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而后立,晓喻新生
——试论魅力课堂构建与高考备考策略

2021-12-28 13:35福建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三试题笔者

福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高中语文课堂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高考备考中如何实现教学多元化,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复习效率进行探索和分析。

教育质量、学业成效一直是学生、家长、教师乃至社会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不应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也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在升学压力下,成绩问题不可回避。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能做的无外乎于——立足于学生视角,审视学生自我效能感,就学情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学生在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形成知识框架,提高阅读能力,获得高效快捷的解读思路,在以后的阅读和各种考试中有更大的竞争力,增强学习自信心,让学生真正乐于学习,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总结过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2021年高考复习备考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以“破而后立,晓喻新生”,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些帮助。

一、分析学情,动态设计课堂教学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有渐进性,知识的难度在提高,学习难度也在增大。如何消除学习期间产生的“畏难”“无用论”心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在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具备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及能力,值得广大教师思考。从教几十载,笔者一直秉持一个理念:语文教学就是一门抛砖引玉的艺术,指导在课内,功夫在课外。真正学好语文,首先得让学生喜欢语文,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积极拓宽思路,主动阅读、实践,提高分析、创新能力,最终具备综合能力,从容应对高考。

高考,其实是对学生十二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的一次整体性检测,成效在考卷,功力在平时,“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然而步入高中后,学科增多,难度增大,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特别是理科生,大量练习题的冲击,让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学习语文或阅读课外读本,因此,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再由于语文学科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灵活性大,学生付出多,收效较慢,以至于学生形成语文“学不学一个样”的错误观念。

高三阶段这种情况有加重之势,笔者在带2017届高三时,虽然也曾通过课堂三分钟演讲、班级日记、名著导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扩大阅读面,提高读写能力,然而收效甚微,多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课堂的听课,很少有学生主动阅读,甚至有的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愿花时间掌握。2017年的高考,一些教学不协调导致的弊端暴露无遗,不够扎实的功底,让好几个学生在高考中遭遇滑铁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2021届高三教学中,笔者致力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立足文本内容,精心做好教学规划,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批注阅读,研读文本。如文言文教学,在批注式阅读方式下,课前依教学需求,要求学生分组查阅相关内容,整理文章写作背景等信息,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离骚》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与屈原个人生平经历有关的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理解屈原的情之所起,理解他文本里大量“香草美人”意象的特殊含义,甚至可以拓展分析不同时代悲剧“英雄”形象,探讨古往今来这些“忠君爱国”形象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从他们的著作中“察其言,观其行,知其人”,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当然课堂不是“学习性自选商场”,笔者结合自身对历年高考文言文的研究,辅以学生整理的材料,给学生的批注做归纳总结,收效可观。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对“度”的有效把握,最终达到真正的“效”。

二、教学中反刍,改变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与学生沟通分享中反刍。语文备考任务艰巨,过程也很艰难。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以学促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语文试题常常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材料选用多样化,关注基础性和综合性;着眼身边事,引导考生思考现实和未来。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一线语文教师,应坚持阅读,丰富文化底蕴,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教育报刊、古典文史书籍、中外文学作品等都应该纳入语文教师的阅读范围。在2021届高三教学备考中,笔者不仅重视课内知识的讲解,同时注重语文大教育观的渗透。

高三繁重的复习任务下,教师若急于赶超教学进度,一味将知识机械地“塞”给学生,后果一定是学生“消化不良”。在复习阶段,备课组制订了详细的复习计划,但由于复习量大,复习速度偏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很难跟上进度。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歌文本的理解能力不足,赏析深度不够,甚至常常望文生义,曲解误解,勉强作答。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时对具体作品的赏析指导不足,习惯于教学生说没有具体内容的套话。再加上没有指导学生成功搭建语文知识框架,对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变化趋势理解得不够透彻,在指导复习时对考点的“把脉”“诊断”缺乏精准度。其实,知识大容量堆积更需要化整为零,有所取舍。构建魅力课堂,进行多元教学,更需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真正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做到“胸有成竹”,教学上才能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技巧,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个别地区在一段时间内采用线上授课的形式,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复习效果并不理想,返校后应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抓重点、析难点,点面结合,弥补线上复习的不足。

三、夯实基础,抓落实,提高知识巩固强度

试题是检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契合的一个重要载体。试题的训练、批改、讲评是否科学、是否到位,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笔者在2017届高三一轮、二轮复习阶段的试题的训练、批改、分析方面,存在着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对于备课组分发的试题自己没有先试做,而是直接抛给学生。同时也高估了沉浸在理科题海里的学生对语文的热情,他们大多将时间用在做理科的试题,语文试题多被束之高阁,即使做语文试题也只是草草做几道客观题,没有达到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没有一定量练习题的巩固,所有方法都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成绩提高幅度不大。再加上讲评试题时,没有重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就答案讲题,缺乏具体性、针对性、层次性,缺乏对错误原因的分析,评析较空乏,课堂复习效率大打折扣。

2021届,笔者开启“代做代读”模式,对练习题进行有效选择、整理。分专题将练习落实到位,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不求全、多,但求精、适度,让学生通过做一道题目,学一种方法,会一类,通一片,提高解题能力。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给学生布置适量作业,及时讲解反馈,对学生在作题时练规范、练速度、练重点、练技巧、练能力方面做出严格要求。对学生在做题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常见错误加以规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问题的全面性、精准性和表达认识的层次性。

猜你喜欢
高三试题笔者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A卷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高三·共鸣篇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