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整本书阅读之有效技巧与方法探究

2021-12-28 13:35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整本书杜甫

广东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之一,针对学生的碎片化阅读、浅层次阅读等现象,化“碎”为“整”,化“浅”为“深”,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杜甫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推荐的阅读书目之一,作者冯至在前记中已经点明自己的写作态度:“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因此,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贴近时代理解杜甫当时的所思所想,笔者从阅读方法入手,从推敲式阅读、个性化阅读到批判性阅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一生,从杜甫待人处事的细节中感受其人生价值,在时代宏观背景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推敲式阅读,即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情感;个性化阅读,即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批判性阅读,即让学生真正地做到从浅层次阅读向深层次阅读迈进。本文以《杜甫传》为例,展示这三种阅读方法的使用,从进入文本、走出文本再综观整本的角度呈现对整本书阅读的探讨与思考。

一、推敲式阅读:用文字带动情感

根据《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每读一遍,需要重点解决一至两个问题,有些地方须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可见,整本书阅读不是泛泛而读,要有记忆点、思考点,要重点对文字进行细节性推敲。推敲式阅读通过对文字的思考,用文字带动情感,从而丰富自身情感体验,提高自身文学修养。

其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推敲细节。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冯至在《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里说过:“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面对这本书,我们的态度也应该是虔诚的。我们所要了解的不单单是杜甫曲折的一生,更要循着作者的眼光,透过文字去体悟作者的用心,以及杜甫在其短暂而又伟大的人生中所呈现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缩影。比如通过作者生平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冯至的《赣中绝句四首》中“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来了解作者对杜甫的态度;通过之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进行导入,让学生回顾自己心目中的杜甫形象,等等。这些方式,无非就是让学生快速带着情感去读一本书,只有“披文以入情”,才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推敲作者的情感。

其二,通过文本细节推敲作者的写作意图。传记文学就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者所探寻的问题,就是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杜甫的一生经历的转变。通过这本书,作者让我们学会用超历史时代背景的眼光去审视杜甫的一生。如果我们在阅读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时,一直停留在关心其生老病死、升迁贬谪等表层问题,那么就看不到内容的实质。因此,推敲式阅读,就是让人品读文字,让纸上的文字生动起来,达到读者、作者、人物三者的情感互动。

王荣生教授说过,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学不好的地方……不喜欢的地方,使他喜欢;读不懂的地方,使他读懂;读不好的地方,欣赏不了的地方,使他读好,能够欣赏。在如此浮躁的快节奏阅读大环境下,离学生比较遥远的人物容易被忽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不喜欢、读不好的状态下去把书认真读完、读懂、读透。

二、个性化阅读:用细节撬动时代

推敲式阅读是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循着文字,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推敲作者、人物的所思所想;而个性化阅读,则是鼓励学生透过文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阅读方法。于保东老师说,把学生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的关键:教师不但要看到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更要看到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感悟新的价值。这里的“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感悟新的价值”即是个性化阅读。

1.从传记的角度,重新了解杜甫被称之为“诗圣”的原因。

“诗圣”这个称号,让很多学生都觉得很有距离感。称号越崇高,给人感觉就似乎越遥远,无法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了解杜甫。《杜甫传》这本书让学生走进杜甫的世界,使他们了解诗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感受诗人,了解杜甫成为伟大诗人的原因。

2.杜甫的人生经历,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学生在看《杜甫传》时,被触动的点因人而异,而最容易、最直观的,就是杜甫的一生经历。杜甫一生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虽有鸿鹄之志,但时代的影响造成了杜甫个人的悲剧,同时也造成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正如冯至在书中所写:“他自己还享有特权,既不纳租税,也不服兵役,如今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穷苦无归与长年远戍的人,他们身受的痛苦不知比自己的要多多少倍!想到这里,他的忧愁已经漫过终南山,弥漫天下了。”杜甫的己饥己溺的情怀,使他不仅能看到个人的苦痛,更能看到芸芸众生的痛苦。

3.杜甫优秀崇高的个人品质,让学生看到了更为具体生动的杜甫形象。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优秀崇高的个人品质定是其人生最亮的闪光点。杜甫对身处困境的人总是充满关怀。直到自己走投无路了,他还在《又呈吴郎》中叮嘱自己的一个吴姓亲戚:到时有个妇人来打枣充饥,一定要尽可能对她和蔼一些。书中最触动人心的细节,无非就是一个已经走投无路的人,还在替他人着想。因此,我们就更能理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忧国忧民不是一时的感慨,而是长时间与时代共悲痛的深厚情感的体现,从而形成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去赏读他的诗歌,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

学生所了解的杜甫的诗歌,都是一些碎片化的记忆,只有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去赏读,才能把诗人与诗歌有机结合起来。书中所提到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杜甫最早的一首自白诗,他的困苦也由此开始;又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一划时代的杰作,既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的社会实况,也反映出杜甫内心的矛盾及其伟大的人格,这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耳熟能详的几首杜甫的诗作,到现在通过《杜甫传》去赏读更多,从而对诗人的情感有更细腻的理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个性化阅读,就是学生对某一段文字产生自己的看法,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是碎片化的,也可以是浅层次的,只要是触动情感的,并有自己看法的,都是从文本中收获的心得。

三、批判性阅读:用思维体察人生

《批判性阅读论略》中说,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性阅读活动。它要求分析评价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拒绝一切偏见,拒绝一切缺乏充分理由的肯定与否定。因此,如果说个性化阅读是尊重学生的一切见解与想法,那么,批判性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往更深层面去理解文本。个性化阅读可以是局部的、感性的理解;而批判性阅读更倾向于整体的、理性的把握。

余党绪老师说,整本书阅读应该具有更多的对话性质与建构意义,它所呈现的生存方式、生命形式与人生内容,应该成为学生体悟生命、省察人生的“镜子”与“标本”。因此,整本书阅读的化“碎”为“整”,化“浅”为“深”,就在于学生看到细节之外的整体,在整体中把握细节,走进书本,再走出书本,运用批判性思维理解文字之外的意蕴,这才是真正的整体把握。

1.通过传主的经历,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生的起伏转折。

从狂妄傲气的青年杜甫与李白、高适等好友一起壮游,到他阿谀奉承、困守长安的十年,再到他身处窘境还心系天下黎民百姓的晚年,我们从刚开始对诗人的偏见到最后与诗人达到了共同情感的理解。

2.化被动阅读到主动设想,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想。

身临其境,主动把自己的感触代入诗人的经历与情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件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才知道真正做起来有多么不容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3.通过文本的细节,揣摩诗人一生曲折坎坷的原因。

个人、社会和时代,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而对杜甫来说,他生活在硝烟四起的时代,身处黑暗混乱的社会中,即便自己百病缠身,但他仍用自己对黎民百姓的热爱,把生命的历程变成了史诗。这或许就是他身上最夺目的光彩。

猜你喜欢
批判性整本书杜甫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杜甫改诗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