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中专英语教学
——《Why was it built?》为例

2021-12-29 11:03
科学咨询 2021年19期
关键词:习题背景情境

林 婷

(福建省霞浦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宁德 355100)

互联网+教育的推行与演进能够对中专英语课堂沿用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教学资源、生成的课堂环境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形式进行切实且完全的改善,教师可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元信息及智能技术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辅助教师教学工作来提高备课、授课及课后拓展等教学效率,并助力学生的学习研究来提高其学习趣味、丰富其所依附的资源,并为其能力施展创设更多机遇来促进其多元化与可持续性发展。[1]对此,本文将以高教版基础模块2教材中的《Why was it built?》单元为例,把握中专英语课前、课中与课后等环节来设计一些优质的信息教学策略与方法,以求有力触发互联网+教学背景的优势与价值,全面构建高效率与高收益的中专英语课堂。

一、创建混合式的教学新生态

微课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兴教学模式。在中专英语教学中融合微课程的使用,能够创建出混合式的教学新生态,有力提高中专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学习效率。以《Why was it built?》单元的课前导入为例,教师不妨结合互联网+技术制作几分钟的微视频,在其中呈现出本课知识的精髓及内容的背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深度研究知识并积极领略与推测教学内容的主旨。

(一)知识导入

如第一类微视频是有关本课知识的概述与讲解,其中可展示有关世界著名建筑物的专有名词(The palace museum.与Sydney Opera House等)、与建筑物有关的词汇语句(Revolution、Collection、Rebuild与Description等)以及与建筑描述相关的句型(When was it built?How long was it?或It was designed by……)等语言知识,除了要重现这些知识的含义,并结合课文语句分析其用法功能之外,在知识串讲完后,微视频还要呈现有关知识操练的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或者创造性的句子组建题目要求。针对这些题目,学生能在课前自主反思刚了解的知识用法及功能来做出解答,并将最终的习题效果传送教师,供其查阅与分析。

(二)内容导入

在第二类微视频中,教师不妨穿插多组建筑类的图片,展示国内外各种经典建筑并凸显其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与风格。在微视频中投放这样颇具背景的图片,能够引发学生一定的共情,让其能凝聚注意力来积极鉴赏并审视推测本课教学内容可能涵盖的信息与主旨情感,促进其初步理解效果。

(三)教学衔接

在课前阶段投放微视频之后,学生不仅能完成对知识及内容的研究鉴赏,还能够根据教师设置的习题完成自主检测与操练。而教师所设计的习题也是衔接“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良好契机,具体而言,教师可深度研究学生的习题成果,发掘大部分学生存在的知识遗漏及概念混淆等问题,如在微视频中,教师对本课语法“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进行了阐释与剖析,并设立了相关习题检测学生对语法功能及使用方式的掌握,但就检测结果而言,仍然有很多学生出现了失误。

对此,教师课堂中便需再次结合微视频里的语法类习题,为学生进行疑难排析,耐心阐述习题所涉及功能概念及用法来解读学生的疑惑,增进其初步掌握效果。这样便对课前与课堂环节做以了良好衔接,学生经由教师的疑难知识排析,可在后续课堂推进中强化对课文的理解效果与能力的训练实效,借由良好的教学导入来切实保障整堂课的学习收益。[2]

二、构建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

除了高效率的教学导入之外,在课堂推进过程中,互联网+教育技术的使用还可以创建出氛围浓厚的教学环境,这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见解与领悟,并促进其对疑难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同时还可让其获取能力的高阶施展与锻炼。

如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搭建教学情境,在课前需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制作具体的情境内容与功能材料,如针对《Why was it built?》这一课的教学需要,教师可多方搜集图片及影像资源来进行合理的裁剪与拼接,最终体现出有关国内外各类经典建筑的教学课件,课件中则需涉及The Great Wall、The statue of liberty、Big Ben与Eiffel Tower等经典的国内外建筑,以图片与影像结合的情境记录方式对这些建筑进行全方位展示。

除了这些基于情境的背景资源之外,教师还要设计有关情境的语言范式资源。如在课件中增添设计几个动画人物,由人物之间以交际问答的方式对情境中的内容(国内外各项建筑)展开全面化描述,具体可进行以下形式的交际问答:

Li Ming:“Oh! I like the style of this building very much.What kind of building is this?”

Wang Fang:“This is the Eiffel Tower.”

Li Ming:“When was it built?”

Wang Fang:“It was built in……”

Li Ming:“Who designed it?”

Wang Fang:“It was designed by……”

……

动画人物形成的交际问答可渲染情境氛围,并对情境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将这样的课件投放于课堂之上,不仅能对复杂的课文内容做以多模态展现,让学生依靠鉴赏图片或影像来探知与各类建筑相关的大小信息及文化特征。此外,学生还可模仿情境中的语言范式材料,试着品读动画人物对各类知识及句式的实践应用方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还原情境内容展开组内的对话操练。通过情境教学、依照凡事材料还原情境内容进行组内对话练习,并以此情境建设的方式可使学生在教学内容理解、知识吸收与能力施展方面获取实效收益。

三、拓展局限的课程教学资源

除了搭建教学情境来切实保障学生在课堂的多方学习收益之外,教师还可借助互联网+教育技术来拓展教学资源,积极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深切贯彻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建造。

上述呈现的情境教学方式对课内教学资源进行了全面优化,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基于课时教学的主题,适当引进课外的多类资源来增进学生的额外见解与认知,以此有力补充教材所缺的背景资料,使学生能依靠课外资源来获取对课程所涉及的社会及文化背景更为深入的见解与认知。

如本课的情感态度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物,借此开阔视野来提升热爱生活的情感与价值观理念。对此,教师不妨从各类建筑所具有的民族意义、文化特征与独到的匠人精神等方面入手进行背景资料的拓展。如针对我国经典建筑“The Great Wall”进行背景资料的拓展,那么教师所整合的课外资源需要体现出长城建造的初衷、艰辛的建造过程以及所传承的民族文化及精神。为了有效体现这些文化理念及匠人精神,教师所整理的课外资料必将涵盖一些颇具意义的图片与影像纪录片资源,以此供学生在课外资源的鉴赏中生成强烈的爱国意识与民族责任感,进而塑造其端正的学习价值观与高阶的文化品格,全力达成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四、促进学习个性学习与发展

互联网+教育技术的灵活使用,除了能确保课程导入效果,并在课堂阶段有力达成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教学目标之外,教师还可将之应用于课后拓展阶段,遵循以生为本与因材施教理念来促进学生在课后的个性化发展状况。

按照中专学生的英语学情状况,教师可大致将之划分为困、中、优三个层级范畴,那么在课后的教学引导中,为弥补各层级学生的困境与不足,并促进其高阶发展,教师可立足互联网+教育环境来提出不同类型的作业要求。

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可推荐一些词汇类APP让其做以专项的语言训练,在这些APP中含有多重技术功能,不仅能对词汇属性及领域层次进行划分,还涉及具体的发音、背景信息拓展、例句扩充与智能检测等功能。学生依附此类平台可灵活操作多元功能来完成对语言知识的高效率探究与理解掌握,教师可要求学困生在课后定期定量完成这样的作业任务,竭力夯实其薄弱的语言基础。[3]

对于中等生而言,为改善其停止不前的学习状态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教师可推荐其立足一些优质教学网站展开能力的进阶训练,如翼课网与口语易平台。在这些平台中,中等生可根据自身能力薄弱之处,选择相应功能板块展开侧重训练。如某些中等生的滞留学习状态源于口语能力的薄弱,那么便可立足翼课网平台的口语训练板块做出学习探索与能力操练,研读其中的一些优质口语素材,并积极尝试模仿来完成口语能力锻炼。

对于优等生而言,其各项能力表现都较优秀,那么教师便可推荐其在课下选择优质网站平台的检测类功能板块,积极完成能力的高阶施展与运作。如立足翼课网的人机对话考试系统,真实监测自身的听说能力水平,并通过大量的准备工作来获以听说技能的进阶训练,而在真实的考试环境中还可培育自身的应试素质与技巧,切实拔高现有的综合语言及素养能力。

五、总结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专英语教学应兼顾课前导入、授课与课后拓展等阶段来对学生做出优质的信息化指导与训练,期间需践行以生为本理念,并落实因材施教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与效果,并维系个体的良好发展期望。

猜你喜欢
习题背景情境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