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五四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的践行

2021-12-29 04:01骏,孙
林区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梁 骏,孙 玲

(1.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上海 200081;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主义运动,不仅“标志着中国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由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阵营”[1],而且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激励着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同时,五四运动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也受到了这一精神的鼓舞,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2]。每一代青年面对的历史环境迥异,但是他们都肩负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怀揣着与国家共命运的伟大梦想。因此,本文将试图分析五四精神对于二十世纪初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意义,探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在继承五四精神光荣传统的同时,努力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五四精神对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意义

百年前,资本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重新瓜分世界的丑陋行径以及北洋政府屈膝退让的卖国行为,受到了当时中国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的强烈谴责。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高校的3 000余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喊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的口号,要求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并且惩治卖国贼。五四运动在当时是成功的,不仅促使中国政府重新审视了外交上的不足,更凝结了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也为这一时期的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思想力量。

首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激发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中华民族固有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魄力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炎黄子孙团结一致,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提供了巨大的凝聚力。相较于封建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向封建势力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宣告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青年知识分子不忍看到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中国继续沉沦下去,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相联系,把自己的梦想与行动融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唤醒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其中,为后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五四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第一位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他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等刊物发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1]。五四运动之后,摆在青年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重要抉择就是,中国未来是走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妥协的改良主义道路还是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而其中的关键则在于中国是否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工作。五四运动的实践证明,只有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才能救中国,才能使中国走出当时的困境。然而,北洋政府不但不能使中国走上民族独立、人民自由的道路,而且会让中国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待宰羔羊”。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选择一个更适合当时中国革命的思想与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为进步青年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选择。同时,五四时期所彰显的改革精神与创新精神使青年知识分子对于过去革命中的妥协愈发不满,更加倾向于尝试马克思主义这一全新的思想理论。

最后,五四精神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是由当时一批具有进步思想、追求人民自由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所主导的,凸显了敢为人先的进步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需要指出的是,五四精神中的科学精神不仅限于器物层面的自然科学领域,涉及革命指导思想的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属于这一范畴。在那些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身上就很好地彰显了进步精神与科学精神。新文化运动中锻炼出了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这批有识之士在五四运动中又“经过了新的考验,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新阶段的骨干力量”[3],他们在五四运动期间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唤醒当时的中国工人阶级,逐渐在全国各地建立党小组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可见,兼容进步与科学精神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综上所述,五四精神对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而言,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蕴,是在否定过去腐朽、落后的思想与制度的基础上,在先进青年运动的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先进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时代精神。无论是凝心聚力的爱国主义运动还是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建立,都为五四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需要明确的是,该时期五四精神形成的主体是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与北洋政府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传播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运行轨迹,是一种新事物推翻旧事物的革命过程。因此,五四精神在二十世纪初期,仍处于演绎与归纳的阶段,但这并不影响其激发了数以万计的青年走上爱国、救国、治国的道路,并为后续的革命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站起来这一伟大历程给予了足够的革命动力。

二、五四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经历了20世纪初期的动荡与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的历史进程也自此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将中国建设成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人民共和国。此外,这一时期也涌现了许多中国精神,例如大庆精神、小岗精神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具体实践中逐渐产生的。同时,植根于人民心中的五四精神是这些中国精神的源泉,为它们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而这些中国精神则为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可能。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生动体现了五四精神中的民主精神。民主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首次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参与到了国家的革命与发展之中。中国的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截然不同。五四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知识分子对于民主问题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将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相区分,将少数人的民主与多数人的民主相区分”[4]。因此,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建立起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迥然不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在中国政治语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中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其中所彰显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提供了可能。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均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民主精神。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产生的大庆精神完美诠释了五四精神中的爱国精神与科学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当时的重要任务,石油的生产则成为能否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当时中国的石油产业极度落后,国内消费的石油基本上靠从外国进口。1922年,美国学者布莱尔德根据他的调查,写下了中国贫油的断语[5]。但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石油工人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迎难而上,以“三要”“十不”的爱国精神激励着自己与身边的工友,最终取得了大庆油田的开采成功。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工人们同样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石油生产技术,狠抓第一手材料,及时进行开采工作的论证研究,为顺利开采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大庆石油工人身上的爱国热情以及科学精神,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报效祖国,与祖国共进步的生动体现。

最后,小岗精神是改革开放初期基层人民开拓创新、思想解放的标志。1978年11月,年仅29岁时任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带领着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将土地分田到户,首创“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也自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岗村民的“大包干”实践是五四精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写照。以严宏昌为代表的小岗村村民与五四时期的青年一样,面临着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困境,他们必须打破过去的种种枷锁,以寻求实现美好生活的路径。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选择了游行、宣传教育等方式与当时腐朽不堪的北洋政府进行对抗。小岗村民则是用他们敢为人先的“包产到户”为中国的对内改革打响了第一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6]小岗精神就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五四精神之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中国而言,具有强烈的革新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尚且陌生,社会主导价值观也存在混乱无序的情况。此时,以五四精神为代表的时代精神能够担负起凝聚人心、共同建设中国的作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冲击着社会主义中国,人们的思想根基出现了动摇的情况,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结合当前的国际与国内局势,深化五四精神的内涵,帮助人们在解放思想的同时,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明确的是,五四精神不是仅存活于“本本”中的思想,其早已被谱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而言,正处于富起来的关键时期,因此,五四精神与时代主题有机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推动生产力有序、快速发展的时代精神,不仅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更使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崛起有了全面且深入的思考。

三、五四精神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的践行

五四运动距今已有百年。这一百余年来,五四精神不曾在中国青年身上褪去,已经融入到了历代青年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青年人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指引。“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成为勇敢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2]。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也在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后,逐渐走上了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可见,当代青年被赋予了更加光荣的使命,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首先,青年大学生要将自己的青春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每个中国人的梦”[7],马克思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8]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目标,就是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人民自由解放,不再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通过一代一代中国人民的努力,这一目标已经实现。时代变迁,对于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伟大的目标”就是同中国共产党一同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需要承认的是,当前我国距离这一梦想仍有一定距离,仍需要广大青年不懈努力。因此,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需要继承发扬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与国家共命运的光荣品质,认识到中国梦与个人梦辩证统一的关系,将个人的青春梦想化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其次,青年大学生要牢牢树立爱国精神。爱国精神作为一种形而上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9]。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五四期间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而走到了一起,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而走到了一起,为了中华儿女的自由幸福而走到了一起。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爱国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比五四期间、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青年知识分子所面对的时代境遇好得多,但是爱国精神却不可松懈。因此,高校与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平台,全方位加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精神。需要承认的是,爱国主义精神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之于新时代而言,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认识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最后,青年大学生要在行动上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五四期间的青年知识分子通过实际行动向帝国主义与北洋政府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王进喜等一批青年石油工人通过真抓实干才打破中国无法高产石油的魔咒。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10]可见,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无论是自己的青春梦还是属于中华民族全体的中国梦,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然而,当前部分学生身上存在“避免失败”的心理,其根本原因是害怕努力得不到回报,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有梦想但是害怕去追求,这将极大地影响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的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教育对象的行为是判定其是否有效吸收教育内容的依据,同时该外化过程也是其进一步内化道德思想的助推剂。之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只有将爱国主义精神置于实际的行为中,才能使之更好地理解中国梦的意义。因此,学校与社会应当加大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支持,在创业、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青年大学生自身则需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梦想,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梦想敢于追求,敢于实现。

四、结语

五四精神在中国的传承不曾间断,不同时代的青年肩负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迈进。这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0]。这不仅是我们当代人的梦想,同样也是近代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因此,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继承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身上所涌现的五四精神。同时,需要在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际遇下,将自身的青春梦与中国梦相结合,在牢牢树立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爱国主义教育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