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实践教育探析

2021-12-29 11:03
科学咨询 2021年19期
关键词: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傅 钰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一、前言

现阶段高校实施心理实践教育不仅是各个高校思政工作的工作重点,更是提升学校思政教育质量、推动工作高效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广覆盖、多方联动,协同校内外力量,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提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康心态,促进其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这样的教育新思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更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1,2]

二、高校心理实践教育的现状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以及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国内各高校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模式比较单一,主体性模糊不清,这就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实践效果上情况并乐观;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高校实施心理教育实践的目的也仅仅是以校园安全稳定的维护为出发点,这就使得高校教育工作的本末倒置与工作环节上出现的目标性不一致,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安全工作带来了重大隐患。关于现阶段高校心理实践教育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心理实践教育主体参与度不高,现阶段高校心理教育实践的主体比较狭窄,队伍不够健全,很多学校心理教育实践的主体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老师,而作为实践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度却是非常低,甚至无人问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高校的心理教育制度和内容却依然遵循旧的制度,心理教育的发展无法跟上高校学生思想的发展趋势,这也间接导致学校无法完善心理教育工作,从而影响高校思政工作的脱节,降低了学生参与高校心理教育实践的参与性和主动性。[3]

其次,高校心理实践教育的客体不健全,高校心理教育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实践教育的主体性,也要考虑实践教育的客体性。所谓心理实践教育的客体,主要表现在高校心理实践教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校管理者、学校的学生群体关系等,而这些因素也存在不健全等因素。现阶段在高校关于心理实践教育方面,多呈现出来的是学校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漠视,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轻视以及很多学生会自认为自身的心理状态好而无视心理实践教育内容的现象。此外,由于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多变等原因,很多学生表现出对于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社交的排斥,这些客体的不完善和不健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实施,对于学生的个人需求发展和身心全面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造成高校学生在个体价值观上背离社会的发展需要。

最后,高校心理实践教育的载体匮乏,高校心理实践教育的载体主要表现在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课程、活动以及课程的辅导上,这些载体的建设不仅能有效完善高校的心理实践教育内容,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通过走访可了解到,现阶段在高校的心理实践教育内容和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展不足,课程内容陈旧以及心理辅导教师的不足都使得高校的心理实践教育载体出现匮乏的现象。在高校关于心理实践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学生也仅仅是初步的了解,但也仅仅是针对自己学业的认同和适应性教育,与此同时,很多的心理教育课程都是重形式而轻过程,这就导致高校的心理实践教育并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影响高校心理实践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4]

三、“三全育人”对高校心理实践教育发展的作用

(一)全员育人,实现心理实践教育的协同育人

高校作为培养现代主义建设者的基地,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还肩负着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需要高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实践教育的发展,利用全员育人的教育模式,丰富心理实践教育的主体,逐步改善主体育人的不足,让高校的各个部门和教职工共同协作,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进而能够完善全员育人的主体性功能。全员育人,在依据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能够动员学校的教职工加强对于学生心理教育的培养,改善学生对于心理教育的认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此外,全方位地进行全员育人还能够有效完善学校的教育制度,从而满足学校心理实践教育的发展,并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二)全程育人,心理实践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高校作为实施心理实践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侧面了解,我们知道,大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都是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是他们心理成熟和适应社会必然的过程,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心理实践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全程育人的原则,这个过程是有序的、科学的发展过程,是在学校的大环境中融合起来的,因此高校的心理实践教育课程就需要全程育人,在课程上要开设适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实践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对于心理实践教育的认知,加强学生对于心理课程的重视程度。此外,学校也要基于育人的角度,完善全程育人制度,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的发展。[5]另外,学校还应该不定期地开展系统性、周期性的心理实践教育活动,完善心理辅导队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意识,建构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三)全方位育人,心理教育实践的全方位发展

高校的心理实践教育是学生思想发展的的系统性培育过程,其发展的系统需要高校在实践的过程中遵循全方位、全覆盖的原则,积极地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无论是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辅导,还是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以及课程,都需要坚持全方位育人,做到团体辅导及团体活动技术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心理实践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意识,在建立良好的心理实践教育的同时,全面地形成高校心理实践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认同,并积极地改善自身的问题。

四、结束语

高校针对于学生实施的心理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基于“三全育人”的基础上,坚持心理实践教育的主体性以及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育人模式,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在逐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善高校的育人模式,优化高校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在提升高校学生工作有效性同时,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