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象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策略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为例

2021-12-28 13:35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观察法形象思维

山东

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多重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很少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一线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有关。

基于此,笔者结合一线实践经验和思考,提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四种策略,以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直接、最基础的一种方法。它不单凭视觉观察事物,还须学生调动其他感官来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的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培养形象思维的过程中,还有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化并传承文化的作用。观察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实物观察法

实物观察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借助中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这既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为例,为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笔者利用高中生“国庆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到“杜受田故居”进行实践活动。在活动前,笔者布置了以下活动任务:

1.认真听讲解员对“杜受田故居”的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及重要构件和装饰风格等方面的讲解,阅读“杜受田故居”宣传材料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做详细记录。

2.结合《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介绍事物”的方法,为“杜受田故居”写一篇解说词。

“杜受田故居”是中国北方官居的代表,对它的近距离观察有助于理解文本中有关古代建筑的形象特征。同时,笔者布置的两个活动任务,是为了完成单元学习任务而设计的,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有明显作用。

(二)媒介观察法

运用媒介教学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教学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需要运用观察法而又无法开展实物观察时,运用媒介观察法是比较恰当的。

以《阿房宫赋》一文的教学为例,由于《阿房宫赋》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对秦朝暴政的认知并不全面。基于此,笔者带领学生观看了“鲍鹏山讲《商君书》”的相关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秦朝的暴政有了充分了解,对《阿房宫赋》的文本解读也有了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

当然,观察法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文”为主,不可本末倒置。

二、体验法

体验法就是创设一种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知和理解事物。体验式教学是锻炼形象思维的法宝,因为人的记忆力总是垂青于“具体”胜过“抽象”。

以《哈姆莱特》一文的教学为例,由于《哈姆莱特》的文化背景与我们不同,学生对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认知过于浅显。每当读到哈姆莱特“生死之问”时,学生总是掩口暗笑,有的学生甚至提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点,难以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为此,笔者采用“朗读”和“排演”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将自己代入角色进行朗读和排演,代入角色后,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形象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在教学《祝福》一文时,有学生对鲁四老爷的形象认知把握不准,尤其是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后,鲁四老爷说出的那两句“然而……”,学生大都无法体会其中的内涵。对此,笔者让学生以“补写句子”的形式体会鲁四老爷的内心感受。通过补写“然而”后面省略的内容,学生走进鲁四老爷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他那种虚伪的卫道士心理。这些方法都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验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化抽象为具象,不仅提升了课堂活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比较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本内部的比较,一种是文本内外的比较。

1.在教学《窦娥冤》一文时,有学生认为,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发誓“楚州大旱三年”,让无辜百姓受难,可以看出其人性恶的一面。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于是采用“文本内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窦娥所遭受的不公与其发的誓愿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楚州大旱三年”的誓愿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窦娥的冤屈,更多的是将斗争的锋芒直指颠倒是非、鱼肉百姓的社会制度和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

2.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林冲是懦夫”的观点。这种看法过于片面。

基于此,笔者采用了“文本内外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其他章节,并带领学生比较分析林冲性格前后的变化,并思考林冲为何如此隐忍?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认识到:①“风雪山神庙”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分水岭,前期的隐忍、后期的彻底释放正是为了契合“逼上梁山”的小说主旨;②林冲的隐忍增强了文本的审美价值,林冲越隐忍,作品的审美价值越高等。

由此可见,比较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四、想象法

想象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进一步感受作品形象、理解作品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采用“角色代入想象法”和“真实情境想象法”。

(一)角色代入想象法

角色代入想象法是指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文本中的角色,在角色中去深化对形象的认识的教学方法。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是烛之武,你会在劝说秦王的过程中加入哪些要素,使劝说更加完美?说出你的理由。

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有学生提出:“我会从‘道义’的角度来劝说秦王,坚守道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这个角度劝说,也许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有学生明确表示反对:“春秋无义战,那是礼崩乐坏、利益纷争的年代,道义是没有价值的。”还有学生补充道:“《左传》中记叙的这个故事有点理想化,晋文公为利而来,不可能无利而返,我觉得郑国要给晋文公一部分他想要的‘利’,这样‘秦晋之围’才能完全解除。”

学生们得出的结论也许并不完美,然而角色的代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角色认同感,同时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真实情境想象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运用真实情境想象法可以让学生在交际情境中发展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完《哈姆莱特》一文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后作业:

假设你的父亲是一位对以外国文学作品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有着很深成见的人,请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针对父亲的这一特点,写一段“说服文字”,设法改变其对西方文明的偏见。

根据后续的作业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大都能针对父亲的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说:“我的父亲是个‘京剧迷’,针对这个特点,我给他讲了京剧版“浮士德”在世界各地成功上演的事例,让他明白国外文学作品也很优秀,对西方文明不能一概否定。”还有学生说:“我的父亲特别爱国,但是他的爱国思想有些狭隘。于是,我就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国外技术等发展民族经济的事实,让他明白西方文明也是了不起的,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始终都在依据父亲的形象特点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高阶思维提升的过程。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观察法形象思维
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光通信接收端优化策略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如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挑战臭豆腐
洛伦兹力问题中运动半径的求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