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29 11:03张莉莉何丽霞
科学咨询 2021年19期
关键词:建筑行业专业课程人才

张莉莉 钮 鹏 何丽霞

(沈阳大学 辽宁沈阳 110044)

BIM是英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是将建筑工程项目相关的大量信息数据作为建模基础,构筑建筑信息模型,并通过仿真技术模拟建筑信息的一种新型建筑信息模型技术[1]。近年来,这一技术在建筑项目策划、工程设计以及后续管理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通路作用,在实践中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效率,并进一步在控制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BIM技术在我国建筑业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国高校近年来逐步将BIM技术引入到高校教学中,主要体现在BIM技术教材的编写和BIM课程的建立两方面。然而当前对于BIM这种新型应用技术,只有切实将其与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让学生的能力素质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BIM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积极方面

BIM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高校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建筑行业人才,当前的建筑行业从业者对于BIM的学习多为进入工作岗位后接受的培训,或者是在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中依据经验学习到的知识,并没有在校园通过课本以及专家讲授系统性地学习到BIM技术。因此,BIM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确保施工企业和项目承建方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利益,以及为社会效益维护提供保障,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实用型的人才。与此同时,当前建筑专业教学中经常遇到理论知识掌握完善,但是毕业后加入建筑设计实际场景中却出现经验不足、无从下手的问题,而BIM技术重视理论与实操的结合,让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就参与到BIM的模拟训练中,让高校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实际工作环境中。除此以外,通过高校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BIM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作为专业课程BIM的创新性和探索性较强,有助于激发起高校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此为契机开展专业课程兴趣教学,提升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保障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不足方面

当前,BIM技术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仍处于起步阶段。BIM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BIM课程的教学方式侧重实践性的较少,BIM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其实践性强于理论性,但是高校教学多采取理论教学的方式,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好但是实际操作水平不佳[2]。理论与实践对接不完善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由于高校BIM教师多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实践工程参与较少,因此更强调理论教学,从设施设备的角度而言,高校BIM相关的硬件设备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院校没有更新硬件设备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受到客观限制;另一方面,BIM软件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引入版本较低,学校的软件设备也难以跟上BIM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到的是相对陈旧的技术和知识,与技术前沿存在一部分脱轨的问题[3],难以实现学生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不仅如此,当前高校对于BIM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置也相对古板,建筑行业近些年来标准不断更新升级,传统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每个学期都进行更新,就会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之间出现不匹配的问题,导致高校专业知识与建筑行业工作实践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4]。针对以上这些问题,BIM技术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BIM技术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通常,高校课程的学时安排多采取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为主的方式。近年来逐步开始在每个学期引入1-2个学时的实践课程,但这些实践课程学时数量对于掌握BIM技术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在高校实践教学中也存在BIM课程与设置的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关联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设计时,首先在分配学时课时环节,应当注重加大BIM实践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同时,应建立专业综合实践的模式,将BIM技术引入到其他具体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在各个专业课中也渗透BIM知识,为学生提供练习BIM技能的多种课程,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BIM课程设置中,应注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应当明确当前在建筑业实践中要培养拥有BIM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旦明确,高校在实践环节的设置上,除了课程设计、上机实验以外,在学生的实习实训中也应加入BIM技术。比如学生在企业和施工项目的实习实训中,学校可以和企业沟通,安排施工现场的BIM技术实习,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以助理角色为主,采取现场工程师传帮带形式学习,对于学习基础较好,BIM技术应用较为熟练的学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主导BIM设计,并且由现场的工程师开展审核修正工作,实现学生实践经验的丰富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将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学生的模拟练习作业。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应用BIM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课程形式

BIM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对于刚接触的高校学生而言,都是新的、陌生的概念,尤其是BIM还涉及到软件的实际操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难入门,教学门槛较高,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应着力丰富BIM课程的教学形式,例如将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著名建筑进行BIM模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BIM技术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建筑施工现场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BIM技术在整个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加深学生对BIM技术学习的重视程度;通过网络上优秀的BIM技术应用视频播放,让学生们看到BIM技术应用的更多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术沙龙、技术竞赛等方式交流最新的技术经验,便于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能够让高校更好地发掘学生群体中BIM技术人才。

(四)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

高校教师作为BIM技术课程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熟悉BIM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一方面,在内部交流上,应当积极组织高校教师开展内部交流,包括小型研讨会、专题讨论会、每周例行学术会议等等形式,沟通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在实践转化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积极与外部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沟通,争取机会到其他优秀院校开展学习交流。除此以外,从资金管理角度,高校应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资金支持,根据每个学年不同的资金情况,将资金向专业教师培训方面倾斜,同时也增加教学设施设备维护资金。同时,高校也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应用型专家进行BIM实践课程的授课,壮大高校教师队伍,让校外专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让学生认识到BIM技术的实用性。

(五)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针对BIM技术实践教学,可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高校可以作为平台联合当前国内BIM软件拥有量较大的公司,构建BIM项目孵化基地,由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需求和专业的实践人才,学校为企业搭建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实现学校平台化、企业学术化、学生专业化的多赢局面,有助于促进高校管理发展的转型升级。不仅如此,产学研一体化的背景下,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协调下,高校可以与当地的软件集群沟通,高校为软件集群内部的公司输送人才,软件集群为高校提供最新的技术实践动态,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形成集群效应,为当地吸引更多人才的同时,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作为当前建筑设计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将其很好地应用到高校的实践教学中,是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需求。针对目前BIM技术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增加学时比例、丰富课程形式、更新教师知识体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式,让BIM课程更好地应用到高校教学实践中,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建筑行业专业课程人才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人才云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谈营改增对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气凝胶节能材料在建筑行业应用研究及进展
疫情影响下我国建筑行业现状分析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营改增对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