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思维的语文教学价值
—— 以《亡羊补牢》和《大象的耳朵》为例

2021-12-28 05:30赤峰市教育局丛智芳
内蒙古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寓言道理大象

● 赤峰市教育局 丛智芳

我们只要用心观察小学语文课堂,就会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文体不清。在诸多的文体中,寓言和童话是最容易混淆的,由此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顿也印象深刻。

寓言和童话如果有相同点,莫过于它们都是讲故事了。我们常说“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即缘于此。它们之间的不同,一句话不大容易说清楚。如果以教学案例来俯瞰,可能更容易看清它们之间的纵横交错。

一、从问题出发的思考

本文列举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两篇课文《亡羊补牢》和《大象的耳朵》,试着进行思考。下面表格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跟学生对话的两个问题。

教师的两个问题

如果不熟悉两篇文章的文体,我们单从教师设计的问题来判断:哪篇课文是童话?哪篇课文是寓言?

如果你判断的结果是,《亡羊补牢》是寓言,《大象的耳朵》是童话,那么祝贺你,说明你并没有被问题迷惑,依然清醒地知道真实答案;如果你判断的结果是,《亡羊补牢》是童话,《大象的耳朵》是寓言,那么恭喜你,说明你具备文体思维,具体来说,是童话思维和寓言思维。

悖论就在这里了——

《亡羊补牢》明明是寓言,为什么问题却像童话,让学生去想象情节、创编故事?《大象的耳朵》明明是童话,为什么如此执着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文中的道理?这就要回到文体本身,回到寓言和童话中。

二、什么是童话?什么是寓言?

“百度”词条这样描述: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如果用教师的经验来描述呢?我跟很多老师一起反复探讨这个问题,他们的描述逐渐走向具体和形象:

童话,特点是想象和夸张的,对象是给儿童和童年的;写法上,常常是对比的,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小柳树和小枣树》《小公鸡和小鸭子》《骆驼和羊》;情节常常是重复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要下雨了》《小蜗牛》《棉花姑娘》;童话的灵感常常来于自然知识,比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蜗牛》,也来于生活哲理,比如,《巨人的花园》《小马过河》,还来自人间至爱至情,比如,《去年的树》《海的女儿》;童话特别适合表演童话剧,也适合朗读……

寓言,内容是短小精悍的,是浅显易懂的,道理是深刻的,比如,《叶公好龙》《坐井观天》;寓言里的人多是蠢人、笨人、傻人,不可思议的人,比如,《掩耳盗铃》的人,《揠苗助长》的人,《刻舟求剑》的人,《邯郸学步》的人;读寓言是要懂道理的,道理不懂,就没读到寓言的深处……

老师们的描述,是他们貌似全面实则感性的认识,更多来自教学中一篇篇具体的寓言和童话。这些具象的可贵之处,不断提醒我们想到两个词语:寓言思维和童话思维。

福建师大的潘新和教授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和写作都是文体思维。文体思维,决定你读到什么,写得怎么样。文体不明,一定是教错了的。

回头再看上文表格中的问题,我们才发现症结所在:用童话思维教学寓言,用寓言思维教学童话,这确实是教错了的。

三、寓言思维如何学《亡羊补牢》

如果用寓言思维来学《亡羊补牢》,该怎么学?

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二小的王明华老师,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读课文,想想养羊的人丢了几次羊?每一次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在学生对内容了解之后,引导学生重点读写养羊人的两句话: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 王明华老师和学生一起读《亡羊补牢》

第一次丢羊说晚了,第二次丢羊又说不晚,这是养羊人前后的心理变化。

接着老师追问:“羊都丢了,此时修羊圈到底晚不晚?”学生在寓言故事情境里,自然实现了对寓意的理解——虽然损失了两只羊,但是,修羊圈可以防止丢失更多的羊,修羊圈不晚。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任务二:橡胶坝水边原来是锁链的护栏,因为可以随便出入,有一年淹死了小朋友。政府决定修成封闭的铁栏杆。有人说:“孩子都淹死了,现在修护栏已经晚了。”对这件事,你怎么说?

因为学生都熟知这件身边真实的事,也无数次被大人和老师警告,不要靠近水边,以免发生危险。所以他们纷纷说:“这样做可以防止更多的孩子遇到危险,现在修护栏一点都不晚。”他们就这样在生活情境中,再次理解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道理。

王老师这样设计学习活动的背后,就是寓言思维。

寓言是用来懂得道理的,是用来领悟道理的。对于寓言学习来说,学生理解寓意当然是个重点,但并不代表我们要让学生一字不差地记住成人的解读。那么,设计怎样的学习任务,学生才会走向深度学习,才会真正理解寓意呢?“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当学生用《亡羊补牢》这面镜子,照见生活里修建护栏背后的意义,就是深度的理解,就实现了真正地懂得。

从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用寓言阐述道理,走向生活的理解,走向思维的审辩,教人爱智慧,才是最好的寓言学习。

四、童话思维如何学《大象的耳朵》

如果用童话思维来学《大象的耳朵》呢?

赤峰市教育局的韩中凌老师领着学生这样读《大象的耳朵》。

在学生读完童话之后,她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故事补白。文中说“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见到了大象,都要说它的耳朵”,那么,它们都是怎么说的呢?请你选择一个小动物,学着它说一说。

● 韩中凌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童话《大象的耳朵》

任务二:创编童话。森林里,有很多鸟,洁白洁白的鸽子,金黄金黄的黄鹂,翠绿翠绿的翠鸟,五颜六色的鹦鹉,绚丽多彩的孔雀。有一天,一只黑色的乌鸦飞到森林里,遇到了这些美丽的鸟,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学着《大象的耳朵》,写一个童话,名字叫《乌鸦的羽毛》。

两个学习任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大象的耳朵》开始部分有很明显的反复,大象遇到小兔子,遇到小羊,遇到小鹿、小马、小老鼠,他们都问大象耳朵为什么耷拉着,跟自己不一样。在写法上,又是明显的详略结合,详写小兔子和小羊,分别怎样跟大象说的,略写了小鹿、小马、小老鼠的话。这样的结构给了学生模仿的空间,通过故事补白,不仅走向情节的模仿,还在不断重复相同语言过程中实现内容的理解:我和你,不一样。

故事的创编,从“不一样的耳朵”,走向“不一样的羽毛”,实现了创编故事的台阶搭建。通过故事创编,走向童话结构的模仿,在写故事过程中实现内涵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做自己最重要。

还需要联系生活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吗?在补白过程中,在创编过程中,无一不是在理解,甚至是深入的理解。所以,不执着说出童话的道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体意识背后的童话思维,其次,这也是二年级的学生循着两个童话故事,能到达的最有意思的深度。

《亡羊补牢》和《大象的耳朵》这两个案例,无一不让我们看到文体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寓言道理大象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道理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智珠
大象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