托,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现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而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基础性描写,出现的位置以开篇为多,与主要的人、事紧密联系,比较显性。后者则是谋篇布局的技巧,是预先提示或暗示下文,更为隐性,重在一个“伏”字,貌似闲笔,言语不多,点到为止,位置以中间为多。另外,伏笔应远离照应,且有伏笔定要有照应。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离开草料场时作者特意写他将火炭盖了,这就是一处精彩的伏笔,与后文的草料场失火形成照应。另外,像开篇介绍林冲和小二的关系是为后文写小二知恩图报形成照应,酒店密谋和山神庙内听到真相形成照应,可以说,伏笔照应的有效运用让很多经典都增色不少。

三、打磨升格教学,做好“高度”爬升

我们布置给学生的写作实践往往是“一次性”的,缺少讲评后的环节,如当堂独立修改、润色升格、同主题写作等。实践层面细节打磨的缺失,使学生每次上交的作文都是“草稿”,都是一次性思维的产物,写作在一个层面上停留,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就巴黎圣母院失火这一热点事件进行写作。有学生批判国人表达的惋惜之情为“媚雅”,有学生将写作主题定为“如何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还有学生就马克龙的“我们将重建巴黎圣母院”发表看法,分析重建后还是不是巴黎圣母院,等等。这就为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带来了契机。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就此让国人联想到我国文化遗产的现状,看似是一种“守株待兔”式的不完全归纳推理,但这正体现了我们对文化遗产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是爱自己文化的表现,应当持正面支持的态度。同时,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文物古迹,如果就此推论对它遭遇火灾表达惋惜之情是“媚雅”,却是不符合充分条件推理的,因为对文化的珍视、对美的热爱超越国界。有了这种认知,就不会持“幸灾乐祸”的态度了,因为这同样是违背逻辑常识的。进一步说,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至于重建的话题,可以思考如何做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文物价值?我国“修旧如旧”就是最好的答案,旧材料、旧样貌才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媒介,可引领学生就“民族的心态,世界的胸怀”“多彩的世界与多元的文化”“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还体现在对其他文化的包容”“从容不迫,理智、理性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成熟的重要标志”“保护古迹,要以‘历史真实’为要”“修复古迹,切忌‘不伦不类’”等话题在充分思辨的基础上进行升格写作。

猜你喜欢
伏笔高考作文议论文
议论文写作思维导图的运用
伏脉千里的“草蛇”
——学会运用伏笔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强弱之辩——2021年江苏高考作文述评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