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反思

2021-12-29 11:03
科学咨询 2021年19期
关键词:教育课心理素质学者

周 雪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

一、概念的界定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质量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能够挖掘受教育者的心理潜能,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的年龄在7到12岁之间,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帮助他们适应学校新的环境、新的班集体、新的老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知识,能够知道最基本的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和同学和睦相处,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可以换位思考,可以主动帮助学生,感受付出所带来的喜悦,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改善不足。明确成绩对于自身的意义,提高抗挫折能力。[1,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最先西方的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随时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中末期,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研究和实践体系。在上个世纪末期,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社会现代化不断加速,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焦点问题。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阶段研究者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的大背景下来探究各种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开始思考学校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进入21世纪,科技水平进入到一个新高度为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捷,由此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学者们意识教师的一些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等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德国学者对德国教师研究,发现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会对所任教班级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心理健康的定义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我国很多著名学者,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992至2001年期间有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文献就多达53篇。在这些各式各样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表达了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看法。例如:张海钟认为不能把适应社会当成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江光荣、刘宣文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相比较与关注生存标准应该更应该去关注发展标准。金德初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强调个人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很多学者,如杨洪勐(2003)等对少数民族和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发现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小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初中生相对比存在显著差异。[3-5]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现状

(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广受教师和学生喜爱的是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比如,庞彬提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以及案例选择的标准,并阐述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包括“案例编撰—阅读—讨论—假设—总结”五个阶段);苏宇燕认为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可以采用电影、心理剧、辩论等多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实现;陈夏妮认为,故事法、表演法、比赛法、游戏法对于小学的心理健康课是比较适用的。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

有一些学者,从教学组成成分的角度出发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策略。如,陈道明指出:其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其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具有发展性而且要具有预防的性质。其三,心理健康教育课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结合相应学段的学生心理素质展开并能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其四,应注意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同与一般的课堂,要以活动为主,体验至上。其五,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同时,很多学者从教学过程的维度考虑,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模拟生活情景、播放生动有趣的故事、在反思中纠正旧我、捕捉时机进行真情交流、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等。[6]

(三)课程的教学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制定有效度的评价标准。就目前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从教学要素和课堂特点两个方面开展。从教学要素来看,可以建立三维评价标准:教师、学生、教学。宋铁莉、刘颖丽则提出应该从课堂的情感性、形成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价。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与“教”研究现状的反思

随着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直线上升。浏览各种研究文献不难发现,有不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怎样教和学生怎样来学这门课程都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究,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这是极具有历史意义的。

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激发人们积极的一面,提高人的抗挫折能力,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有学者认为,人的生理条件可以影响对人的心理素质产生重要影响,认为生理条件是心理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内隐性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语言和外显行为来直观地判断其心理素质的状况。正因为如此,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并要结合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特点进行,并以此为依据。[7]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比较严峻且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便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胜任能力的问题,上文提到心理教育健康课可以给学生们的成长带来极大的益处,但这是以一节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前提的。由于培养人才的不均衡性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身技能和素质还达不到我国各种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8]

我们经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强大,想要有长远的发展,究其根源就在于他的国民精神是否强大。教育不但可以启发人的智力,挖掘人的潜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人的精神,锻炼人的意志。当今社会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国民素质越来越高,社会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全球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人民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精神的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但由此也会产生各种各类的心理疾病,这就使得人们在关注生理疾病的同时开始意识心理疾病的影响。虽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比较低,也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但是可以明显感觉的到我国国民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猜你喜欢
教育课心理素质学者
劳动教育筑未来——吉安市初中劳动教育课例展示活动有感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学者介绍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